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群英:拔剑泉畔望竹坡(上篇)

1

金风飒飒,碧空如洗,只有几朵淡淡的白云在悠悠飘漾。太阳已经升到半空,逐渐扫去深秋早晨的寒气,显得温煦和暖。我们抛开琐屑,来到魂牵梦萦的汉王古镇。

这里有层层叠叠深远而厚重的历史。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美,每一条街巷都充满了历史文化的韵味。这令我们感到震惊,原来,汉王古镇这么美!

汩汩的玉带河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粼粼水光,像随意波动的金练:河两岸的滩地里,虽然已是深秋季节,可那些生命力顽强的野草,还是绿意茸茸。呵,玉带河哟,您的每一朵浪花和每一声喧啸,都糅合着一个个历史和现实的轰隆轰隆的故事

有葡萄架扯起一蓬蓬阴凉,有柳叶儿荡起一派派平平仄仄。树一绿,水就清。水里映着一片片绿影,如一团团梦幻一般。一尾尾的鱼儿在绿色里游动着,眨着眼睛,瘦小如线,可是又散淡得如水墨画一样,把影子映在青苔上,倏然间一摆尾,又藏进青苔里去了。

这里有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徜徉其间,很多灵感妙思就会突然迸发。岂不知,张竹坡,也应是汉王古镇历史中不容错过、不能忘记的浓墨重彩一笔。

2

张竹坡名道深,字自德,号竹坡,是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竹坡幼年聪明好学,以博闻强记闻名乡里,他发奋进取,才识过人,恃才傲物曾以帝师国相自许。康熙三十四年,26岁的张竹坡开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业点评一书。他共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评论,为中国的文学理论留下了一分宝贵的遗产。张竹坡一反世人之论,评定《金瓶梅》是“第一奇书”而“非淫书”,这在当时可谓破石惊天。同时,他还认为《金瓶梅》是愤世之作,肯定了其艺术价值和思想性,为后人研究《金瓶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颇具开创性,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的地位。

灯光如豆,似不眠者扑闪着熬夜的眼眸。张竹坡聪颖早慧,然而一直仕途不顺。15岁时,赴乡试不中,数月其父病逝。29岁时,因过劳突发急病,吐血数升而逝。

有大悟者,方有大美,方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大境界。、

张竹坡,于喧嚣中保持一份心灵的宁静,是一种真实,一种厚度,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大智大悟,是真正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古老苍生的玉带河边有个年轻智者,踉踉跄跄地朝着奔跑,仿佛他已经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但他不知疲倦,炎热的天已经使他满头汗淋淋的,面对一棵大树,绿荫蔽日,是极好乘凉散热的地方。他离这棵大树还有几步距离,只要稍微朝前走那么几步,就可以由炎热之地步入“天堂”,可是他忘掉了自己多变的欲望,总认为任重道远,还有许多事情等待他去做,还有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急需他去解决。

崇高而悲壮的约会,遥远而雄壮的起步,树立起这位智者的专心致意于事业者锲而不舍的精神丰碑。希望是一种动力,它能激发精神和生命的有序运动,只要有了这两个支撑点,人生就会充满勃勃生机,漫溢顽强拼搏的毅力……

一个人的春暖花开,是心,生了希望的根;一个人的春暖花开,是魂,靠了知足的岸。一粒成熟的种子埋人沃土,成长,向风雨展示的不是绿干、翠叶、丽花,而是深深扎入地底的根。

3

在张竹坡身上,似乎有一种生命与大自然的天然融合,形成了营造天地之境界的灵气。文化的修养,素材的积累,在他心灵深处沉淀为人生的印迹和情感的浓缩,升华为艺术的认知和审美的理想,形成了构筑文学评论冲动的厚重基因。

有时如进入灿烂的星空,神思飞扬,情感似破堤狂澜,一泻千里。创作冲动如破茧飞腾的蝴蝶,似蓄势已久的井喷。啊!这是一段用人生的血泪情仇,用世间的苦辣酸甜写下的文字,这是一幅留在人们心上的田园画卷,这是一章永远催人泪下的命运交响曲。

人生在世一口气。气没了,人怎么赤条条来的,就得怎么赤条条地离去。一滴水见太阳,一滴泪水见心情。夜,静谧得可以听到行人的脚步声,包括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可清晰地听到。他慢慢睁开两眼,仿佛对声音不是用耳朵听到的,而是用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人生的注释太多,他窥视到了隐匿的生命和生长。人,一旦停滞了迸发自我潜力的追求,生命也就像挂在树枝上的枯丝瓜失去了生命的意义,那缀满绿意的青春变为泥土,留下的只是机械而无序的重复。梦的回音具有莫大的魅力,不仅能壮大自己,而且能唤起痛苦的人生--寒而不僵,饥而不饿,老当益壮!使人无穷地追求下去,看不到人生的终点!

如诗如画的夜色里,他读着夜空,读着从叫“家”的房子里流溢出来的温暖了思乡之情的灯光,想念着斯时斯刻,正飘着冬雪的故乡。

读着夜色,读着故乡。他像是醉了。心潮澎湃,汇入云海……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