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高密歷史上的兩個狀元

淺說高密歷史上的兩個狀元

中國科舉史上,曾經湧現了數以百萬計的舉人和十多萬名進士, 而作為這個龐大知識分子群體之巔峰的“狀元”郎,則是屈指可數。據考證,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河北故城縣人)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河北肅寧縣人)止,在這1283年間,科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高密自科舉考試以來,凡中狀元者二,分別是宋太祖趙匤胤乾德元年(公元963年)的蘇德祥金代的黃從龍。

又稱大天下,是科舉中最高榮譽,古往今來,這一頭銜在人們心目中可謂神乎其神,不可企及,狀元確乎為人中之龍了,曾經唐代節度使李的女兒看見盧儲的文卷,認為他必為狀元,默以身相許,終果被點為狀元。成婚前,李女作《催妝詩》雲:“昔年將去王京遊,第一仙人許狀頭。

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彎風下妝樓。”這位李女確係有一雙慧眼,可詩寫得一般。

宋初的科舉考試分為兩級:先由各州舉行取解試,再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凡是取得解試資格的學子,頭一年秋取解,冬集禮部,次年春考試。考試設進士、九經、五經、開元禮、三史、三禮、三傳、學究、明經、明法等若干科。進士科考詩、賦、論各一篇,策5道,貼《論語》10帖,對《春秋》或《禮經》是義10條,考取第一名者稱狀元。

淺說高密歷史上的兩個狀元

宋太祖趙匤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蘇德祥應考,他考官為樞密直學士薛居正。此科合格者8人,蘇德祥為榜首。

中狀元后,衣錦還鄉,當地太守曾親自為其設宴慶祝。席間,伶人載歌載舞,太守高興地命伶人獻辭,辭有:“昔年隨侍,嘗為宰相郎君;今日登科,又是狀元先輩。”以示其父子榮耀。蘇德祥工詩文,官至右補闕,內供奉。清代學者厲鶚輯撰的《宋詩記事》中收有其《贈南嶽宣義大師英公》詩。詩云:“學就書聞在道林,幾年辛苦用身心。九霄雨露酬知早,百首風騷立意深。青白野雲閒裡臥,古今碑碣醉中尋。因何負此多般藝,可惜教師鬢雪侵。”

蘇德祥的祖父蘇仲容,精於儒經,當時頗有聲譽。父蘇禹硅,性謙和,虛襟接物,承繼父業,頗通儒學。天福十二年(947年),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稱帝,建立後漢,拜蘇禹硅為丞相。後周王朝建立後,蘇禹硅仍為權臣,封莒國公。顯德三年(956年)正月初一,與客人宴飲,暴病身亡,時年四十有二。蘇德祥自幼承繼家教,鑽研學問。宋朝建立後,為了網羅士人,選拔人才,連年開科取士。乾德元年(963年),第四次開科,考官系樞密直學士薛居正。蘇德祥應進士第,在所取8人中得中榜首,狀元及第,奪得宋朝第四位狀元的桂冠。

大魁天下後,蘇德祥衣錦還鄉,時任平盧節度使、青州知州的郭崇,曾與蘇德祥之父在後周同朝為官,所以,設宴慶賀新科狀元。宴席上,伶人歌舞,郭崇命伶人獻辭:“昔年隨侍,嘗為宰相郎君;今日登科,又是狀元先輩。”

淺說高密歷史上的兩個狀元

新科進士授官,蘇德祥入仕,累官至右補闕。右補闕是寄祿官,僅代表品秩,位次後行員外郎,高於左右拾遺。蘇德祥精通儒學,且工於詩文,流傳下來的作品有:《贈南嶽宣義大師英公》

學就書聞在道林,幾年辛苦用身心。

九霄雨露酬知早,百首風騷立意深。

青白野雲閒裡臥,古今碑碣醉中尋。

因何負此多般藝,可惜教師鬢雪侵。

《大宋新修後漢光武皇帝廟朝碑銘》

《祭法》曰:“能御大災,能捍大患,方得在祀典。”《祭義》曰:“宮室既修,牆屋既設,所以交神明。”惟後漢起南陽,靖諸夏,康濟於一時;惟大宋舉墜典,秩無文,輝映於千古。是知祠祀之來尚矣.沿革成禮,可得言焉。昔者漢運中缺,新室不道,九縣飆起,三精霧塞。劉聖公以繡崛之衣憑凌冠蓋。劉盆子擁赤眉之眾竊弄乾戈,跨州連郡,蜂飛蝟起。光武皇帝攘臂一呼,群心四附,決昆陽之戰,克平百萬之敵;拔邯鄲之壘,遂應四七之符。築鄗邑之壇,於以授天命;定洛陽之都,於以順人心。若乃起於民間,姑無尺寸之土;乘乎帝位,終為夷夏之君。復能日慎一日,安不忘危。口口覽機權,日昃乃罷;或躬閱經史,夜分乃寐。保全功臣而奉朝請,進用文吏而責時務。易凶歲為豐年,變亂代為治世。定國二百載,傳位十二帝,則前之言之御大災、捍大患,光武之道諒無愧焉!應天廣運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端坐九五之位,交泰億兆之民。德威四方,擒僭偽之君者二;歲週一紀,口郊祀之禮者三。而猶避興化之鴻名,讓成功之懿號,若朽索之馭六馬,不捨戒懷;理大國如烹小鮮,自然均化。制前古未行之禮,旌歷代有道之君。於是下明詔,命有司,陵寢除荊榛之穢,廟貌極邊豆之潔。則前之言修宮室、設牆屋。我皇之旨,侯其偉歟!美哉!新廟既已成,能事亦已畢。爰覃睿旨,俾建豐碑。臣猥以虛孱亦參撰述,敢揚茂實,謹作銘雲:

開闢以來,聖帝明王多矣。粵若無位而興,無兵而起;自民間兮為天子,而能掃蕩煙塵,混同文軌;保功臣之令名,進文吏而致治,有始有終者,惟光武皇帝而已。光武既沒兮餘荒陵,我皇制禮兮崇明祀。正殿巋立,長廊對峙。邊豆極其蠲潔,土木窮其壯麗。貞石勒銘,庶幾乎天長地久,知我皇之旨。

開寶六年,歲次癸酉,月朔日建。

淺說高密歷史上的兩個狀元

《新修江瀆廟碑》

五行迭用,水寶居多;四瀆朝宗,江惟其長。八卦之書也,《坎》之爻冥契北方之數,水寶主之;二儀之判也,岷之山騰為東井之精,江寶出之。惟堯之世,斯水未治,遂有民望之虞,以嗟方割;惟禹之興,斯江既道,故有納錫之貢,以示成功。其利萬物也,大不可極,深不可測,而靈潤之功著焉。其納百川也,則察之無象,尋之無邊,而靈長之德昭焉。昔者,三國連衡,吳人擅命,六朝割據,陳氏稱雄。及晉祚之隆也,下樓船於玉壘;隋基之盛也,進戈甲於金陵。降孫皓則濟為安流,擒叔寶則寂無駭浪。得非有道則應,無道則否,威靈不昧,肸向斯在?若乃方軌十二,惟帝之都邑;勝兵百萬,惟帝之爪牙。非富庶無以示國威,非漕運無以資邦計。語其順流而下,委輸之利,通西蜀之寶貨,轉南土之泉谷。建帆高掛,則動越萬艘;連檣直進,則倏逾千里。為富國之資,助經邦之略,此又妙不可盡之於言,事不可窮之於筆也。當隋之開皇二年,文帝以沈祭之缺禮,乃營之以廟貌;唐之天寶六載,玄宗以廣源之美號,受封之以公爵。而自梁室暴興,蜀人僭命,王氏則起之於前,孟氏則繼之於後。或徵或戰,越四五朝,稱帝稱王,垂七十載。化風久隔,祠典莫修。應天廣運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握乾權而御極,吊吊坤維而問罪。聊施良策,才舉偏師。未越六旬,已平三蜀。既而王道坦,泰階平。四夷八蠻有跋扈者,盡為臣妾矣;名山大川有隔越者,盡人提封矣。愛神昭謝,用酬玄貺,乃下明詔,遍立嚴祠。有司承製,繪樣於素,頒之於所部;長吏祗命,官潛其事,取之於《大壯》。士林盡其妙,丹雘窮其利,僝功斯畢,列狀以聞。我其潔邊豆,馨黍稷,永享神以明德;神其助造化,和陰陽,潛祜我之治世。式覃睿旨,俾建豐碑。臣敢頌皇猷,刊之翟琰,豈比夫沈於江底?杜元凱倠尚功名,賦彼江流;郭景純但矜詞藻而已哉!銘曰:

江之源兮,出蜀之界。江之流兮,歷吳而大。利萬物於南方,納百川而東會。嗟乎!盜發於唐,兵起於梁。神之祀兮,久廢蒸嘗。美哉!我宋之昌,彼蜀之亡。神之廟兮,復構棟樑。我其享神以蠲潔,神其佑我以豐穰。勒銘垂裕,休無興疆。

淺說高密歷史上的兩個狀元

再說說這第二位:黃從龍,字雲卿,生辛年不詳,金時高密城人,曾任官太常少

歷史上,高密縣前偏東南為文廟——即孔子廟所在地。在文廟前有一條東西街,名狀元街,至今此街仍沿用此名。既名狀元街,狀元是誰?狀元姓黃,有碑記,毫不含糊。文廟院內有一通碑,為元代元貞間立者縣誌載:“文廟南至黃狀元街”。狀元既姓黃,名何?什麼時代人?明代前,人們無資料,只是在按傳言而猜,清康熙間修之《高密縣誌》,把他放在武科裡,雲:“鐵其名,或雲黃茂,未詳。”到了乾隆《高密縣誌》,便將黃狀元移到“志餘”裡。直到今日,黃狀元的謎底,方見端倪。《大金國志校注》有:“黃從龍,字雲卿,山東密州人,時經義狀元。葛王立,除太常少卿。”金亡北宋後,其疆南以秦嶺、淮河與南宋接界,高密即為金之管轄。《金史·地理志》載:密州轄諸城、安丘、高密、膠西4縣。《大金國志校》雲黃狀元為密州並不為錯。“亶時經義狀元”的“”是金熙宗之名,金熙宗是金太祖之孫,在位14年,《金史·熙宗紀》載,他即位後的天眷元年:“五月,詔以經義、辭賦兩科取士”,尚不清黃狀元是哪科狀元,期間應是公元1138~1148年間,其為“經義”狀元,和《金史》是吻合的。“葛王立”的葛王,即指金宗完顏

,其繼位前的皇統年間(公元1141年~1148年)曾加封葛王,此間黃狀元曾任官太常少卿,為卿之佐官,掌宗廟禮儀。

淺說高密歷史上的兩個狀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