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一生追逐夢想,卻好似為自己贏得了一場厄運

“誰只要見過世界的邊界一次,他就會錐心地感受到自己遭受的禁錮。”

新晉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在《太古和其他的時間》裡如此寫道。

而毛姆,被世界譽為最會講故事的作家,則在《月亮與六便士》裡,為我們講述了另一個衝破禁錮的故事:

《月亮與六便士》:一生追逐夢想,卻好似為自己贏得了一場厄運

主人公查爾斯·思特里克蘭德,人到中年,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但是突然有一天,他莫名其妙地離家出走,拋妻棄子,只留下了一封信:我不會回來了,我的決定不可改變。

原來,他隻身一人去巴黎,開始學習繪畫。雖然他窘迫到每天只有一頓麵包、一瓶牛奶,但卻得到了自我的釋放和滿足。在他貧病交加時,唯一欣賞他才華的朋友,伸出了援手,但他卻讓對方落得家破人亡。可是,他卻不為所動,繼續動身前往大洋洲的一個小島,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

面對這個驚世駭俗的故事,羅曼·羅蘭卻說,它呈現了一個充滿美好、藝術和完美的小說世界。

《月亮與六便士》:一生追逐夢想,卻好似為自己贏得了一場厄運

源自高更和繪畫藝術的靈感

毛姆是一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作家。他一生去過很多地方旅行,紙醉金迷的巴黎、牧歌琴聲的墨西哥、帆船雲集的大阪,還有椰林環礁的大洋群島。

當他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又稱大溪地)發現了高更的畫作時,內心受到了強烈震撼。於是,他創作出了《月亮與六便士》,高更則是主人公的原型。

保羅·高更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與梵高、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三大巨匠。高更原本是一名股票經紀人,育有四子一女。但是在他婚後第10年、35歲時,他決定拋棄一切,去巴黎專心學習藝術,並從此過起了窮困的藝術家生活。

幾年後,他輾轉到了南太平洋的島嶼。這裡原始的熱帶風光,給他帶來了藝術啟發,開始形成他粗獷鮮明的繪畫風格,併為後世的原始藝術和象徵藝術開闢了新的道路。

他在此創作的,最著名的哲理畫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讓他銘刻史冊。而這片熱帶島嶼,也成了他的長眠之地。

《月亮與六便士》:一生追逐夢想,卻好似為自己贏得了一場厄運

在《月亮與六便士》裡,思特里克蘭德最後也到達了這片土地,“好像他那脫離軀體四處遊蕩的靈魂,不斷地尋找歸宿,最後在這個遙遠的國度迴歸自身”。

蘇東坡曾說,"文者無形之畫,畫者有形之文,二者異跡而同趣”。不論是畫家高更的筆下,還是作家毛姆的筆下,兩人都是要展現,對精神世界的純粹和藝術創作的真實。

《月亮與六便士》:一生追逐夢想,卻好似為自己贏得了一場厄運

衝破世俗枷鎖的禁錮

毛姆對人性的解讀既不失優雅,又犀利老道,每個人都能從中捕捉到自己的影子。

《月亮與六便士》中,有與人群格格不入的局外人,有貧困潦倒卻不停追夢的“瘋子”,有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不求回報的老好人,還有為愛飛蛾撲火的痴情人。

我們也可以用“月亮”和“六便士”,把他們分為兩類:

追求“六便士”的人,他們在意世俗的眼光,看似幸福的生活下,往往隱藏著難以啟齒的秘密和無奈。

思特里克蘭德夫人就是如此。她明白“如果他不是因為戀愛跑的,那一切都完了”。她隱瞞了丈夫為追求藝術而出走,對外只說他受到了女人的迷惑,因為這才是大眾所能接受的事實。

同時,她不再找丈夫回來,而是自食其力地開了一個打印社,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一段時間後,她對丈夫的背叛已經坦然,甚至藉助丈夫死後的名聲,順利躋身嚮往已久的文學圈。

這就是她的“六便士”,富足的生活、滿意的兒女,還有滿足虛榮心的文學圈。

而追求“月亮”的人,他們被世俗歸為異類,但他們內心的富足,卻是常人難以企及的。

思特里克蘭德一生的目的十分單純,“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裡,他游泳遊得好不好無關緊要,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月亮與六便士》:一生追逐夢想,卻好似為自己贏得了一場厄運

當他在南太平洋的小島上,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在木屋的牆壁上完成了自己最後的曠世鉅作。去世前,他要求他的土著妻子,“放火把房子燒掉,而且要她親眼看著房子燒光,在每一根木頭都燒掉以前不要走開”。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思特里克蘭德的月亮圓滿了。

英國作家伍爾芙說,讀《月亮與六便士》就像一頭撞在了高聳的冰山上,令平庸的日常生活,徹底解體。

《月亮與六便士》:一生追逐夢想,卻好似為自己贏得了一場厄運

悲劇式英雄,超越傳統道德的架構

在《月亮與六便士》出版後,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因為離經叛道的行為,飽受道德敗壞的詬病。

但是,就像法國作家波伊爾,稱毛姆為“天堂之魔”一樣,毛姆筆下的人物,同樣很難用黑白、善惡來區分。

最初,思特里克蘭德不顧妻子兒女日後的生活,冷酷地一個人離開。更可惡的是,他竟然沒有一絲的愧疚與不安。當他在巴黎病得快要死了,是唯一的朋友施特略夫帶他回家,讓自己的妻子勃朗什照顧他。但是,當他病情稍見好轉,他就霸佔了施特略夫的畫室。勃朗什飛蛾撲火地愛上他,卻得不到回應,在絕望中自殺,他也不為所動。

思特里克蘭德簡直是一個十惡不赦之人。

但隨著人物的進一步刻畫,主人公得到了更全面的展現。

《月亮與六便士》:一生追逐夢想,卻好似為自己贏得了一場厄運

他不受世俗的約束,他的這種“自由”甚至讓人火冒三丈。他不在乎別人把他當做壞蛋,不在乎別人鄙視他,他不在乎別人的任何看法,他也不在乎自己能否成名。他只一心想著畫畫。

他在談到畫畫時,流露出的真誠,讓人不由自主地被他感動,“好像有一種猛烈的原始的力量在他體內奮力掙扎,彷彿違拗著思特里克蘭德自己的意志”。

他為了追求精神生活,頑強地抵抗著貧病交加的日子,完全不留戀之前物質富足的生活。這是很多人無法忍受的,他卻不以為苦,彷彿天生就有捱餓的本領。所以,如果說他不顧妻子兒女,不如說,他連自己都不顧。

同時,他在繪畫上的天賦,強烈的個性,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風格,為世界繪畫史帶來了一次革命。

思特里克蘭德一生追逐夢想,卻好似為自己贏得了一場厄運。

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在《悲劇的超越》中說,悲劇描繪超乎善惡之外的偉大人物。而思特里克蘭德就是這樣的一位悲劇式英雄,早已超越了傳統道德的架構。

《月亮與六便士》:一生追逐夢想,卻好似為自己贏得了一場厄運

毛姆的哲學家視野

海明威說,一個作家最好的早期訓練就是不愉快的童年。毛姆也接受了這樣的訓練。

毛姆不到10歲,父母就相繼去世,他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渺小和脆弱。之後,他只能生活在伯父家。但他的伯父是個冷漠虛偽的牧師,對他吝嗇至極。

進入學校後,毛姆因為身材矮小、嚴重口吃,常常受到同學的欺凌和辱罵。

毛姆對為他寫傳記的人說,“我的一生和我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與我的口吃的影響分不開”。

童年時期的毛姆,形成了敏感、孤僻的性格。直到他16歲,進入德國海德堡大學,第一次接觸到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他的人生有了轉變。

在毛姆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人性的枷鎖》中寫道,“他出乎意外地入了迷,有點像觀賞走鋼絲的舞蹈演員在懸崖峭壁表演驚險絕技似的,令人興奮不已。這一厭世主義的主題,深深吸引了這個年輕人。”

從此,毛姆開始認真閱讀叔本華的著作,而悲觀主義哲學也在這個年輕人心中紮下了根。

《月亮與六便士》:一生追逐夢想,卻好似為自己贏得了一場厄運

叔本華開創了非理性主義的先河,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他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人的一切追求、恐懼都受到意志的影響。

他把人生看做永無止境追求慾望的過程,而意志世界充斥著無盡的煩惱。因此,他把一切生命的存在,從本質上歸結為痛苦。

為了解除生命存在的無盡痛苦,叔本華提出了兩種方法,藝術和禁慾。

就像《月亮與六便士》中,思特里克蘭德感受到體內一股猛烈的力量,逼得他不得不採取行動。雖然忍受著各方面的誘惑,但是非理性的力量牢不可破,他歷盡磨難,只為追求心中的藝術。

當他追求的目的達到時,卻也失去了所有力量,並將一切付之一炬。

《月亮與六便士》:一生追逐夢想,卻好似為自己贏得了一場厄運

就像在《人性的枷鎖》中,主人公最後領悟到,“生活根本沒有意義,也不可能改變,人生處於無盡的幻滅之中,我們應該擺脫身上的一切枷鎖,走向真正的自由。”

毛姆筆下的人物,竭力表達著掙脫牢籠的願望。這也正是他以哲學家的視野,探索著人應該如何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