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的相聲能算“馬派?

寇亞君


我覺得,馬季弟子眾多,但真正有“馬”味的弟子,唯趙炎、劉偉、王謙祥、李增瑞、常佩業等。其餘弟子師承馬季,後來都變了味。馮鞏和牛群的組合堪稱經典,但兩個人的作品缺少“馬”味,而且沒聽他們說過傳統段子。笑林和李國盛組合,大多以學唱為主,基本沒有相聲味。姜昆和李文華、唐傑忠組合,先期還中規中矩,和戴志誠組合,偏離了相聲軌道,沒有正經作品,既偏離了馬季風格,又形成不了自己的“姜”派,往後越走越遠,最後自己成“神”。王謙祥和李增瑞組合,是“馬”味體系的姣姣者,作品經典,颱風穩重,看到他們就能想到馬季。趙炎是馬季弟子最大的失意者,和老師馬季組合,相聲個個經典,馬季逗哏邏輯嚴謹,趙炎捧哏嚴絲合縫。馬季和趙炎組合是師徒同臺的黃金搭擋。馬季走後,趙炎落單,師兄弟也無人出手相助,趙炎就此功成名就。常佩業走馬季之路,現在也勢單力薄,孤掌難鳴。劉偉雖然師宗馬季,因自身原因無奈與馮鞏裂穴,馬季走後,劉偉相聲“馬”味漸淡,無奈只好接受廣告代言。

馬季大旗,只有趙炎、劉偉、王謙祥、李增瑞、常佩業等勉強扛著向前走。

一家之見,說錯了自己負責,大家勿怪!


韻佳韻味


相聲是沒有流派之分的。相聲和京劇不同,京劇的流派從唱腔到動作,後來者必須和創始人一模一樣,哪怕是發音錯誤都得學的一模一樣,越像越好。你只有學得像才能稱之為哪個流派的。但是相聲,你如果和師傅一樣,你就完了。

有的相聲演員幾代人都從藝,也只是稱為某氏相聲。比如馬氏相聲,從馬德祿開始到馬桂元,馬三立,馬敬伯,馬六甲。再比如常氏相聲,從常連安開始到常寶堃,常寶霆,常寶華,常寶豐,常貴田,常貴德,常遠,常亮。還比如侯氏相聲,從侯寶林開始到侯耀華,侯耀文,侯震。

您說的“馬派”可能是指馬三立(1914年10月1日-2003年2月11日)老爺子吧,怹是中國相聲第五代演員,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大師。回族,出生於北京,祖籍甘肅永昌縣,從小生活在天津,直至去世。在父兄的薰陶下,打下“說”、“學”、“逗”、“唱”的深厚功底。初中畢業後,因家境不好,輟學說相聲。其師承周德山,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稱。

馬三立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潛心探索,繼承並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馬氏相聲”,是當時相聲界年齡最長、輩分最高、資歷最老、造詣最深的“相聲泰斗”,深受社會各界及廣大觀眾的熱愛與尊敬。

馬三爺的徒弟有:閻笑儒、張笑勤、張笑非、金笑天、班德貴、連笑昆、高笑臨、常寶華、諶笑宇、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尹笑聲、於寶林、常寶豐、李文華

我個人認為相聲不應該分派,不應該有門戶之分。以前的相聲演員挺抱團的,因為在舊社會行業內部必須團結,不然的話很難立足於江湖。現在很多演員不講江湖道義了,因為江湖沒了。


智圓行方1230


馬派,始於馬德祿,形成藝術特點是馬三爺,現在扛旗之人是少馬爺。其實馬氏相聲來源於恩緒,他是馬德祿的岳父,馬三爺的姥爺。雖是一派,人口不多,馬德祿,馬桂元,馬三立,馬四立,馬敬伯,馬志明,馬六甲,馬小川,這些都是馬家有師承的。徒子徒孫那就太多了,馬德祿徒弟太遙遠了,有位郭榮啟還是拜門的,尹壽山更多是捧哏……馬桂元就一個徒弟馮寶華先生,大量,但是由於捧哏,是否繼承衣缽也不好說。馬三爺徒弟多了,可惜沒有親傳弟子,基本都是拜門的,現在就剩常寶豐了,其他都故去了。馬敬伯有位有名的徒弟劉威,影視劇了,相聲基本沒大說。馬志明先生徒弟盧於二位當初是宗馬派路子,大黃捧哏不好說。馬六甲和馬小川基本屬於祖師爺不賞飯的,也不算完全相聲演員。無徒不宗馬,掌握精髓的,趙新敏算一個。掌握皮毛的,佟馬、盧於但這都是皮毛。年輕的,裘英俊、馬軍盛偉。其他很多人是馬氏門徒,再傳弟子,但基本和馬氏相聲表揚風格沒啥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