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蔽青年”不年輕?日本中高齡“蟄居族”引關注

據日本《朝日新聞》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日本,40多歲的社交隱士比年輕人更多,但社會幫扶對象仍以20歲、30歲的年輕人為主。

專家表示,研究結果表明,由於人到中年,中年“隱蔽青年”(hikikomori)幾乎不會向外尋求幫助,所以他們更需要社會的主動援助。

“隱蔽青年”也叫做“蟄居族”,他們拒絕參與社會生活,特別是上學或工作,除了家庭成員外幾乎不與他人接觸,待在家裡超過6個月。


“隱蔽青年”不年輕?日本中高齡“蟄居族”引關注

(圖源:wenhua.kantsuu.com)

這項調查覆蓋了包括東京在內的47個都道府縣和20個擁有至少50萬人口的大城市。

其中32個地方政府表示,他們已經對“隱蔽青年”進行了實況調查。在這32個地方政府中,有17個表示,這多虧各自轄區的地區福利專員在2013年至2019年間獲取的數據。

這些特殊的公職人員在當地各區之間起著橋樑的作用,他們密切關注著包括兒童在內的居民和地方政府的福祉。

在16個公佈調查結果的地方政府中,有14個表示,與其他年齡段相比,40多歲的人在社交退縮人口中佔比最大。

《朝日新聞》的研究還顯示,在16個地方政府中,40歲及以上的“隱蔽青年”比例高於30歲以下的。

例如,長野縣今年2月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該縣的“隱蔽青年”有63.1%都在40歲以上。

然而,相較於30歲及以下的“隱蔽青年”,40歲或40歲以上的蟄居者更少接受疏導或援助。

宮崎大學臨床心理學副教授酒井基弘(Motohiro Sakai)說,40多歲的“隱蔽青年”接受心理諮詢的比例較低,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蟄居族及其家人已經“認命了”。


“隱蔽青年”不年輕?日本中高齡“蟄居族”引關注

(圖源:www.jiemian.com)

他說:“當‘隱蔽青年’還年輕的時候,他們願意尋求外部幫助,因為當時他們與親人的關係正以緊張和對抗為主。”“但到了40多歲,他們和家人都傾向於接受這種情況。”

地方政府和大城市為不同年齡的隱居者提供諮詢服務,但大多數解決避世問題的計劃措施都是針對年輕人的。

酒井認為,如城鎮和村莊這種較低級別的基層辦事處也應該提供此類服務。

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由於兒童拒絕上學,年輕人返家現象被公認為日本當時的重大社會問題。因此,日本福利部推出了一項針對18歲以下兒童的援助計劃。

然而,越來越多的中年人由於找不到工作等其他原因而逃避社會。他們中的許多人在1995年到2005年之間都經歷了歷史上的“就業冰河期”。對於目前處於40至44歲年齡段的日本人來說,他們曾在畢業之際就遭遇就業難的問題。

日本內閣府今年3月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全日本估計有61.3萬名年齡在40歲至64歲之間的“隱蔽青年”。

日本各界原本認為“隱蔽青年”的問題主要發生在年輕族群,但如今,邁向老年化的日本卻出現越來越多的中高齡“蟄居族”,蟄居族並非僅僅是年輕人的問題,如何幫助這類人群重新步入社會,也將成為日本政府所面臨的嚴峻課題。

原文鏈接:

http://www.asahi.com/ajw/articles/AJ201910280041.html

實習編譯:李伯媛

特別聲明: 本站轉載或引用之圖文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站聯繫,本站將及時更正、刪除。版權問題及網站合作,請通過亞時中文網郵箱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