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工程教育要超越“工程”本身

本報記者 黃辛

10月25至28日,2019國際機械工程教育大會在上海舉行。來自美國、俄羅斯、英國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900餘名工程教育從業者、企業界人士和政府教育管理者齊聚上海,以“面向未來的卓越工程教育”為主題,把脈機械工程教育現狀,共議機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擘畫未來工程教育藍圖。

面向未來是本次會議的特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認為,面向未來是人類的一個基本特性,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基於這一需要,人類要有目的地展望未來,而教育能讓人們實現這種展望。

他指出,隨著世界多元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持續推進,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越來越複雜的現代工程經常需要跨學科、跨領域、跨文化的解決方案。現代工程迫切要求未來工程教育超越“工程”本身,著力推動工程知識、工程技術、工程人才的交流,推動社會各界、不同地區的合作交流。

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指委2019年專題會議、中國機械行業卓越工程師教育聯盟2019年理事大會、ABET(美國工程與技術評審委員會)年度會議3場平行分會,以及機械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國際合作辦學、智能製造卓越工程教育、機械製造課程教學研討會、校企合作、新工科和學科交叉教育6個分論壇同期舉行。

此次機械工程教育大會以開放多元的姿態,為國內外教育界、產業界和科技界搭建了溝通交流的平臺,全球頂尖專家分享世界機械工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成果,以全球化視角探討新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對機械工程教育的影響,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研討工程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志華指出,這不僅是中國機械工程教育界,也是世界機械工程教育界的一件大事,為國際機械工程教育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已經步入深水區,部分領域開始進入“無人區”,沒有現成經驗可以模仿複製。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認為,中國工程教育正面臨一系列亟待突破與解決的瓶頸問題,有的是中國獨有的,但更多的是全球工程教育面臨的共性問題。如何使工程教育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未來為全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是全球工程教育同仁們需要共同思考與奮鬥的主題。

他以上海交通大學工程教育為例,作了“構建卓越工程教育體系的思考與實踐”的報告,介紹了上海交大卓越工程工科培養的核心理念與關鍵舉措,強調卓越工程教育的目標在於,為學生十年後在工程領域,不斷做出卓著貢獻打下堅實基礎,“其關鍵在於培養影響終生的職業勝任力與行業使命感”。

俄羅斯莫斯科航空學院校長、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米哈伊爾·波戈對技術與產業變革需求下,國家與高校機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進行了思考。他認為,面對科技與產業的變革需求,工程教育應順勢而動,改革教育項目以適應產業的最新需求。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工程學院教授李琳介紹了面對智能製造這一重大挑戰,英國機械工程教育的現狀及發展戰略,指出英國大學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理論—實踐—理論”“三明治”教育模式的普遍應用是英國高等教育的突出特點。

面向未來的卓越工程教育,需要探索學會、高校、企業聯合培養卓越工程人才的有效機制和方式。“需要世界各國教育從業者、產業界人士以及政府教育管理者共同努力,充分發揮各國工程學會的積極作用,實現各國機械工程教育多領域、深層次的交流合作。”林忠欽說。

據悉,本次會議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工程院的指導下,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英國機械工程師學會、中國機械行業卓越工程師教育聯盟、教育部高等學校機械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聯合主辦,上海交通大學承辦。上海振華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等20餘家國內企業高校和來自法國、日本、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丹麥等國際相關組織參與並予以支持。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