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煙雨梵淨山

我很早就對梵淨山敬而仰之。並非僅僅因為它是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全球最值得到訪28個旅遊地之一,還因為它名字中的禪意。一個“梵”字承載了太多的經史和精神寄託,一個“淨”字帶來了對生態環境的豐富聯想,當這兩個字合為一體融入連綿不絕的武陵山之後,常常令我產生心靈的顫動。

游记:烟雨梵净山

攝影:高明

深秋時分,我和同伴們不知在銅仁繞過了多少彎彎曲曲的山路,度過了多少大大小小的溪流,才來到了眼前這個雕龍刻鳳的古典屋簷和圓拱組成的山門面前。

凝視鵝黃色的門牆,簷下正中央“梵淨山”三個草書大字,一絲不苟地鑲嵌在藍底金邊的牌匾之中,顯得莊嚴而飄逸。

此時,天公偏偏不作美,下起了毛毛細雨。

煙雨,是梵淨山的魂

進入山門, 我們坐上了懸在半空中的纜車,開始了風雨飄搖的“樹頂旅程”。

前路茫茫,後路濛濛,腳下那深不可測的森林隨著海拔的高度變換著秋色。天空落下的雨珠被山風裹挾著,噼裡啪啦地打在吊籠的玻璃上,毫不客氣的把群山緊緊地鎖在煙雨之中。

晃過了三千多米的乏味行程,我們跳下纜車,陰冷潮溼的空氣驟然撲面而來。我下意識地拉了一下衣領,環顧四周,沒有興奮的喧鬧:瞧瞧身邊,也沒看見綻放的笑臉,人們四顧茫然。

我們尾隨遊人鑽進綠色掩映的棧道,踩上吱吱呀呀的原木臺階。忽然,聽到密林深處傳來的鳥兒婉鳴,我的心靈一下子開始復甦了。

無邊的原始森林把棧道圍成了一座座綠色的拱門。遠處,紅的、黃的、紫的秋葉一團團、一簇簇的升騰在白色霧氣之中,古樹奇花時隱時現;近處,歲月剝離的落葉靜靜地躺在山石的苔蘚之上,無聲無息。這些深秋的顏色並不像香山的紅楓和秦嶺的銀杏那樣鋪天蓋地,而是不經意地顯現出了原生態野山的多彩細節。

梵淨山是武陵山脈的第一峰。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亞歐版塊發生激烈碰撞,將梵淨山群峰推高隆起,使梵淨山變成了碳酸鹽巖海洋當中的一座“變質岩”的孤島。正是這座“孤島”,在每一次地殼變動的大災難面前,勇敢地張開溫暖的懷抱,摟住了驚恐逃竄的動植物難民,把原始森林變成了遠古生命的生生家園。

在這條橫穿植被的棧道上,千姿百態的岩石古藤為我們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了雨中的“野”趣。雖然我們沒能看到珍稀的黔金絲猴,卻聽到了密林深處傳來的呼號,似乎感受到它們在青藤與古樹之間蕩著鞦韆,在“冷松”枝椏上奶著孩子,用滴溜溜的眼睛盯著山外來客一舉一動的實情。面對身邊成百上千種珍稀動植物的龐大信息,我的腦子幾度斷片,找不到相應的知識來對應眼前的一切。還好,棧道旁那些雕刻清晰的木板上,淺白的文字鐫刻著濃縮的科普知識,讓三三兩兩的遊人可以停下腳步學習,還可以邊走邊議論見聞。走著走著,我的大腦裡跳出了一個個問號:漫漫歷史,梵淨山是如何湊巧地躲過刀耕火種的農業開發?又是怎樣幸運地逃過工業革命隆隆駛來的推土機的?

不管怎樣,逝去的都是歷史,留下的總是精華。今天和明天,面對眼前這個豐富多彩的自然基因庫,我們還能不能繼續維持生物圈的傳輸系統,用山裡人那種不加修飾的言語,向後人娓娓訴說綠水青山是怎樣變成金山銀山的故事呢?

水繞山環洗紅塵

雨越下越大,髮梢滴下的雨水和身上的汗水匯流到一起,冒著熱氣。

“快看,快看,雲海。”

順著同伴的喊聲,我跳上了最後兩級臺階,朝喧鬧的人群跑去。

游记:烟雨梵净山

攝影:高明

“哇”眼前的景象令我驚呆了。潔白的流雲像滔滔的江水,在山谷中奔騰。一忽兒,翻滾起萬丈波濤;一忽兒,咆哮著一瀉千里。極目迷濛遠方處,隱隱約約的山脈延綿不斷,一尊巨型“臥佛”優雅地躺在雲海之上;而眼前這座被稱為“金頂”的兀立山峰,像一個大大的“點贊”拇指,正依著“臥佛”,對著成百上千的拍照者變換攝影視窗的焦距。

梵淨山的煙雨大大不同於多情多意的桂林煙雨,也不同於婀娜秀美的黃山煙雨,更不同於雄渾飛馳的廬山煙雨。梵淨山的煙雨本身就是大江大河,大空大色。她是流動的、野性的和空靈的,她是中國畫“墨分五色”的飄逸天成。

“快來,快來,看書,書。”

隨著喊聲望去,腳步也迅速飛奔起來。繞過了幾本零散的“書”山石峰,我站在了作為“世界自然遺產”的梵淨山標準照——“千疊石”下。

這哪裡是石頭?分明是一本本精裝版的大自然天書。我用衣袖擦去面前那本封面上的水跡,一種 “漫卷詩書喜欲狂”後的恬靜立刻駐進了心田。遊人們在伸出邊角的“書本”下躲雨,我也靠在了書脊上,用“自拍”功能按下了快門。心想,如果把“詩書”置換成“經書”,會不會對此情此景更為貼切?

風小了,雨絲也越來越細,雲海的流速漸漸地緩和了下來。調皮的雲團遊離出來,纏綿上了遊客,用綿綿的小手撫摸她們花花綠綠的雨傘和形形色色的衣裳。我們也乾脆牽上雲霧,踏上了向“金頂”進發的崎嶇山路。

登山的臺階,漸漸由整齊劃一的原木變成了隨型堆砌的山石,蜿蜒曲折,一路向上。有時候,陡峭得抬頭即是仰望天空;有時候,跨上臺階好比登天。大段的過道,只能容納一個人拉著鐵鏈側身通過,身邊是令人腿軟心跳的萬丈懸崖;偶爾,絕壁上會意外出現一小塊略為平緩的天台,遊客可以站在上面,領略聖潔的雲海變幻,體驗羽化成仙的夢境。

溼透了的頭髮和衣衫貼在身上,黏糊糊的。可奇怪的是,我一點兒也沒有感覺寒冷,也沒感覺勞累。陪同的同伴說,這裡是“氧倉”,空氣中負離子高達每立方厘米12-18萬個,是世界衛生組織空氣清新標準的10-15倍。在這樣的環境中,你大口大口喘氣已經使血液攜氧能力快速提升,消弭了供氧不足的累感。

我驚奇地點了點頭,想起那些大江小江緊鎖的“江口”,聽他深度介紹這座由15萬畝原始森林組成的“負離子發生器”,不由得對這個“淨”字更加崇拜起來。

在拐過觀音殿上方陡峭的山崖外,我忽然發現了大簇大簇純黃的野菊花,在這灰白變化的天地中毫無顧忌地綻放。驚喜之餘,峭壁上的剪影顯現出了一尊慈祥威嚴的觀音菩薩像。她正腳踩菊花,面對茫茫的雲海和眾生講經佈道。歇息之時,也會對我輕聲耳語,為我揭開那些關乎自然與生命的奧秘。

走過“觀音佈道”的峭壁,一道歎為觀止的“金刀峽”像天神用刀斧劈開了兩半的山峰。刀痕處,生成了一條乳白色的天空。混沌的光亮從天庭向“一線天”的縫隙傾瀉下來,生成了令人耀眼光柱,尤如一個巨大的驚歎號懸在山巔。置身在這個雲和霧、天與光、水同巖揉為一體的世界裡,攀登金頂的最後高度,我們竟然輕鬆得像穿過凱旋門的班師士兵。

游记:烟雨梵净山

攝影:高明

金頂,坐落的這座被刀斧劈開兩半的山頭上。平行的兩座聖殿靜臥在雲天一體的包裹之中。一座供奉著“釋迦牟尼”,殿前是教化世人的“說法臺”;另一座供奉著“如來佛”,殿後是佈道未來的“曬經臺”。他們一個掌管著現世,一個掌管著未來,分工合作,緊密銜接,共同孜孜不倦地求解生命的線性方程。

金頂上的遊客都在關心,從現在到未來,究竟路有多長?

答案你一定意想不到,僅僅三米而已。只需踏上眼前這座凌空飛架的石拱橋,邁過七、八步,你便從現今走到了未來。

游记:烟雨梵净山

攝影:高明

我把眼光從天幕中那一抹隱隱的降紅色收回,近距離觀看倚在欄杆上沉思的遊人,第一次感覺觸摸到了時空的座標。在這座海拔2338米的紅雲金頂上,抽象的時間竟然被壓縮得如此之短,短到只有一架“天橋”的距離。這,難道不是生命漫長路程的梵音寫照嗎?

並非只有一個空靈的故事

沿著梵淨山的主峰下山,跟著山腰的雲煙脈絡走,我們很快來到了一個叫“雲舍”的土家族山寨。

游记:烟雨梵净山

攝影:高明

“雲舍”的名字很美,美到令我即刻念起了“白雲生處有人家”的著名詩句。

但是,錯錯錯!在土家語裡,“雲舍”的含義是“猴子喝水的地方”。

我紅著臉,低頭跟著古老的水車,去看寨子裡泉眼湧出的綠水。這個湧泉,竟然溢出了一個池塘,流出一條僅有七、八百米長的“神龍河”,成為了全球 “見首不見尾”的最短河流。一隻大白鵝領著一群花頭麻鴨在飄著黃葉的河水中嬉戲,一隻大公雞帶著母雞小雞在岸邊咯咯咯尋食。河水繞過了筒子樓、仙人洞、造紙坊和前堂後院的農家餐館,圍著村寨轉了一圈,然後神奇地消失在碧綠的大地上。

我帶著驚奇走出“雲舍”,眼前出現了一座座覆蓋著“遮陽布”的茶山茶園,心生疑惑。

“哦,這是‘把春天留在茶尖上’的扶貧工程。”同伴說完,帶我們來到了一家中國最大的抹茶廠。

工廠坐落在群山之中,整潔的廠房裡擺滿了現代化的機器設備。沿著參觀走廊,我看到了生產線上分揀、焙烤、粉碎、研磨、包裝等生產工序的工人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同時解惑了矇住遮陽布是為了獲取更多綠芽的秘密。通過考察,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企業是鄉村脫貧致富的領頭羊,站在他們身後的,是梵淨山地區龐大的合作社與農戶精心耕耘的種茶產業。

在接待室裡,我們品味了從“喝茶”到“吃茶”的消費轉換過程,品味了由唐、宋時代的高僧把“抹茶”技藝從中國帶到日本,梵淨山人又從東瀛把其迎回祖山,在梵山淨水中建設中國最大抹茶廠的苦澀甘綿歷史。

說到底,歷史也總是這樣兜兜轉轉,山重水複的輪迴。只不過,每一次輪迴都帶著時尚的氣息,裹著現代的外衣罷了。

梵淨山,正是用這個神聖的“梵”字和那個晶瑩透明的“淨”字,溝通了天地人之間的萬事萬物,講述著武陵銅仁的昨天、今天與未來的故事。

游记:烟雨梵净山

攝影:高明

離開了梵淨山,那裡的山,那裡的水,那裡的煙雲,那裡的村寨,那些縈繞不去的空谷梵音,那些純樸可愛的少數民族姑娘和大山裡奮鬥的人們,總像回放的影像,不知不覺地浮現在我的眼前。(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