特寫|當上海高中生對話國際頂尖科學家時,他們聊什麼

“我們這桌主要是一些高中生,剛剛討論了成功科學家的評價標準。我們覺得首先要不斷勇敢探索未知領域,其次要有能力進行科學的思考和表達,最後要能忍受拒絕與失敗。”10月29日,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的高三女生胡詩成站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演講臺上,用流暢的英文分享了桌布論壇中的交流成果。

特写|当上海高中生对话国际顶尖科学家时,他们聊什么

胡詩成站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演講臺上

桌布論壇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特色環節,兩百餘名頂尖科學家和青年學者分散於15張方桌,就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展開頭腦風暴,並將討論結果直接手書在桌布上。其中,14號桌旁的年輕面孔尤為特別,他們是上海市“英才計劃”選拔推薦的高中生代表,在高一高二階段就已跟隨大學導師團隊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研究。“英才計劃”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自2013年開始共同組織實施的中學生科技創新後備人才培養計劃,上海地區由上海市科協負責。

與高中生們同桌對話的則是2019年沃倫·阿爾珀特獎得主、光遺傳學創始人之一吉羅·麥森伯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細胞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專家陳賽娟。

特写|当上海高中生对话国际顶尖科学家时,他们聊什么

高中生們所在的14號桌

胡詩成只是零零後,但已在能源化學領域小有所成,在今年五月舉行的第70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中,以《蠶絲衍生的高分散Ni,N共摻雜納米碳及電催化CO2還原》課題獲能源化學學科最佳獎和一等獎,並獲得瑞典斯德哥爾摩青年科學研討會獎,受邀出席了2019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

面對媒體鏡頭,胡詩成顯得有點緊張,但談起自己的研究領域時,她笑著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說道,“我從小就對科學比較感興趣,會做一些‘過家家’的實驗,比如把醋和小蘇打拌在一起看它們起泡泡。真正開始深入學習是在初三前的暑假,我在美國讀夏校時學完了高中化學所有的東西,回來以後就開始學習大學化學。”

談到此次參加論壇的收穫,胡詩成提到,在桌布論壇上,她和教授們交流了一些科學方法,還有怎麼樣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在後續的海報交流環節她主要看了兩個化學方面教授的文章。“有一名中科院的化學教授,他做的課題是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正好是我所做的課題,我和他有很多機會可以深入聊。我覺得這些科學家都非常隨和,很願意和我們聊天”,她說。

特写|当上海高中生对话国际顶尖科学家时,他们聊什么

胡詩成與吉羅·麥森伯克交流

與去年相比,第二次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楊鴻嘉顯得更加穩重。他提到,去年他在桌布論壇中提出的問題是該怎麼理解數學這一學科。當時兩位教授告訴他,數學實際上是一種自然科學的語言工具。這讓他認識到,數字就像字母一樣,能夠傳達信息,用最簡潔高效的方式來傳遞科學領域我們希望瞭解到的東西。

“今年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點,一個是融合,今年的討論很多都是跨學科的,並不集中在一個單一的學科領域,可能是生物和化學的結合,甚至還能和計算機相結合。另一個是要能承受被拒絕,今天和我們一桌的教授都分享了他們曾經被拒絕的經歷。”楊鴻嘉說道。

特写|当上海高中生对话国际顶尖科学家时,他们聊什么

楊鴻嘉聆聽報告

楊鴻嘉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中學,也是高三學生,曾憑藉研究課題《天然抗氧化劑在降低重金屬對水稻生長髮育的毒害作用初探》獲得了“第29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當被問及感興趣的領域,他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我就會想去研究它。”

另一位參加論壇的上海市大同中學高二學生蔣騁昊也同樣是在生活中發現課題。“我從小就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象,然後在初三的時候確定了想做的課題,因為那時候我開始帶牙套了。”他說到這時笑著展示了他的牙套,“矯正器經常會磨出口腔潰瘍,而口腔潰瘍現在的治療方法是很不完善的,所以我就從這點進行了思考,從而確定了自己的課題。”

特写|当上海高中生对话国际顶尖科学家时,他们聊什么

蔣聘昊參加論壇

蔣騁昊的課題為《絲素蛋白基組織粘合性水凝膠製備及其應用於口腔潰瘍治療的研究》,曾榮獲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據他介紹,現在用於治療口腔潰瘍的西瓜霜軟膏相當於是一種物理覆蓋,在口腔中難以維持有效藥物濃度,而且有時候塗了很疼。加入“英才計劃”化學組後,他現在在嘗試用化學方法來解決這種生活中的常見煩惱。

蔣騁昊興奮地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說,桌布環節他主要和陳賽娟院士探討了正在進行的課題。“陳賽娟院士非常主動,也非常隨和,她甚至直接把我的論文收下來,說會找專家再幫我修改。她的研究也是往藥學方面走的,與我的課題比較相近。”

“我問了麥森伯克教授兩個問題,一個是對於現代醫學未來發展有什麼看法,另一個是怎麼樣成為一個好的科學家。教授說,現在很多年輕人注重的不是好的點子,而是一些高尖端的設備。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我們應該遵循自己本初的想法,而不是先看有什麼條件,這樣才能做好一個課題”,蔣騁昊說。

訪談結束後,胡詩成匆匆離開。在這場學術大牛雲集的論壇上,她最想見到的是麻省理工大學有機化學教授斯蒂芬·布赫瓦爾德,“其實我剛剛已經見到他了,但是沒有更多交流,只是介紹了我所做的課題。我想還問他一些有機化學方面的科研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