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發展史》西歐文藝復興文學之九:法國文學4

《世界文學發展史》西歐文藝復興文學之九:法國文學4

西歐文藝復興文學之九:法國文學4

2.戲劇

17世紀是法國戲劇的輝煌時代,16世紀則是萌芽時代,這一時期戲劇理論有了很大發展。

七星詩社的愛締安.若岱勒也是劇作家。他寫了《被俘的克莉奧佩特拉》(1552年)。若岱勒出身於小貴族家庭,這部悲劇是他的代表作,並被認為是法國第一部悲劇,取材於古代羅馬歷史,寫克莉奧佩特拉不願生為俘虜,但願死為自由人。在主題及形式上具有後來古典主義悲劇的一些特徵。

16世紀的劇作家中,以羅伯特.加尼埃(1524-1590 年)成就最高。他寫過7 部悲劇,把悲劇提高到新的水平。其中最著名的是《安提戈涅》,取才於希臘故事,是針對宗教內戰的。他在創作上深受羅馬悲劇作家塞內加的影響。

在戲劇理論方面,斯卡里爾於1561年發表了《論詩》,總結歸納了亞里士多德關於悲劇的思想,探討了戲劇的真實性和時間、地點的統一問題,已經涉及了" 三一律" 的兩點(時間和地點)。有的作家承襲了斯卡里爾的理論,規範得更加嚴格。這些規則都為後來的古典戲劇所遵守。

在17世紀以前,這些理論只是劇作家的個人傾向,但當時作家傾向於形式不規則的戲劇(巴洛克風格的戲劇)。在17世紀初,悲劇有很大發展,如阿狄(1570 -1631 年)採用希臘、羅馬故事寫的悲劇。結構鬆散,戲劇衝突不尖銳,不能集中反映生活。同時悲喜劇也很流行。1636年高乃依的《熙德》上演,引起越來越激烈的爭論,最後法蘭西學院介入。經過這次爭論,古典悲劇原則" 三一律" 便在戲劇界取得了統治地位。

3.小說

法國小說在14世紀就開始出現,但16世紀是散文體小說的時代。意大利小說和現代印刷術對推動小說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比較著名的有納瓦爾王后的《七日談》。

納瓦爾王后原名瑪格麗特.德.瓦羅亞,生於1492年,她的弟弟是弗朗索瓦一世。她和弗朗索瓦一世同受宮廷教育。1515年弗郎索瓦一世分給她大量財產,當時她是宮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身邊彙集許多作家、學者、詩人。1527年,瑪格麗特第二次結婚,嫁給納瓦爾國王。

當時法國王權支持文藝復興,納瓦爾王后宮廷成了受教會和巴黎大學迫害的人文主義者和加爾文信徒的避難所。她接見有異端嫌疑的人文主義者,保護過擁護宗教改革的新教徒,支持過新教思想的宣傳者,如馬羅.拉伯雷。

她以熱愛文學藝術而聞名,1520年她就開始寫詩體散文,出版過詩集,還寫過宗教劇本和世俗喜劇。

《七日談》是她最傑出的一部著作。形式上模仿《十日談》。有72篇故事,大部分都是愛情。開頭也寫一群青年男女在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等待橋修好,為消遣開始講故事。故事內容都是法國生活,表達了對婚姻戀愛的看法。故事情節新奇、曲折。如有個人的妻子與人通姦。他的丈夫給她的懲罰比死還要可怕,他丈夫命令妻子每天用死去的情人的頭顱喝水。有時也風趣,寫一位妻子代替丈夫追求的女僕赴約,使丈夫有苦難言等。作者極善於體察情愛心理,如寫一位妻子長期受到丈夫冷落,決定自己尋找快樂,便" 向年輕的宮廷侍從訴說如此這般遭受的悲哀,煽動他可憐自己,結果年輕人果然真心誠意想方設法安慰她。" 作品描寫世情透徹,有一種可貴的真實性,情節動人,歌頌純潔的戀愛,諷刺宗教。有時語言很消極。她把弗朗索瓦的風流韻事也寫成了一個故事,文字注意修飾,但結構有些鬆散。有時有太冗長的說教,但可貴之處在於給了愛情以一種認識,一種價值。這部作品以新小說形式開一代新風,思想、內容、形式都在法國文學中佔重要地位。為後世散文小說奠定了基礎,對法語的形成也有巨大影響。

法耶(1512-1591 年)於1547年寫了《鄉村紀事》,用一種很溫和的眼光描述鄉村生活,描述一個鄉間節日,一個盛宴,農民自帶食物在一起聚餐,每人講一個故事。小說的內容有利於我們認識16世紀鄉村生活場景。

布里哀(1510-1552 年)在1538年寫了《愛情痛苦的焦慮》,是法國第一本情感小說。

1560年以前,法國小說都是以現實主義為主流,形式是對話、故事和交談,結構鬆弛,還很不成熟。

4.散文

對法國古典散文的形成作出很大貢獻的是傑克.阿米奧(1513-1593 年)。他出身貧苦,15歲進法蘭西公學攻讀古希臘與拉丁語言文學。1536年由王室推薦任布爾日大學教授。1544年被聘為兩位王子——未來的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的教師。1547年完成第一部譯作赫利奧多羅斯的小說《特阿革涅斯和卡里克勒亞》。 1559年譯完朗戈斯的田園小說《達夫尼斯和赫洛亞》和普盧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1560年被查理十世任命為歐塞爾主教。晚年因受宗教戰爭的牽連,生活十分不幸。他在文學上的成就就是翻譯了幾部古希臘文學名著,特別是普盧塔克的《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在法國及西歐廣泛流傳,對文學界和思想界產生很大影響,對西歐文學貢獻很大。後世的莎士比亞、拉辛等都曾從《名人傳》中尋找戲劇素材。他的譯文自然流暢,為翻譯這本書,他向希臘文和拉丁文借用並創造了很多詞,豐富了法語語彙。譯文的風格、文體都是16世紀末作家仿效的對象,是一種很好的散文。蒙田曾給予這部作品高度評價。

蒙田是16世紀最傑出的散文家。蒙田(1533-1592 年)生活的時代是人文主義的另一代。《隨筆集》3 卷共107 章,各章長短不一,每篇都有一個題目,討論一個問題,但標題經常只是文章的起點。故事結構鬆散,彼此之間不一定有聯繫。內容十分豐富,是關於他自己以及他生活環境中的一切,對生命進行了寬容的探討。與當時許多喧囂的思潮相比,有一種內在的安寧,一種恬靜和舒展。對個性十分敏感。

他的作品的內容就是他的生活、個性和思想,充滿對個性解放及理性的認識。有一種前人未到的心理深度。

蒙田的《隨筆集》還開創了隨筆類作品的先例,使散文進入文學領域。他對自我進行的深刻剖析,也為後來表現個性解放文學提供了基礎,對法國文學和英國文學影響很大。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