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讓中國參加的國際宇航大會,把大獎頒給了中國科學家

【訊】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消息,在2019年國際宇航大會上,86歲的戚發軔院士獲得了本年度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名人堂”(Hall of Fame)獎項。該獎項旨在表彰對推動空間科學技術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別人能幹成,我們也能幹成”

綜合大陸央視新聞、北京《光明日報》報道,戚發軔是中國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中國知名空間技術專家和衛星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他多年來為中國空間技術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國際宇航界與中國在航天領域合作打下了基礎。

1957年9月,從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的戚發軔被分配到剛成立不久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這是新中國第一個為研製導彈和火箭而成立的研究院,時任院長錢學森親自給他們主講《導彈概論》。

“記得首次發射東風2號導彈時,因為經驗不足,發射還不到一分鐘,導彈就掉下來爆炸了,當時大家很受打擊。但團隊還是要往前走,不能輕言放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堅信:別人能幹成,我們也能幹成!”戚發軔說。

20世紀60年代,18名來自七機部一院(現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的運載火箭設計師轉入衛星研製領域。在中國航天史上,他們被稱為“十八勇士”,戚發軔便是其中之一。在新的領域,他先後參與、主持了東方紅一號衛星、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第二代通信廣播衛星的研製。

1992年,戚發軔被任命為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任期內,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邁出了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航天員楊利偉在軌飛行14圈,圓滿完成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由此,中國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讓航天精神薪火相傳,是這位86歲的老航天人最大的心願。

此次戚發軔獲得2019年度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項,是繼“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王希季院士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專家第二次獲得該獎項。

美国不让中国参加的国际宇航大会,把大奖颁给了中国科学家

圖為戚發軔院士。(圖片來源:大陸央視新聞客戶端)

因美國未及時發放簽證缺席領獎

據此前報道,中方代表團集體缺席了21日在華盛頓開幕的本年度國際宇航聯大會,原因是美方沒有及時發放簽證。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我也從媒體上看到了有關消息。之後馬上向中國國家航天局進行了瞭解核實。的確,中方代表團集體缺席今年的國際宇航聯大會,原因就是美方沒有及時發放簽證。

華春瑩稱,今年7月,中方在會議召開前3個月就向美方提交了參加國際宇航聯大會的初步人員名單,中國國家航天局代表團於10月12日前往美國駐華使館面籤,但直到會議開始那一天,中方代表團團長仍然沒有獲得美國簽證,這導致中方代表團無法如期赴美參加今年宇航聯大會的開幕式、局長論壇等重要活動。對此,1000多名現場觀眾都感到不可思議,用手機提出“在這個會議上,我想念一個重要的航天局,中國國家航天局去哪裡了”,這個問題在會場大屏幕上被置頂,引起了國際社會廣泛的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戚發軔院士在接受採訪時曾稱:當年我們“921”(工程)開始的時候,我、袁家軍到美國去是不給簽證的,袁家軍是國際宇航聯合會的副主席,在美國開會的時候,他要去參加會,等會開完了,才給他簽完證。(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