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地王”之苦,信達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減少30%

深受“地王”之苦,信達前三季度歸母淨利減少30%

10月30日,信達地產披露2019年三季報。前三季度,信達地產實現營業總收入87.1億元,同比增長9.5%,歸母淨利潤僅為6.1億元,同比下降30.8%。

導致企業增收不增利的直接原因就是營業成本的大幅增加,為此,信達地產前三季度毛利率同比下降5.1個百分點至28.6%,淨利率同比降低4.5個百分點至7.9%,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此外,信達地產前三季度實現權益銷售金額159.8億元,在克而瑞發佈的權益金額排行榜中位列81名,重回Top100。這對於規模常年逡巡不前的信達而言,或是一個再度崛起的信號。

“地王制造機”

事實上,在房地產企業的上一個規模之爭中,信達地產的表現一直差強人意。

克而瑞數據顯示,2016年-2018年期間,信達地產合約銷售額分別為160.2億元、151.9億元、191.4億元,雖然銷售額有所增加,但相比保利、招商蛇口、中糧等同屬於央企陣營的其他房企而言,無論是規模還是增速都未有起色,排名也從98名降至112名,跌落百強之外。

有行業分析人士認為,信達地產在規模之爭中落敗,與其前幾年大力“收割”地王項目不無關聯。近年來,恰逢政策強調控持續深入,這些地王項目雖然讓信達地產打響了名頭,卻踏錯了市場節奏,不僅佔用了大量資金、無法快速去化,而且再難像以前那樣獲取高額利潤。

2016年前後,是個地王頻出的年代,信達地產就是那一輪浪潮中的典型代表。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不完全梳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這家總市值不過111億元的地產商通過公開拿地新增9宗地塊,其中7宗是地王,分別位於廣州、合肥、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多個項目拿地金額超100億元。信達地產也憑此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地王制造者”,一時風頭無兩。

消停了一年多之後,2017年11月,信達地產以43.34億元高價拿下合肥包河 S1706號地塊,最高樓面價18749.91元/平方米,溢價達223.27%。

也正是從大舉拿下地王開始,信達地產的債務節節攀升,

總資產負債率從2013年的68%,迅速升至2015年的83.2%,直到2018年後,才稍稍下降至79%。

隨著舉債力度的大幅增加,信達地產的流動比率也迅速下降,2016年末至2019年三季度分別為2.31、1.93、1.66、1.49,同時信達流動負債佔總負債的比例也逐漸擴大,從2016年的不足50%,增長至2019年三季度的73%。

吃得容易消化難

在業內人士看來,正是這些地王項目,羈絆了信達擴張的腳步。

以2016年6月拍下的上海顧村地王為例,當時的上海寶山區寶山新城顧村A單元10-03、10-05地塊,共有24家地產商參與競拍,其中不乏金茂、電建等“豪門”,最終信達以58.05億元獨佔鰲頭,拿下了這一項目,平均樓板價36962元/平方米,實際可售樓板價達到47722元/平方米,溢價率超過300%。即便在此前那個地王頻出的時代,超過300%的溢價率也實屬罕見。

歷經3年,終於到了收割之時。不過,持有該項目100%權益信達地產並未親自全盤操刀而是交給泰禾來操盤,並將樓盤命名為信達泰禾上城院子。

根據財報數據,信達地產計劃對該項目的總投資金額將達到90億元,2018年和今年前三季度已經分別投入8.85億元和5.65億元。

投入已出,但收益卻並不理想,受限價政策及市場下行的影響,信達泰禾上城院子不僅去化速度難以複製此前“院子系”的神話,銷售均價也僅有53000元/平方米,相對於其超高的可售樓面價,恐難有利潤可言。

一名上市房企高管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稱,過去幾年沒有限價政策約束,市場行情也好,所以大家都喜歡地王,因為這既能迅速打響企業品牌知名度,又能獲得豐厚利潤。但隨著調控政策不斷加碼,特別是2016年前後那批高溢價地王項目如今已變成了企業手中的燙手山芋,因為,入市就代表著虧損,捂盤又佔用資金、影響週轉。這也是如今房企拿地溢價率普遍都在30%以下、且多家明確表示“堅決不拿地王”的原因所在。

此外,一名接近信達地產的中層管理人員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對於深陷地王之中的信達來說,廣泛採取企業間合作,不失為一個“解套”辦法。

“事實上,多年來,信達的地王項目一直都是如此操盤,只不過近期的合作力度越來越大”。

例如高達123億元的杭州南星地王項目,由信達地產、融創、濱江分別持有股權50%、40%、10%,合肥包河地王則是與萬科、華僑城聯合開發……

記者 張志峰

深受“地王”之苦,信达前三季度归母净利减少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