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科學家錢學森在晚年的時候才提出了“為什麼中國培養不出大師級的人才”這樣的問題?

用戶5949090403


錢學森晚年,科學界中堅力量都是建國後培養的,新中國早期,閉關鎖國,搞政治,抓軍事為主,科教並不是閉門造車的玩法。所以這一代人才遠遠落後於國際先進國家的同齡人水平了。好在改革開放後,我們有大量留學生出去,這一步才是人才交流,產生高規格人才的必由之路。諾獎頒發的大都是20年前,30年前的成果發明人。我們諾獎很少,就說明了那個時代我們沒有大牛人才產生。我對將來抱有信心,曹源出來了,這樣的年輕才俊會越來越多的,錢老的問題會得到完美解答的。


典範西服


錢學森中年以前,中國是能培養出大師的,如兩彈元勳們,陳景潤,華羅庚,楊樂,張廣厚,李四光,,包括屠呦呦,袁隆平等等,也是那個時代培養出來的,只是到了錢學森晚年,原來的大師凋零,又後不見來者,錢學森才有如此感嘆!後來培養不出大師,是因為:一是人人向錢看,造成人們的短視。二是生活壓力所迫,這個壓力不是為填飽肚子,而是為追趕他人,互相攀比,l造成短視。三是年年評比總結,不能讓人把目光放遠。四是這個時代不是很提倡奉獻精神,,,,,,。


山海經易讀


根據“錢學森之問”,教育改革應該怎麼改?

糧崗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錢學森先生的這個問題,提出來到至今一直讓人感覺心情沉重。實際上,在錢學森先生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還發出了另一個感慨,大意是,為什麼我們今天培養的學生的成就,都沒法與民國時期的大師相提並論呢?

從問題的提出到現在,許多人都試圖圓滿回答。本人患有2型糖尿病,2017年有幸歪打正著治癒了,同時也碰巧病因病理也展現在眼前。糖尿病病因的面世,讓本人聯想到很多不可理解的問題,這時候有了明確的答案。從小學生全員近視到神童出家,進一步推及“錢學森之問”的答案,居然是一個健康問題。

中國的教育問題,不是現在才有的,是從有了考試製度開始的。問題的源頭是“考試這個指揮棒”,在這個指揮棒的指揮下,孩子們刻苦讀書。這個刻苦讀書又與人易患的“三高”等慢性病病因相交匯,兩個因素交匯形成了對學子身心的巨大傷害,造成大腦發育不完善、大腦供應能量不足、“三高”等慢性病早期發生、近視等健康問題,有健康問題的人成不了大師就是正常的了。這就是“錢學森之問”的答案。

有了問題答案,就可以確定教育的改革目標和措施了。目標是通過改革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不再發生因課業負擔引起的亞健康出現,近期實現近視率大幅度下降。改革措施是:改變不適合的教育目標,縮短學制和改變考試時間,改革優劣評價標準,讓健康狀況參與評價,大學實行寬進嚴出方針,研究生招考實行健康一票否決。

許多人認為“錢學森之問”的教育改革是政治話題,實質上是自然科學話題,即是保護學生身體健康話題。

下面是需要改革項目和內容的簡略提綱。

一、改革學年劃分及考試時間

目前學校的考試時間需要改革,因為學年考試、升學考試,畢業考試、高考等重要考試,都是安排在每年的最熱的時候進行,由於天熱休息不好,易造成失眠、焦慮體力消耗大,影響考試成績,有害身體健康。

學年劃分,寒假後開學為新學年開始,寒假前為一學年的結束。

通過改革學年劃分,每學年第一學期末,天熱是相對次要的期末考試,學年、畢業、高考等重要考試都改在了冬季。這樣就回避了原來考試時間的許多弊端,有利學生身心健康。

二、學制改革

㈠人的生長髮育時期劃分簡介

嬰兒期,0歲,乳牙生長前

幼兒期,1-3歲,乳牙生長完成,出生後大腦第一階段發育完成。這時期大腦發育好壞影響學習能力(三歲看大),錯過發育以後無法彌補。要保證發育能量供應,不可以用早教、疾病爭奪身體發育的能量。

兒童期,4-7歲,恆牙的門牙開始生長結束,出生後大腦第二階段發育結束。這時期大腦發育好壞影響工作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七歲看老),錯過發育以後無法彌補。不可以用早教、勞作、疾病爭奪發育能量。

少年期,8-12歲,28顆恆牙生長完成。

青少年期,13-17歲

青年期,18-28歲,智牙生長。

㈡學制改革內容

按人生長髮育規律,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避免孩子學習與生長髮育爭奪能量,特別是保證大腦發育的能量需要。學制改革安排如下:

①幼兒園,兒童期,4-7歲,學制四年,預備班、小班、中班、大班。

②小學,少年期,8-12歲,學制五年。

③中學,青少年期,13-17歲,學制五年。(建議青年團入團時間改為年滿13週歲)

④大學,青年期,18-21歲。

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幼兒園晚入園一年,讓孩子在家完成大腦的第一個發育階段,保證所有的孩子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入院時間增加一年,讓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完成大腦的第二階段發育,保證孩子成人後有工作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小學縮短一年,整個小學學習都在生理年齡少年期,孩子的心智水平有利初級教育的完成。中學縮短一年,讓中學學習在青少年期完成。

幼兒園根據家庭情況可以入園,也可以家庭看護,不影響小學入學。小學、中學實行十年義務教育。

三、幼兒園辦園目標改革

幼兒園的改革,主要是辦園目標的改革,把辦園目標由教育改為養育,以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唯一目的。

禁止幼兒園教授小學才學的知識,幼兒園孩子以學習生活基本常識為主,按年齡特點掌握生活常識,安全常識,防騙常識,學習和夥伴交往友好相處技巧。將這些知識融入到遊戲娛樂中,進行簡單的體育運動,杜絕任何形式的園外作業。

國家禁止任何形式的有未成年人參加的知識比賽,停辦大學少年班。

這一階段是“三高”等慢性病始發的高發期,要教育家長看護好孩子,特別是夏季晚上,防止孩子受寒。較長時間的過度體力勞動(孩子年齡小沒有太大的體力和耐力,不要用成人眼光看孩子)、早教等消耗孩子體力。體力的消耗也是“三高”等慢性病的直接病因。

如果孩子這個時期性格發生變化,變的內向、懶動、專注某些熟悉的事(如學習),興趣愛好少很乖,甚至在人們眼裡是神童,這時就可能是身體受到了傷害。

有些神童,是在幼兒期有很好的生活條件,在兒童期由於過早的勞累、學習過度消耗體力,使身體的抵禦不良環境能力較低,成為“三高”病的早期患者。他們變內向,生活興趣少,專注某項熟悉的事,成為人們眼中的神童。由於體力被過多的消耗,造成大腦第二階段能量缺乏而發育不完善,成年後無生活社交能力,熱衷出家。這些人都會發展成“三高”的現實病人。

四、學生評價標準、學校評價標準

過去評價學生以考試成績為主,學習成績成為唯一的學校學生行為指揮棒。改革後評價學生標準以考試成績為基礎、健康程度為權數的雙指標體系。

國家成立研究機構,制定判斷學生健康指標項目、檢測方法、判斷標準。制定的指標要公平公正、操作簡單、有利提高學生的健康程度。建議健康檢測項目應以“三高”等慢性病早期症狀指標為主。

在國家的健康評判標準出臺前,建議用視力為臨時評判標準(視力好壞反映的人體能量供應能力好壞)。視力最好的為健康權數最大值,視力越差健康權數越小,做過視力矯正手術的健康權數按最小值。

學生綜合成績=考試成績×健康權數

對學校的評價,應將健康權數納入重要的考核指標,並和經費、績效工資掛鉤。

五、大學寬進嚴出改革

大學招生以學生綜合成績為標準,把學習好身體健康的人才放在科學研究的關鍵崗位。

按社會需求比例,配置好科研綜合學校和職業技術學院的招生比例。

大學實行“寬進嚴出”政策,通過改革把“中小學拼命學,大學只剩玩”教育模式,改變成“中小學打好基礎,保證健康;大學人人努力,個個成才”的良性模式。

六、研究生招考近視一票否決

研究生招生要嚴格一些,除了考試成績外,對身體患有“三高”等慢性病者,要一票否決。在沒有國家統一的檢查判斷標準前,也用視力臨時代替,即不招近視患者。

七、特殊神童教育供給制改革

神童的成因在幼兒園改革中已經介紹,這裡不再重複。

神童作為特殊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這個人群是最容易出愛因斯坦、牛頓式傑出科學家的搖籃。由於成長時的特殊環境,這些人除了興趣領域外,基本沒有其他雜念,可以持久的做某項研究,同時他們的抽象思維極度發達,會有很多常人理解不了的奇思妙想。像我國還沒解決的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算法問題,有這些人去研究,會很好的解決準確性和計算速度難題的。

這些人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也有解決不了的劣勢。這就是生活和社交問題,這方面由於身體發育的原因能力嚴重不足。為解決這一矛盾,國家篩選一些神童,進行頂級科技研究。對他們的生活實行供給制,生活有人照顧,與外界交往有人陪同。讓他們做擅長的工作,不會無奈的去出家。


糧崗


看看中國頂尖學府清華北大,畢業後近半西遊,然後七成在西方落子生花,中國花大價錢為西方培養人,培養著所謂知識無國界,崇洋媚外之徒,這就是錢老無法接受的,同時,錢老主持讓美蘇害怕的高科項目下馬,為不能實現科技報國而傷情。


用戶5762577316627


這還不好理解,四十前,誰敢提培養人才,就打倒誰。孔夫子不知被批判了多少年,誰認真讀書就是走白專道路。

揚振寧的幾位導師,被安排掃廁所幾十年,荒廢了才幹,他們全球少有的人才,棄之不用。導致七十年教育,沒有培養出能奪取諾貝爾獎的人來,人們要反思啊。


劉承澤3


中國培養不出大師級人物,主要是缺少自己自主創立與獨立生活性。一個小孩從小到出書房門都是由父母,老師護理和教導,只是一味地指導學,從來不指導他創,成為以後出書房門的主要思想負擔。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一個窮人家裡孩子要什麼沒什麼,為了生存孩子就會開起他自主的思維,來應對困難和解決困難的方法。練出自主思維和自主想法。由於社會家庭的因素,可是沒有知識文化條件,得不到高等科學道路的指點,就得不到創新。所以有創新思想的人無法進入創新行業,而一直強學思想的人進入高等學府進行研究就會缺少創新。加上現今社會人人都需要過上好的生活所有的高等學校學先是注重於工作與收入,不會學習對自己沒有實質幫助的所渭的創新領域突破。所以中國很少出現大師級人物。


用戶2015719692821


關係戶太多了,很多都是專業不對口,只有頂尖那幾教授帶的學生,做學科做研究,其它的大學畢業生回到社會,就亂套了,管它專業不專業,有關係就有好的工作,反正到了工作崗位再學,白白在大學裡面學習專業理論知識。


null122959053


中國注重知識型教育,而西方注重能力素質教育,注重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在西方中學時期就開始創新思維等培養,到大學時已經比較成熟,在中國在研究生教育時才注重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在博士時才逐步形成。所以這種核心素養的形成中國比西方要晚7到8年。在45歲左右西方人已經成大師,而中國人的核心素養才成熟,而身體健康在下滑,就拼不動了。中國的教育適合培養很多的工程師,而很難培養出大師。


師大教育者


紮實走好每一一步看二中國之所以培養不出大師級人才關建在教育和國民的總體思想一個教育的方法和指導思想二箇中國人自己看不起自已不想想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怎看起美差國己經發展二三百年了我們中國從殖民帝半封建解放出來共產黨人毛澤東領導我們成立新中國不就才70年難道我們發展的還慢嗎做為有愛國心的人好好想著怎麼發展自已的國家做一正黨不要在急公近力上下工二


用戶4995545471434


“為什麼中國培養不出大師級人才?”因為中國式教育追求的是高分數,填鴨式教育,課夲正確,老師正確,而且不容置疑。這種唯一性束縛和壓制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使學習變成了枯燥無味的任務和負擔,使學生失去了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多方式多維度解決問題的極積性,這種教育下畢業的學生就象工廠的流水線上生產的產品,是很難有靈魂的。大師級人才像是精品,而精品則需要手工作業,私人定製,它更高貴,因為它融入了創作者的心血,思想和情感。它也是一種理念和品質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