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1949年12月,知名作家老舍回國,剛剛入住北京飯店,就有一位未曾謀面的人士來訪,令人不解的是,這人既不是作家同行,也不是他的生平好友,而是為了相聲創新而來,他便是

相聲藝人侯寶林。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青年侯寶林

侯寶林的來訪,事出有因,當時的相聲發展並不理想。據後來張壽臣兒徒,相聲表演藝術家於世德在他的《我這半輩子》(1982年)中的回憶:

一次,從事“拆唱八角鼓”表演的兩位演員在白紙坊印刷廠禮堂,演出前使用相聲《反正話》墊場,用謾罵博取笑料。如:楚霸王,王八杵;孫猴子,猴孫子等,結果被觀眾轟下臺去。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於世德(右一)、師勝傑(左一)與馬三立合影

表演中被攆下臺,成為當時相聲表演的一種縮影,如何順應時代發展,扭轉藝術頹勢,就擺在了侯寶林先生等老一輩相聲藝人面前,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侯寶林拜訪老舍,希望老舍以創作革新挽救相聲的行為。幾天後,老舍先生將改編過的《菜單子》《文章會》等交付給侯寶林,相聲革新在得到老舍大力支持後,面貌煥然一新。

隨後,在1950年1月,由孫玉奎、侯寶林、常寶霆、佟大方、於世德等人發起,在北京成立“相聲改進小組”。老先生們在小組裡,創作新作品,改編傳統段子,變革以往的“葷口”、“倫理哏”等內容,逐步使得相聲發展順應群眾意願,這一傳統文化形式得以延續。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相聲改進小組”旗幟

德國古典學者、歷史學家蒙森曾經說過:“人類的創新之舉是極其困難的,因此很多人便把已有的形式視為神聖的遺產”。相聲的創新同樣荊棘遍佈,侯寶林、老舍、孫玉奎等摸著石頭過河,或者在實踐中探索,或者在作品創作中前進,或者在邊說邊寫中嘗試,正是他們,使得相聲事業能夠不斷得以發展,窮其一生,脫俗創新。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侯寶林工作舊照,右一為薛寶琨

侯寶林:探索一生,讓相聲在脫俗創新中砥礪前行

侯寶林,起步於京劇,紮根於相聲。他的一生,與相聲為伴,為相聲創新殫精竭慮。一方面,侯寶林開創“電影相聲”,將相聲劇搬上熒幕,讓說學逗唱與電影特技相融合,另一方面,老先生積極從事學術創作,勤於文化交流。侯寶林,在他的後半生中,一直致力於相聲行當的“脫俗創新”,為了讓心愛的相聲事業得到更好發展,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幼時的侯寶林

第一,以電影為手段,創新相聲表達形式

1956年,一部頗為新穎的“電影相聲”《遊園驚夢》上映。

侯寶林、郭啟儒兩位相聲搭檔在電影中,不僅說相聲,還變起了“電影魔術”,侯寶林一會將郭啟儒變大,一會又把他變小,其電影特技手法融入相聲表演,為當時民眾帶去了更具創意的觀賞體驗。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遊園驚夢》中,侯寶林(左一)將搭檔郭啟儒變小

《遊園驚夢》全程使用相聲語言予以解說,相聲表演配以畫面感十足的電影展現方式,讓相聲效果更加立體,在《遊園驚夢》中,無論是說相聲,還是電影表演時,都是由侯寶林、郭啟儒兩位相聲演員擔當,這樣形成的主客觀視點結合的處理方式,不僅是當今電影少見的成功案例,也為當時相聲創新提供了新穎思路。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遊園驚夢》當年的海報式樣

說起《遊園驚夢》的拍攝,侯寶林老先生在《大眾電影》雜誌(1957年2月)中,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言簡意賅地講述了這一次拍攝經歷。

我說了二十多年的相聲,一直是在電臺上廣播和舞臺上演出的。在水銀燈下拍電影……第一次是拍《方珍珠》……第二次是拍相聲紀錄片《杜魯門的畫像》,第三次是拍相聲《夜行記》。這次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約我拍《遊園驚夢》……才感到不像我想的那樣簡單,這個喜劇角色還挺難演呢 !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方珍珠》劇照,左一為侯寶林

第二,以改編為手段,賦予相聲更多精華

“留有餘地,恰到好處;寧可不夠,不可過頭。”這是侯寶林先生的座右銘。侯寶林在改編傳統相聲作品時,同樣秉承這樣的理念,一次次揣摩,一次次嘗試,使得一段段傳統作品不僅去除了原有的糟粕,而且加上了老先生自己的藝術理解,使得傳統作品在傳承中得到創新,在創新裡更好傳承。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1956年,侯寶林、郭啟儒在一次晚會上表演相聲

曲藝編輯陳連升在《編輯眼中的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一文中,對侯寶林老先生如何藉助作品改編,去粗留精,創新相聲作品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拿傳統相聲《改行》(即:《八大改行》)來說,有14個片段。侯先生認為這麼多片段……藝術構思雷同,表現手法雷同,語言也囉嗦拖沓……他只選了3個片段—— 唱劉派京韻大鼓的,唱京劇老旦的,唱京劇花臉的,這一改編,效果立顯。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侯寶林、郭啟儒合說《夜行記》、《改行》

以傳統段子《婚姻與迷信》為例,在這個作品中,原本充斥著較多的不當包袱,侯寶林老先生在有選擇性地裁剪部分包袱之後,同樣對其中一些內容進行了巧妙的改編,賦予了更為生動的藝術效果。

比如:在改編之前,有這麼一句:“新郎禮服禮帽猛一瞧跟黑人牙膏似的”,老先生則將其改成了“猛一瞧跟卓別林似的”,還有這麼一句:“舊式婚姻裡新娘一下轎,新郎先射她三箭,這要射到眼睛上,非瞎了不可。你瞧有一隻眼的老太太那都是下轎時射的。”。這是對生理缺陷的歧視,所以,老先生將其改成了:“這要射到眼睛上那就瞎了,要不怎麼後來人都戴眼鏡呢。”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晚年的侯寶林

晚年時,侯寶林老先生雖然已經不再登臺,但是卻以另一種方式致力於相聲的創新交流,他帶隊前往美國等國交流,傳播相聲文化,並吸納當地文藝形式,另外,老先生還與人共同撰著《曲藝概論》《相聲溯源》《相聲藝術論集》等專業著作,將自己的心得、經驗收入其中。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侯寶林一家

侯寶林老先生對於相聲的貢獻,在於他後半生裡對創新涵義的充分拿捏,中年時,他積極組織、參與相聲改進,摒棄傳統相聲中的糟粕部分,順應時代發展,變革藝術內容。晚年時,他退而著書,將自己的心得、經驗以書本形式得以傳承。

老舍、孫玉奎:創新相聲內容,去粗存精,去偽存真

現在的一切美好事物,無一不是創新的事物。

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穆勒在19世紀提出的這句名言,清晰展現了創新的重要性,只有創新,才能使得事物更加美好,這一論斷同樣適用於我國的相聲事業。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英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穆勒

上世紀50、60年代,以馬三立、郭榮起等為代表的相聲人士致力於傳承工作的開展,搶救傳統段子,以單口、模仿、柳活等形式砥礪傳承,這是相聲事業得以發展的基礎,而侯寶林、老舍、孫玉奎等人不斷創新相聲內容,去粗存精,去偽存真,更是相聲煥發生機的重要保障。

第一,老舍:不僅改編傳統作品,而且持續創作太平歌詞、相聲等作品

老舍基於相聲的創新發展,其功績體現在:對傳統作品的陸續改編,也體現在對相聲新作品、太平歌詞的創作之上。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前線雜誌

據《前線》雜誌(2009.3)刊登記載:

老舍之子舒乙曾發現父親1950年2月16日的日記,日記中記載了他回京兩月以來共創作了80行太平歌詞、3篇大鼓、3篇相聲。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老舍一家,左起:老舍、胡絜青、舒立、舒乙、舒雨、舒濟

當年,老舍能夠在侯寶林的應邀下,從人民的視角,改編原有傳統作品,創作新的相聲作品,使得相聲表演內容呈現出更迎合人民品味,更體現“善意諷刺”的良好局面,這是老舍對相聲創新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可以說,沒有老舍的助力,相聲的現代發展,難免會走一些彎路,難免也會受到更多挫折。

第二,孫玉奎:邊說邊寫中嘗試,賦予相聲創新更多生機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青年孫玉奎

孫玉奎,作為相聲演員,具有極強的創作能力,他對於相聲的創新更多地表現在:邊說,邊創作,邊調整的過程之上,作為北京相聲改進小組的組長,孫玉奎不僅演繹了由老舍創作改編的《菜單子》、《文章會》等作品,而且,充分發揮自有的創作能力,於1952年、1953年間,先後創作大鼓《楊秀之發明裝訂機》,相聲《婆媳之間》《喜事》等。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孫玉奎及其手稿

孫玉奎對相聲創新所作出的貢獻,還表現在:改編、創作吻合當時社會發展的相聲作品,以相聲為刀,助力社會發展。比如:孫玉奎與侯寶林共同演繹的《一貫害人道》,就是孫玉奎結合當時的社會情境創作的相聲作品,後世中,郭德綱、于謙也對這一段作品進行了更多的藝術加工,為我們大家所熟知。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回婉華與孫玉奎表演相聲

另外,孫玉奎與其妻回婉華以“男女搭檔”的方式,使得相聲作品的演繹衍生出不同性別下的藝術風格,這在當時也帶來了相聲文化下的一種新意。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晚年孫玉奎

孫玉奎老先生初心不改,留下了《朱夫子》《新曆書》《相聲表演藝術十要》《魯達與林沖》等一系列優秀作品。孫玉奎,從青年到晚年,雖然經歷了不同的時代,但是他對相聲的熱愛卻絲毫未減,從相聲改進小組,到致力於新作品的創作,再到與回婉華珠聯璧合演繹一個個相聲段子,言猶在耳,餘音繞樑。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孫玉奎整理的藝術作品《魯達與林沖》


時至今日,相聲創新仍未停歇,很多相聲團體、演員仍然致力於創新事業,不過,也有一些相聲演員,為了創新而創新,忽視了相聲的傳承,扭曲了老先生們的創新初衷,值得我們警醒。相聲演員應該遵循不同的創新原則,將相聲事業更加發揚光大。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相聲演員,創新未歇

  • 以砥礪傳承為前提,進行目的性的創新

創新是為了什麼?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地傳承相聲文化,侯寶林等老先生們以創新推動傳承,使得相聲更加適合現代需求,那麼,當代相聲演員更應該以砥礪傳承為前提,進行目的性更強的創新,

比如:德雲社在蒐羅大量傳統段子的基礎上,就進行了很多創新,在《大保鏢》中,引入遊戲要素,引入手機通話元素,使得這一傳統段子煥發生機,更貼合時代背景。

  • 以力求客觀為前提,進行適度的創新

相聲創新,不是穿鑿附會,也不是譁眾取寵。這是侯寶林等老先生們一直予以強調的內容,當下,相聲演員們同樣需要以力求客觀為前提,進行適度的創新探索。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一些小園子裡,為了吸引觀眾,演員們往往以謠言立足,以謾罵為形式進行藝術表演,這樣的行為不僅不算是創新,反而是對相聲文化的褻瀆,是不可取的。

  • 以群眾需求為前提,進行針對性的創新

相聲來源於群眾,服務於群眾,只有讓群眾笑起來,快樂起來,相聲才能達到傳播的效果。

所以,相聲的創新更需要以群眾需求為前提,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嘗試。我們不能說空話,也不能說大話,而是需要:一段相聲,在不同的演出場合,經由演員的藝術演繹,表現出更多的新意。比如:岳雲鵬、孫越的《來自病房的你》,在2014、2019年綱絲節演繹上,就表現出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這就是創新的魅力!

漫談相聲歷史(下):侯寶林老舍一生探索,相聲在脫俗創新中前行

兩扇、兩絹、一醒木,便是相聲小小世界

師之大者,為國為民。為國,創新相聲藝術,保留傳統文化,為民,滿足群眾需求,延伸相聲快樂,無論是相聲大師侯寶林,還是文學大家老舍,抑或是文學家、相聲演員孫玉奎,都在相聲創新的路上砥礪前行,貢獻著自己的光與熱!

如今的相聲演員,不論是如日中天的德雲社,還是勵志求新的相聲新勢力,抑或是其他相聲團體,在演繹相聲作品時,需要牢牢記住老一輩相聲前輩們在傳承、創新中所做出的光榮事蹟,應做到傳承有方,創新有度,既不能因循守舊,也不可譁眾取寵。

相聲文化,百年滄桑,傳承不易,創新更難,寥寥文字,以此共勉。

參考文獻

[1]侯寶林.《遊園驚夢》自述[J].1957(02):10

[2]於世德.我這半輩子,1982. [注1]

[3]前線編輯部.記人民藝術家——老舍[J].前線,2009(03):56

[4]陳連升.編輯眼中的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J].曲藝,2018(02):13

解釋說明:

注1:於世德老先生的《我這半輩子》刊行出處未找到,故只能簡單羅列,諸君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