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諸葛亮手搖羽扇的樣子很帥,可誰知幕後真相很血腥?

諸葛亮的羽扇並沒有“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那種仙氣,背後的真相很驚悚。

在南北朝時,羽扇即已被視為“古物”。《南齊書·孔稚珪傳》記載,高帝蕭道成贈給孔稚珪之父孔靈產一柄白羽扇,還鄭重其事地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君性好古,故遺君古物。”意思就是這玩意不便宜……

傳說中,殷高宗用雉尾製成障扇,周昭王用鵲羽製成扇子。工藝很簡單,就是直接把它們的尾巴割下來……

不是亂說的哦,有賦為證。

晉人張載《扇賦》:“弋翔冥之鵾雞,連王子之白鶴。裁輕翼以為扇,發清風於勁翮。”

弋,是用箭射的意思,連,射獲。翮,翅膀。這兩句是說:把天上飛著的鵾雞,以及王子的白鶴射下來。把它們輕巧的翅膀裁下來當成扇子,(用手搖動,)強勁的翅膀就發出清爽的風。

晉人傅鹹《羽扇賦》,其序為:吳人截鳥翼而搖風。

梁昭明太子《扇賦》:九折翠竹之枝,直截飛禽之翼。

由以上幾篇賦中所反映的情況來看,古人們曾很野蠻地奪去飛禽在天上翱翔的權利,將它們的翅膀割掉,當成扇風逐暑的器具。

大家都說諸葛亮手搖羽扇的樣子很帥,可誰知幕後真相很血腥?

這樣的扇子現在看起來,或許並不美觀,反而有點血淋淋和恐怖,但很合乎古人們樸素的實用思維。

下面,我們把思路重新理一理:

割下飛禽的翅膀當成扇子使用,始作俑者是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南方,這種風習漸至傳入北方。可能在三國對峙時,這種野蠻的羽扇在北方並不時興,當北方的魏人南下攻入吳地後,才發現這種羽扇風大、實用,也便跟著用起來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常常手搖羽扇,指揮作戰。溫文儒雅、風度翩翩的諸葛丞相用的羽扇,可能就是直接割下來的飛禽的翅膀呢。

現在可見到的,從先秦直到三國的文學作品,寫扇子的很少;

而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寫扇子的文學作品如詩、賦等陡然比以往增多;

在這些文學作品中,寫羽扇的又佔了極大的比例。

南北朝以後,吟詠羽扇的作品漸漸稀少,似乎可以說明人們對羽扇的興趣在慢慢降低。此後,團扇開始崛起,盛行,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據了很長一段時間重要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