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死後留給朱元璋一筐魚,是什麼意思?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導語:劉伯溫死後,留給朱元璋一筐魚,朱元璋17年後才恍然大悟

從古至今,智者無數,能人如雲。劉邦就有張亮和陳平,謀得天下。但真正能稱為神乎其神的,恐怕只有這兩個人。一個是三國時期羽扇綸巾的孔明,隆中對為劉備看清當前形勢,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讓漢家死灰復燃。另一個就是劉伯溫,亂世紛紜,隻身投奔朱元璋,終成開國功勳。

劉伯溫死後留給朱元璋一筐魚,是什麼意思?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在民間有俗語是“天下三分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把劉伯溫捧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那是因為在表面上看兩人的功績就發現,諸葛亮諸一心想在有生之年北伐,六出祁山,最後無功而返,蜀國之業也曇花一現。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削平群雄,驅除蒙元,再造華夏。所以,劉伯溫也一直被視為建立大明王朝的第一謀士。但是劉伯溫的厲害之處,除了他的謀略,更重要在於他能知時命。

劉伯溫死後留給朱元璋一筐魚,是什麼意思?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劉伯溫竭盡心慮,替朱元璋謀劃天下大業。朱元璋成就帝業後,封賞功臣,凡有功勞者全部封侯拜相,可是劉伯溫卻只封了個“誠意伯”的爵位。但是所有人都替劉伯溫在心裡叫屈,但是劉伯溫不一樣,他不去找皇帝理論,也不和大臣們談論這些。旁人都猜測他是心中有怨氣,在用沉默來抗議,卻不知道,劉伯溫早就已經明白,狡兔死,走狗烹是歷代君王司空見慣的手法,就連朱元璋也不能例外,所以他要隱退求安穩。

劉伯溫死後留給朱元璋一筐魚,是什麼意思?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明史》記載,洪武三年末,劉伯溫上書請辭,朱元璋不許,再辭,再不許,三辭,朱元璋才准許劉伯溫回老家。一個開國功臣,最後也被皇上給猜疑,想來也是非常心寒了。劉伯溫歸家四年,便一命嗚呼,但是劉伯溫不論是對明朝還是對朱元璋都是有感情的。史書記載,他在死前數月,燒燬了一大批文書,僅留下《時務十八策》一書,還親自去河邊垂釣了一些鯉魚。回家後就吩咐家人,自己死後,將魚裝入筐中,放進缸裡面。連同那本《時務十八策》一起運到京城,送給皇上。

劉伯溫死後留給朱元璋一筐魚,是什麼意思?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1375年的正月,劉伯溫感染了風寒,病情反反覆覆不見好,直到四月十六,劉伯溫逝世。朱元璋傷心劉伯溫的離世,在看了《時務十八策》後,更是痛惜自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人。但是關於一筐魚朱元璋確實是沒能搞明白劉伯溫的意思,詢問了很多人也沒有結果,於是便將這筐魚賞賜下去了。但是劉伯溫是一個神機妙算之人,這筐魚肯定有他的含義,只不過朱元璋當時沒有理解罷了。

劉伯溫死後留給朱元璋一筐魚,是什麼意思?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劉伯溫死後的17年,也就是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一時間朝廷震盪,此時的朱元璋近60歲,老年喪子,對於朱元璋來說可以說是悲痛欲絕。但是此時朱元璋根本顧不得喪子之痛,大明江山的皇位傳承有危險了。朱元璋深知皇家最怕什麼,儲位之爭歷來就是每個皇家都會遇到的難題。前車之鑑就在眼前。李世民逼父殺兄,趙光義燭光斧影,朱元璋不寒而慄,必須馬上決斷出一位新太子。這時候朱元璋突然想起了劉伯溫的那一筐魚,對於劉伯溫的深意這才恍然大悟。

劉伯溫死後留給朱元璋一筐魚,是什麼意思?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原來劉伯溫送他一筐魚,就是想要告訴他,筐裡面就是大明的江山,筐裡面那些大大小小的魚就是朱元璋子孫後代,但是竹筐太小,導致這些大魚都十分兇猛,掙得你死我活,誰也不讓誰,最後因為生存空間太過於狹小所有魚都死了。所以想要保護小魚的話,就只有讓大魚在筐外或者是將大魚都處理掉。於是朱元璋為了保護朱允炆,將他所有兒子都放到外地做藩王,沒有旨意不得擅自進京。

劉伯溫死後留給朱元璋一筐魚,是什麼意思?朱元璋17年後才明白

小編有話說:當然了,朱元璋的做法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朱允炆順利登上了帝位。只是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其中有一條大魚,又跳回了魚筐,將小魚吃掉了,坐上了皇位,他就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不過當時朱元璋沒有冊立朱棣的繼承人也會有道理的,朱棣好戰,為了奪取天下,南北征戰,連年狼煙,也是將大明的江山糟蹋的不成樣。有童謠:洪武之後又添武,天下黎民何處哭。大家對此是什麼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