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扶貧書記的“三心”

記者 向東平 通訊員 鄧雅君

10月9日,記者走進巴東縣官渡口鎮西溪壩村,被一派興旺的景象所吸引。3年前,這個村還是個有名的貧困村,如今道路硬化了,路燈亮起來了,路邊的綠化苗木抽出新芽了,村委會新修了,標準衛生室投入使用了,特色產業建起來了,貧困戶腰包鼓了,群眾高興了。這些變化裡包含了中國工商銀行恩施分行駐西溪壩村第一書記熊中山的心血和汗水、勤勞和智慧。

“責任心”推進黨建

今年57歲的熊中山,一直在金融系統從事管理工作。2017年3月,他帶著這份責任心開啟了駐村之路。

西溪壩村全村149戶510人,其中貧困戶99戶。2014年豹子嶺村、洞口村、西溪壩三村合併成為西溪壩村。種植結構單一是該村致貧的主要原因,長期以紅薯、玉米種植為主,缺乏增收途徑,沒有能人大戶,小打小鬧不僅見效慢又難抗風險。如何在扶貧攻堅中打開局面成為熊中山面臨的首要課題。

抓黨建,促脫貧。是熊中山駐村後做的第一件事情。當時的西溪壩村黨支部組織比較渙散,人員結構普遍老齡化。在這種情形下,駐村工作隊從自身行動上樹標杆,將外出創業返鄉中有知識、有理想的年輕人吸收到黨組織隊伍中來,給黨支部注入了新鮮血液。2018年,又吸收了兩名新黨員加入組織,形成一整套黨建工作體系,支部活力不斷增強,黨員作用日益突出。

此外,熊中山把黨組織與產業鏈結合在一起,建立了合作社,讓支部帶頭人發揮引領作用,讓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發展。到2017年年底,西溪壩村產業逐步發展,基礎設施開始建立,村裡開始發生了變化,老百姓的思想觀念也隨之發生改變。

“恆心”脫貧攻堅

剛來西溪壩村不久,熊中山第一次去老支書家做客,翻山越嶺之後,車子硬是沒有爬上去。熊中山暗下決心,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路修好。於是,熊中山到處爭取資金,2017年5月開始動工,7月底完工,一條平展的水泥路通到了老百姓家門口,解決了西溪壩村十幾年的石子路難題。

2017年駐村至今,熊中山先後爭取州產業扶貧資金、州財政專項資金以及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共達290餘萬元,用於水池、垃圾池、道路、扶貧車間、氣調庫等基礎設計建設,並在西溪壩村種植300畝獼猴桃,今年已經掛果。據熊中山介紹,當地貧困戶每家至少有1至2畝獼猴桃產業,預計明年增收8000元有保證。

此外,熊中山還帶領當地老百姓發展了500畝單叢茶,談及未來的產業發展,熊中山和老百姓滿臉信心。

產業發展起來了,如何打開銷路,讓老百姓的好東西能真正賣出去?這也是熊中山要考慮的問題。駐村工作隊員們共同商量,藉助單位的現有資源,在工商銀行APP“融e購”平臺,把當地老百姓的東西進行網上銷售,短短几個月時間,幫助農戶銷售達20多萬元。村民收入穩定,獲得感、幸福感不斷上升。

“愛心”服務群眾

2017年,西溪壩村貧困戶陳代根突然從外地回來成了一名“黑戶”。熊中山得知情況後,仔細瞭解他的情況,並帶他重新補辦戶口、身份證,在醫保、住房、易遷、就業等方面積極為他爭取政策。

2019年3月,熊中山打聽到巴東縣官渡口鎮紅花嶺產業園招工,第一時間將陳代根推薦入廠。陳代根說:“熊書記和村幹部經常關注我的生活、工作,我現在生活有了保障,每個月靠打工,還能有點積蓄。”

有了熊中山的關心和幫助,陳代根從曾經的無家可歸變成了如今吃穿不愁,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態都有了很大改變。

熊中山經常下鄉入戶,西溪壩村的溝溝岔岔已被他走了個遍,和他接觸過的群眾都說他平易近人。

熊中山說:“農民是淳樸的,能幫他們把事辦好,我特別有成就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