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為惡找個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為惡找個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01

好壞都有源頭

最近《少年的你》在影院賣座,有的人流淚看完,在其中摸索自己青春的影子;有的人憤恨離席,怒斥校園暴力對少年一生的影響;有的人被周冬雨、易烊千璽的演技圈粉;有的人陷入對教育的沉思……

看完後,茲認為這看上去是一部對校園暴力反思為主題的電影,實則揭露了家庭教育對人性格極其一生的影響。仔細分析,會發現,那些“問題少年”的背後,都站著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

主角陳念和小北,兩個心中有“愛”,藏著希望的孩子,在滿是惡意的世界裡奮力前行,只想殺出一條血路,最終被現實打敗,以殺人坐牢為結局。而他們的悲劇,都是來源於家庭。

陳念獨立卻孤僻,不善於交流也不愛交朋友,因為那些同學給她的只有嘲笑和傷害,而家庭給她的,是母親遠在天邊的問候和讓她遭受排擠的“母親是騙子”的罪名。

在最需要母親陪伴和寬慰的年齡裡,她得到的是電話傳來的母親的溫柔。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為惡找個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小北,街頭的混混,讀書不多,在陳念這個高三生面前覺得自卑。提及自己的父母,哪怕是被群毆到血肉模糊也不會掉一滴淚的他,竟然哽咽到抽泣。從13歲起就被父母拋棄的他,悲劇似乎是註定的,他只能在殘酷的社會底層憑藉自己的蠻力求得一絲能活下去的希望。生而不養,是小北的父母最大的惡。

影片中那些反面角色,看上去“壞”得毫無理由,但還是能從一些細節中探尋到樹木長歪得根源所在。

魏萊,對別人實施霸凌,逼胡小蝶跳樓自殺,勢利偽善,如果你認為她的惡是天生的,那就錯了,因為站在她身後的,是她的“熊家長”。面對警察的詢問,她的父母沒有責怪自己的孩子,而是一味袒護,堅信自己的孩子不會做這樣的事情,甚至希望警察從別人的身上找原因,想用錢解決問題。

魏萊也是這樣,對於欺凌給陳念造成的傷害,她絲毫不覺得愧疚,反而覺得用錢就可以彌補別人。

談到校園霸凌,總有人說,有些人身上的惡是天生的,但卻往往忽略了背後的家庭教育的因素。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為惡找個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認為,兒童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不帶任何特性和人格。

孩子生來都是一張白紙,執筆繪畫的是一個叫作“家庭”的存在,有的家庭能畫出完美藍圖,有的家庭卻能殘暴地將這張白紙毀掉。

家庭教育能將蠢材培養成天才,也能讓天使墜落成魔鬼。對於任何人,家庭教育都是決定其一生的存在。

02

養不教,父之過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然而很多父母忘卻自己養育的責任,以為吃飽穿暖就是養育,以為打罵呵斥就是教育。

最終,當面對孩子表現出來的種種問題時,不去反思自己的“不作為”,反而怪罪孩子的“不成器”。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為惡找個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昨天,#豫章書院志願者被死亡威脅#被衝上了熱搜,使楊永信和他的電擊療法再一次上了熱搜。

楊永信,這個號稱拯救了無數問題少年、網癮少年的人,這些年來,憑藉一個所謂的“電擊療法”橫走江湖。然而,哪怕是對這個荒唐事件有些許瞭解的人,都能知道,所謂的“電機療法”,不過是“逼良從娼”,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利用孩子對電擊的恐懼,逼迫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逼迫孩子感謝自己,逼迫孩子感謝父母。經過這病態的治療,有多少孩子嘴上說著“感恩”,心裡卻滿滿仇恨。

然而,哪怕是被央視曝光,哪怕是被志願者站出來指摘,這個書院還是風風火火的辦著,因為背後撐腰的,是無數推卸責任並且“無能”的父母。

面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叛逆,面對孩子對自己的不服從,他們沒有反思過自己的教育是否缺失,沒有想過如何彌補,而是將這份責任推給別人,用一種近乎殘暴的方式,企圖喚醒迷途的孩子。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為惡找個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而有的父母卻只會打罵教育。殊不知道棍棒之下得不到“孝子”,打罵只能埋下“仇恨”的種子。

“如果讓我選擇槍斃還是回家,我寧願選擇槍斃。”因為故意傷害罪接受法庭提訊時,荊州市一位未成年罪犯李某這樣說。

他對家的印象,只有父母無休止的爭吵、父親粗暴的毆打和母親委屈的哭訴,從7歲開始,他就經常離家出走,而每次被父親拉回來後,都是一頓痛打。

可能在他眼裡,再冰冷不過的管教所也敵不過家的冰冷。

教育的初衷,應該是出於對孩子的愛。那些讓孩子感受不到愛的教育,都應該定性為“虐待”。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為惡找個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有人說父母是唯一一個不用持證上崗的工作。確實如此,熊孩子背後站著的是一個個熊家長。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個人不是由於部分因素的拼湊培養起來的,而是由他所受過的一切影響的總和綜合地造就成功的。

很多孩子的問題,往往是父母的影響形成的。

在湖北省荊州市未成年犯管教所裡,談及自己的罪行,一個少年是這樣敘述的:“父親對我的頑皮行為從來不問青紅皂白,一律都是拳打腳踢,我看他痛打我以後,心情好像舒服些,於是我對他人不滿意時也用這法子對付他們,最後發展為殺人。”

孩子是最善於模仿的生物,你是什麼樣,孩子也會變成什麼樣。日本作家木村久一就曾說過:“有小孩的父母,即使對家禽等,也不可使用粗野的語言。

孩子出生於家庭且對自己的家庭絕對忠誠,家庭的好與壞都會在孩子的性格上烙下印記,終生存在。只希望每一個父母,能對自己孕育出來的生命負責,能以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為自己的驕傲。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為惡找個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03

教育的本質是“愛”

那些性格完整而且優秀的孩子,往往都是在“愛”中長大的。

就像韓劇《請回答1988》裡的德善,雖然成績不好,卻有愛心有溫度,發現同桌的中風,她趕走圍觀的同學,而且用往常的方式對待她,不讓她心生芥蒂。平常生活裡也處處替別人著想。

“愛”能讓一個孩子學會愛,學會共情,有共情力的孩子,差也差不到哪去。就像往瓶子裡灌水,水多了才會溢出來。愛多了才會去愛。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裡,劉昊然演的小混混,剛開始也是“油鹽不進”,偷錢不上進,最終還是被族長的愛感化。“愛”的力量是無窮的,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愛。


法國作家雨果說過:人生至高的幸福,便是感到自己有人愛。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為惡找個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而充滿“愛”的家庭教育,一定要做好以下三點:

1、 給孩子有效陪伴


心理學家羅洛梅有言:愛的本質,其實是以一種關注。

孩子渴求被別人關注,尤其來自父母的關注,這樣他們才會認可自己的存在和價值。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裡,作者講述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週末,他陪孩子看電影,習慣性地拿著熨斗熨衣服。本應該是快樂的家庭聚會,結果孩子不滿意地說:“我覺得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你不應該熨衣服。”

作者這才意識到,你給了孩子多少關注,他都是知道的。這個舉動看似微不足道,卻擺明了告訴孩子“你還沒那麼重要”。無效的陪伴是無法讓孩子感受到愛的。

從此以後,作者陪伴孩子的時候便一心陪伴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放下,給孩子百分百的有效陪伴。

我們陪伴孩子的時候也應如此。你坐在旁邊滑著手機,孩子在一旁做著自己的事情,這絕對不是陪伴。

有效的陪伴應該有參與有互動。全心鋪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上,與孩子交流,跟著孩子的思路走,與孩子討論某個事情,讓孩子感受自己全部的關注,這才是有效陪伴。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為惡找個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2、 有思想溝通,營造好的家庭氛圍


在中國法網發佈的青少年犯罪與家庭教育關係的調查中得出的結果,有問題的家庭除了溺愛,管教不當,還有一種佔大多數,那就是缺少思想溝通型的家庭。

有的父母不善於去傾聽,從不瞭解孩子在想什麼,而是一味地去說,去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不願意再去說。

這種缺少情感雙向互動的家庭,或許看上去熱氣騰騰,實則冷似冰窟。

如果仔細分析杜江霍思燕對嗯哼的教育,那就會發現,他們始終鼓勵嗯哼說出來,去傾聽嗯哼的想法,和嗯哼討論,從來不把他當孩子看。就像嗯哼發脾氣的時候,霍思燕沒有放任他,而是一直引導他說出來。

這種教育下的嗯哼,情商高,會表達,重點是會“愛”。

我們應該多關注孩子的想法,放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心中的執念,認真和孩子討論他們的想法。

可以每週選取固定的時間作為家庭論壇會,聽聽孩子在學校的故事,講講自己工作上的事情,互相交流看法,交流想法。有效的溝通是一切問題的良藥。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為惡找個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3、 做孩子的榜樣

《家庭教育》的作者說過:“一個家長對孩子最大的貢獻是:你活得很精彩!因為他會從你的身上發現人生是那麼美好。”

不論什麼時候,孩子總會在你身上汲取養分。你渾渾噩噩,他便學會渾渾噩噩。

在這一點上,楊絳先生就曾說過。楊絳的父親是知識分子,出口成章,《申報》的評論一篇接一篇。她很羨慕爸爸,便學爸爸的樣子,拿來書本去啃,一代才女就這樣孕育出來。

如果想要孩子多讀書,就閉上嘴,自己拿起書本來讀;想要孩子學會善良,苦口婆心告訴他善良有多偉大都不如自己去照顧流浪貓狗,照顧孤單的老人來得有效。這是言傳身教,更是榜樣的力量。

稍微停下自己忙碌的腳步,認真反思自己希望孩子擁有什麼,寫下來,然後自己去做。而孩子總有一天,會奇蹟地變成你想要的樣子,或者說,變成你的樣子。

《少年的你》:如果一定要為惡找個原因,那就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教育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就,既取決於個人的努力,也取決於教育,特別是父母教導。

希望我們能夠擔得起身為父母的責任,做孩子成長的底氣,給孩子“愛”,不讓“少年”的悲劇再上演。



作者簡介:包子,手寫育兒情感,望有一天筆下生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