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精英說

依託國內外頂尖資源,攜手常春藤精英學子、教授專家及中美大咖,獨家解讀留美教育,樂享海外生活。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對於大多數的家庭來說,參加高考、考取名校是大部分孩子人生中最至關重要的部分;但對小部分富家子弟們來說,他們另有一條道路,就是繞開高考,直接出國留學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名叫詹峻傑。他18歲出國,在美國舊金山讀了一年的語言,語言班結束之後去邁阿密牛津大學讀的本科,目前是就讀英國UCL的研究生。

他從小讀的就是貴族國際學校,高中時讀的是MBA班,當時班裡的每個人都沒有參加高考,高三結束之後,班級裡一小半的同學都被送到美國、加拿大、英國這些國家讀大學。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詹俊傑的父母以及他所處的那個圈子,家長們都無一例外地儘自己所能把孩子送去就讀最好的國際學校,而且十分注重培養孩子們的才藝

在國際高中,除了日常學業之外,他們需要學習馬術、高爾夫、調酒等等,而詹峻傑本人四歲就開始學習演講,在籃球、搏擊、辯論以及舞蹈方面都獲得了諸多獎項,這些才能無疑為他的名校申請增添了籌碼。

美國留學圈,炫富之風盛行,有時候父母不僅不會限制孩子的消費,還會鼓勵他們買豪車、戴名錶。詹峻傑坦言,自己剛來美國的時候也曾受到過這種“畸形價值觀”的影響。

所幸,留學生這個群體代表的並不僅僅只有炫富,更多的學子都在努力求學,提升自我

詹峻傑在國外的學習生活中,認識了一群非常成功的企業家的孩子,他們家庭背景很好,但為人謙虛、十分低調,在與這些朋友交往的過程中,他發現了自己與他們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

從那時起,詹峻傑就意識到了學習和讀書的重要性,拋棄幼稚的炫富,努力學習,三年就完成了本科學業,並且連續三個學期獲得了滿分GPA,順利申請到了英國UCL的研究生。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他最好的朋友,也是當初國際班的同學,目前是麻省理工的在讀研究生,

放假了回到成都,閒不住想去電子科技大學找一位導師繼續學習。因為麻省理工的背景,電子科技大學直接給他配了一位在學術界位高權重的老教授。

還有一位劍橋的朋友,回來就入駐了成都的人才庫,他很想創業,但父母拒絕給他啟動資金,於是他寫了一份商業計劃書,交給了當地的一家公司,不到幾個月的時間就獲得了該公司數百萬人民幣的融資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詹峻傑坦言自己不是“學霸”,放到國內也考不上清華北大,就個人而言,他十分佩服並且尊敬國內成績好的學霸們。雖然他一直這樣謙虛地表達,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付出努力

詹峻傑在申請英國研究生的時候,遞交的所有申請都收到了 offer,並且華威商學院還對他進行了內部爭搶,這背後依靠的是他優秀的文書、高分的GPA成績,以及大學時期的兩段創業經歷。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再往深處看,詹峻傑之所以能夠得到名校的青睞,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更離不開家庭對他的培養。

在和詹峻傑的對話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他本人以及他所在圈子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家庭基礎好、人生平臺高,在某種角度上來看,他們都是被命運眷顧的幸運兒,幸運地站在了社會資源分配更有利的一方。

當他們的父母手裡掌握更多的社會財富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將這部分社會資源轉化為教育價值,用來提升孩子的學識與才能,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財富傳承的目的。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很多名人對子女的教育投入中一窺究竟。

比如黃磊的女兒多多,小小年紀多才多藝,在8歲的時候就開始翻譯英文小說,曾給多部英文動畫電影配音,學習之餘還要去參演話劇,去時裝週走T臺秀,可以想像,她的生活日常肯定安排得滿滿當當,沒有多少休息的機會。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孫莉在微博中也提到,自己經常因為彈琴的事和女兒生氣。多多6歲開始學鋼琴,從一開始的興趣使然,到後面日復一日反覆練習的枯燥無味,這幾乎是每個學習者的必經之路。多多也是如此,她肯定也有過鬧脾氣、不願學習的時候,但父母沒辦法代替孩子努力,只有更多地陪伴和鼓勵孩子,才能讓她最終堅持下來

出生在這些家庭的孩子,父母往往對他們的教育有著更高的標準和追求。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有錢的教育是“拼爹”

不論是明星子女還是普通家庭,不難發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資本和教育出現了一種“詭異”的平行傳承的現象,

即子女的教育程度越來越取決於父母的教育程度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和中國一樣,隨著美國高等教育的競爭分化和普通大學畢業生的“貶值”,美國普通大學本科教育質量被認為正在不斷下降。而教育分化後最顯著的結果,莫過於學生畢業後的社會地位

,因此越來越多的美國中上層家庭堅信,上學必須要上常春藤。

《紐約時報》在2016年的分析中列出,在最富有的四分之一美國家庭的子女中,24歲時擁有大學學位的佔82%,而在最窮困的四分之一的家庭裡,這一比例只有8%,相差整整10倍。

顯然,不論中外,這些精英家庭對孩子教育的投入正與日俱增,他們在詬病中國“虎爸虎媽”式教育的同時,大刀闊斧地讓自己的孩子也走上了勤學苦讀的道路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在我們普通大眾的思維中,一直存在一個誤區,就是西方的孩子在學習上似乎是更輕鬆的。

《不平等的童年》一書的作者安妮特·拉魯和她的研究團隊,曾花費了將近10年的時間,前後斷斷續續地採訪了88個家庭,跟蹤觀察了12個不同階層的美國家庭後發現:

美國工人階層及住在貧困街區的孩子對待學習確實更輕鬆、也更“快樂”,他們的小孩放學後往往無所事事,要麼在家看電視或者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耍;而富有家庭的小孩,日程從早到晚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就連週末也極少有休息的時間。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美國中產階層的小孩課外活動被被各種體育運動所佔據

他們的父母希望藉此培養小孩的

意志力、領導力及團隊協作能力

類似的對比還發生在英國,從BBC拍攝過的一部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來看,越是出生精英家庭的孩子,在學習上投入的時間越多,並且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越高

和公立學校的學生們相比,私立學校的孩子每天的學習任務要繁重得多。6點半起床,收拾好了去上課,放學後還有做不完的習題和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安排。

而這種投入換來的結果就是,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人數總和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當越來越多的人批判填鴨式的教育,主張減負減壓的時候,西方社會的精英階層卻絲毫不敢放鬆,他們用手裡可動用的資源、財富建立起了高高的教育壁壘,一步步將他們精心打造的孩子送到社會的上層。

而從這些學校走出來的孩子,在他們今後的人生裡,擔任了英國社會80%的要職

由此,精英階級形成了長久而堅固的內部循環。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精英階層的家庭薪資待遇更高,也更重視子女的教育,孩子週末報個補習班都要花上幾萬塊,所以他們的孩子也更容易進入名校學習;而針對貧困家庭,他們可能連居住的地方都十分偏遠,除了手裡的課本,他們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世界。而未來,社會資源分配和信息資源分配只會越來越不合理。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不禁感嘆,“寒門難出貴子”。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平民學子的出路在哪裡?

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下,有人浮躁地盲目鼓吹讀書無用論,很多人對毛坦廠中學走出來的學生口出嘲諷之語。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在當今社會,孩子們努力學習,家長們鼓勵學習,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難道成了一種迂腐和錯誤嗎?

對於這些曾在毛坦廠中學揮灑汗水、如願以償走到大城市讀書的農村孩子們來說,毛坦廠不是大家口中喪心病狂的考試機器,而是一個改變命運的契機

,逼著自己在最好的年紀吃些讀書的苦,以便讓自己有資本和其他人站在同一個舞臺上,接受公平的審閱。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我們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和三五好友相聚的時候,大家時常感慨:“當初我沒有沉迷電腦遊戲就好了”、“我高三的時候少看點小說就好了”、“我當時多考幾分就能上985了”。

如果讀書無用,何來這麼多的“悔不當初”

就像白巖松在接受採訪時所說的那樣:“上萬人守著大客車,送孩子出發去參加高考。在這樣的一個人浪當中,寄託的是一個又一個非常普通甚至卑微的家庭夢想,還把夢想放在高考上,這是好事兒,別破壞它。”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對於絕大數普通人來說,教育仍然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式。如果沒有了高考這個相對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不同人所面臨的教育機會和付出的教育成本是千差萬別的

詹峻傑在回顧自己的美國申請經歷時發現,美國人在審核申請時,主要參考學生的社區勞動時間、推薦人的社會和學術地位,最後再看成績。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難道不是變相地用家庭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地位去衡量一個學生的價值嗎?

如果這個社會一定需要經過某種規則,去決定誰掌握更多更有利的資源,那麼你希望這個規則建立在什麼之上呢?私以為,比起建立在拼財產資本、拼社會地位之上,對於普通大眾而言,拼努力學習、拼智商天賦要更加有利。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恢復的不僅僅是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更是多少代中國人的公平、尊嚴和夢想。”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成就者永遠是大多數。

高考不問出身,用成績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幫助很多家庭並不富裕的寒門子弟踏入了大學,走向了社會。

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儲殷說:“我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來自很窮很窮的山村,或者很好很好的城市,他們坐在一個教室,住在一個寢室,甚至將來可能在一個單位工作,成為同事。你會時時刻刻發現,階層是在流動的。高考、分數是硬道理。很多人說高考有問題,是有很多問題,但你知不知道,這裡面有多麼大的公平。”

儘管高考“一考定終身”仍存在某些缺陷,但對家庭環境、社會地位、城市資源等各方面都處於明顯劣勢的學子們來說,高考仍然提供了一條最公平、最給人希望的道路,幫助他們實現了階級的跨越。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而大學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並不僅僅是一紙文憑。一個個挑燈夜戰的夜晚、一道道反覆練習的考題帶給他們的,是一個認識世界、提升眼界、重塑價值觀的平臺,是一個走出家庭、走向社會的重要跨步。

2017年,烏鎮互聯網大會的一張聚餐照片傳遍網絡,飯桌上聚集了十幾位互聯網大咖。一查教育背景你就會發現,這些互聯網大佬個個都是名校學霸,甚至有好幾個都是高考狀元

。可以說,如果他們當初沒有認真學習,就不會有機會出席飯局,更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雖然名校不是什麼靈丹妙藥,上了不一定就能找到好工作,走上人生巔峰。

但從大概率上來說,讀書上名校,接觸更好的社會資源,會讓你更大概率地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才。

一個好的大學,代表著更廣闊的視野、更有效的人脈和更大的交際圈,這些外界因素都促使人想要攀上更高的平臺,也會對自己的未來產生更多的期待。

自古以來,沒有學識、白手起家成就大事業的人寥寥無幾。如果沒有高考,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在自己的家鄉,不曾走出去看看這世界;一生都找不到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在碌碌無為中度過。不管你是否承認,教育帶給我們的,遠比想象中要多得多

詹峻傑也提到了父親的一位朋友,他只是個普通的出租車司機,但他的孩子對待學習異常努力刻苦,最終考取了東京大學的研究生,畢業後也選擇了自己創業,目前給他的父母一人買了一套房子,把他父親的出租車變成了大奔......

雖然很多人認為文憑貶值了,但依靠它改變命運的人依舊不勝枚舉。正如白巖松接受採訪時所說的那樣,沒有高考,你拼得過富二代嘛?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在採訪快要結束的時候,詹峻傑提到:“自古以來,中國人的志向和對讀書人的要求就是憂國憂民憂天下,這是一種很高的期待和由衷的尊重。我培養一個孩子,倘若他有朝一日榜上有名,整個家族的命運都隨之改變了。中國人的人均GDP排在世界的第73位,但我國在教育上的投入卻是全世界第一,這證明中國人骨子裡是相信教育的力量的。”正是這份對教育的信仰,讓我們能夠篤定知識至上,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不公平,但總有一些公平,值得我們有所期待,值得我們一生一次,用力去拼。


那些在貴族國際學校讀書的中國學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