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伸出來。”我打了兒子手掌之後,孩子反而更懂事了

晚上吃飯的時候,兒子在飯桌上轉來轉去,結果把自己的筷子碰掉在地上,然後兒子愣住了,睜著大眼睛看著我。“把手伸出來。”我平靜地看著兒子。

兒子把頭轉向了媽媽,媽媽說:“別看我,你知道怎麼做。”兒子畏畏縮縮地伸出一隻手,“爸爸,你能輕一點嗎?”我拿起筷子稍微用了一些力,“啪”的一聲打在兒子的手背上,隱隱約約的出現一條紅印。

兒子沒有哭,甚至眼眶連淚水都沒有,小嘴緊緊地抿在一起,小手緊緊地攥在一起。我知道,他是把眼淚忍住了。我說:“開心,知道為什麼打手嗎?”“知道,我把筷子弄掉地上了。”兒子認真地說。

“在吃飯的時候不能碰掉筷子、不能把筷子插在飯裡、不能用筷子敲碗,還記得嗎?”我繼續問道。

“記得,所以,吃飯的時候應該老老實實的。”兒子一本正經地回答我。

“那既然你已經知道了,那我們繼續吃飯吧。”我把擦好的筷子遞給開心。

這件事在後來跟我的母親聊天的時候說了起來,我母親還埋怨我打孩子,我說:“我不指望我的孩子有多麼優秀,我也能夠接受一個普通平常的孩子,但是我要在孩子成形之前教會他生活裡應該有的規矩,如果孩子再大一些,想教都晚了。”

“把手伸出來。”我打了兒子手掌之後,孩子反而更懂事了

對於給孩子立規矩這個觀點在育兒界眾說紛芸,有人認為應該對孩子進行“快樂教育”,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成長;有人認為,必須要給孩子立規矩,否則孩子成長會出現偏差;更有人認為,教育孩子應該學習“自然成長法”,也就是遵循孩子自然成長的規律。但在我看來,我更願意支持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的觀點。

心理學家李玫瑾認為:“如果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在孩子六歲之前是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培養優秀品格的最佳時期,也就是說,在六歲之前,是給孩子立規矩的時間。

懂得規矩的孩子,說得也打得

說立規矩也是那麼容易的事,首行得需要孩子知道什麼是規矩,也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

1.讓孩子知道什麼規矩

在我們的生活裡會有很多規矩,有些是大家都眾所周知的,也有一些是家裡自己的習慣,無論是什麼樣的規矩,只要是體現一個人的品格、素質、道德的都應該履行。

《荀子·禮論》上講“規矩誠設矣,則不可欺以方圓”,也就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矩的人,在生活裡是不懂得規則、不遵守法規,在心裡是沒有規則感的,更不會對法律法規有敬畏心理。

“把手伸出來。”我打了兒子手掌之後,孩子反而更懂事了

2.讓孩子明白規矩必須遵守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忽略對於規矩的要求,以至於孩子對於規矩完全不懂、更不瞭解,從而也不會明白為什麼要遵守規矩。

比如,作為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不要隨便打別的小朋友,但很少有家長把這種行為作為一種規矩告訴孩子,規矩是要提前告訴孩子的,並且要求孩子必須遵守。無論是民族文化傳統,還是家庭自有要求,對於規矩來講都需要明確告訴孩子,這一點在家庭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

3.讓孩子懂得破壞規矩會受到懲罰

讓孩子知道了規矩並明白了必須要遵守規矩之後,就要讓孩子知道不遵守規矩的結果就是會受到處罰,否則規矩就如同虛設,沒有懲罰,孩子根本不會去重視,更不會去遵守。

懲罰的方式有很多種,但這並不是成人理解的那種懲罰,更多的是一種提醒與警示,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知道違反規矩是需要受到懲罰的。就是的,要讓孩子知道,既然定下了規矩就必須執行,否則就會被罰。

“把手伸出來。”我打了兒子手掌之後,孩子反而更懂事了

適當懲罰不是棍棒教訓

有些家長會把適當的懲罰當作罵、當作打,他們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老話兒,但是,事實證明棍棒之下不僅不會出孝子,反而多出逆子。孩子犯錯應該適當懲罰,但在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懲罰不能隨便發生,要與孩子所犯的錯相關。

懲罰不能無緣無故的發生,要給孩子講明原因,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會受到懲罰。同時,更要讓孩子明白,犯錯就會受罰。

“把手伸出來。”我打了兒子手掌之後,孩子反而更懂事了

2.懲罰不能簡單粗暴,更不能製造痛苦。

打、罵解決不了孩子犯錯的問題,過度打或者羞辱都會給孩子帶心理上的創傷。很多家長並不知道自己對孩子說的那些話,其實是一種嚴重的傷害,而且還是永久性的。

3.不在外人面前懲罰孩子,孩子也有面子。

不要以為孩子小就沒有面子、沒有尊嚴,在外人面前孩子同樣需要被尊重。有些家長在“處罰”孩子的時候不分場合、不分地點,只要看到孩子犯錯上來就是一通說教,這其實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

“把手伸出來。”我打了兒子手掌之後,孩子反而更懂事了

​4.懲罰不能過於頻繁,否則就失去意義。

懲罰是對犯錯誤的一種教訓,並不像平時的那種說教,所以,不能過於頻繁。俗話說:“常罵不驚、常打不怕”,孩子被罵多、被打多了,就會變得軟硬不吃、刀槍不入了。

或許有些家長會擔心,懲罰孩子會不會給孩子造成傷害,我用我的經驗告訴大家,只要適度處罰、有理有矩、善用技巧,孩子不僅不會受到傷害,還會更加明白事理,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如果教育不好,那一定是父母的方法錯了。

Happy爸爸,70後大叔,42歲當爸爸,每天分享育兒經驗,希望大家關注我,感謝每一位為我的文章點贊、轉發的朋友,也希望我的文章能夠幫助到新手爸爸媽媽和準備做爸爸媽媽的朋友們。(原創文章,圖片來自網絡,如有版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