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三個女人的不圓滿愛情,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的著作,成書於1919年。

作品以法國影響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放棄了旁人眼中優裕的生活,奔赴巴黎,後又到達塔希提島追求藝術的故事。

小說圍繞斯特里克蘭,用極少的篇幅,拋出了一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追求月亮、還是追求六便士(追求理想、還是接受現實。)

在小說中,我們看到了斯特里克蘭生前的平凡,死後的偉大,讀到最後也會原諒他生前所做的一切“壞事”,他的“可惡”不再是那麼可惡,他的“無情”在“月亮”光輝下也變得黯淡無光。

小說用三段故事,描述了斯特里克蘭的一生,也描述了三種不同的“愛情”。

《月亮與六便士》:三個女人的不圓滿愛情,

理性,卻又摻雜著一絲“虛榮”等不和諧的成分。

看毛姆的這部小說,是壓抑沉重的,隨時都有可能需要棄書平復心情,小說的每個人物都並不完美,也許這也是這部小說耐人尋味之處吧。

初看時,總覺得斯特里克蘭夫人是一個矛盾的個體。

她能將屋子整理的井井有條,富有修養,卻又免不了虛榮;能夠忍受“文藝”人士尖酸刻薄的交談,卻又在乎她們的流言蜚語;能做的彬彬有禮、舉止大方,卻又有一絲自卑。

但恰恰這個矛盾的個體,她的一生並不矛盾,她有自己的“追求”,她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

她能夠原諒丈夫的出軌,但絕不原諒他去追求理想。

正如她自己所說,“只要他是和女人跑的,就還有可能回來,但如果,他不是因為戀愛跑的,那一切都完了。”因為她知道前者還有一絲希望,但後者連最後一絲希望都沒有。

她的愛情是理性的,在明知不可挽回時,果斷放棄,但她是非理性的。她在乎外面的流言蜚語,並把流言當做對自己的同情。以致於她寧願用“流言”,來解釋丈夫為什麼出走巴黎,也不願告訴大家真相。

在她的世界裡,有虛偽但更多的是虛榮,她不在乎事業、不在乎崇高的理想,她只想做一個閒居於家中的女人,每天能夠與“富有修養”的文學人士聚會,並以此為榮。

在毛姆筆下,斯特里克蘭夫人結局並不悽慘,卻讓人同情。

結婚十七年的丈夫,一聲不響的離開,留下了她和兩個孩子,孤苦無依。命運的轉輪,讓斯特里克蘭夫人不得不去面對現實,離開“溫馨”的家謀生。

這種生活不是她想要的,但不得不面對,即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她依舊忘不了虛榮,依舊忘不了被養在家中的“體面”生活,一有機會,她關閉打印店,閒居家中。

絕對理性的另一面是無情。

斯特里克蘭夫人是有情的,但她的情是在自身,她的愛情是“愛”被養在家中的虛榮生活。她的愛,只有索取,可以說,她的愛,只存在於表面。

可能年輕的時候,她也有一顆嚮往美好愛情的心,可無聊的婚姻生活,將她的愛情漸漸抹淡,人到中年,她更愛的還是自己。

《月亮與六便士》:三個女人的不圓滿愛情,

感性、執著,又有著一絲野性

布蘭奇的愛情是建立在背叛的基礎上的,可即使是背叛,我們想到的不會是譴責她,而是同情她,或許更多的也是對斯特里克蘭的痛恨。

在我們看來,布蘭奇是一個極有剋制力的人,不貪圖富貴。與選擇“六便士”的斯特洛夫生活,她更多的是欣賞他的畫作,而不在意他獲得多少金錢。

她恐懼斯特里克蘭,恐懼斯特里克蘭身上的野性。可最後卻因為他選擇背叛。她反抗過,掙扎過,卻還是一步步走向無法自拔的地步。

布蘭奇的命運是悲慘的,遇到一個愛她的人,可她卻並不愛他。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她找到了自己的所愛,不惜背叛,可她只是被勾引、被報復的對象。

布蘭奇的愛情是感性的,只在乎自身是否愛他,她的愛,是少女般純潔無瑕的甜美的愛,不問出處,不問結果,隨心而作,隨性而出。

她的愛,是執著的愛。即使道阻且長,也無怨無悔;為此,即使背叛丈夫,也在所不惜;即使最終被拋棄,也依舊愛得執著。

布蘭奇的本性是野性的,在自身的剋制下,她失去了對本性的認知,當有一絲本性的光輝從密閉的“剋制之牆”中透出,她感到的不是欣喜,而是恐懼。

可最後,她又是幸運的,在生命的最後的一段時間,她清楚了自己的本性,為自己追求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發自內心的“愛情”。

總有人說,人生有兩大追求: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和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布蘭奇的經歷告訴你,轟轟烈烈地戀愛,可能要付出慘重代價,也許會是生命。說走就走的旅行,也並非想象中的那麼美好。

《月亮與六便士》:三個女人的不圓滿愛情,

廉價、卑微,毫無自尊。

小說中,阿塔的愛情,在我看來是最為廉價、卑微的,甚至可以說是毫無自尊。與其說她是斯特里克蘭的妻子,倒不如說是他的“僕人”,一種不僅伺候吃穿,還要提供生活一切所需的“僕人”。

阿塔是斯特里克蘭“最中意的妻子”,而“最中意”的代價是一次次的妥協、忍受。斯特里克蘭是沒有情的,他只有欲,以及心中一直抬望的月亮。

他心中的女人是:

“你可以像對待狗一樣地對待她們,你可以打她們,打到手疼,可最終她們依然愛你。”

從整體上看,小說的這部分就像是為斯特里克蘭“洗白”。

阿塔的愛情平平淡淡,直到斯特里克蘭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才見識到這位柔弱女子的堅貞執著。在阿塔的陪伴下,我們眼中的斯特里克蘭,沒有了以往的“無情”,漸漸地也散發出了一絲人情味,也漸漸地被世人認可。

可以說,沒有阿塔廉價、卑微的付出,近乎縱容、無底線的愛,也就沒有斯特里克蘭最後的寧靜生活,更可能不會有斯特里克蘭被世人認可的時候。

《月亮與六便士》:三個女人的不圓滿愛情,

愛情沒有對錯,錯的是面對愛情的方式

如果說,布蘭奇的愛情是少女般的純真、義無反顧,那麼,斯特里克蘭夫人的愛情,就是在歲月侵蝕下,漸漸變得“自我”。

我們不談斯特里克蘭的“無情”,只從她們的愛情觀來看,她們的愛情註定也會失敗。

試問?生活中有多少婚姻是因為雙方過於“自我”造成的?自信式的“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又是將多少婚姻推向終結?又有多少人,沉浸在一廂情願的愛情中,投河自殺?

愛情沒有對錯,錯的是面對愛情的方式。我們有權選擇自己的愛情,也有權終結自己的愛情,可既然選擇了,為什麼還要選擇去終結她。

遇到對的人,就去好好愛他,遇到錯的人,何不去感嘆一聲“人生如戲”,隨後,一笑而過,要知道,生活的快樂,只有在笑口常開時,體會才會更深。

阿塔的愛情是最平淡的,也是最樸實的,在她身上,看到了“真愛”的影子,她能包容斯特里克蘭的一切過錯與不足,在最危難的時刻也不離不棄,可她卻失去了“自己”。(這裡所說的“自己”是有自我意識,但不是“自我主義”)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的書中,這樣寫道:“愛情和婚姻是對異性的最無私的奉獻”。

在愛情和婚姻中,需要無私的奉獻,但不需要沒有“自己”,毫無自尊的奉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