畝產341.6公斤!山東大豆高產紀錄再刷新

日前,省農業農村廳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對德州市陵城區5萬畝“齊黃34”大豆綠色高產田進行了實打驗收,實收地塊最高畝產341.6公斤,刷新了該品種2014年在山東省嘉祥縣創下的畝產313.75公斤的山東省大豆高產紀錄。

同時,通過測產,專家組一致認為,陵城區5萬畝“齊黃34”生產田普遍長勢良好,畝產量在250公斤以上,實現了大面積豐收。據瞭解,今年我省大豆在生長期內,接連遭遇不利條件:6月遭遇乾旱,7月遭遇颱風,後期幾乎沒有有效降水,農業農村部兩次派出專家組來魯指導。省農科院的良種和有效的技術支撐,加上當地政府在組織保障等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才在極為不利的年份取得了這樣的高產水平。

近年來,中國一直是全球大豆市場的最大買家,年進口大豆突破9000萬噸。受價格和產量因素影響,國內大豆種植面積增幅受限,大豆原料自給能力嚴重不足。山東是我國大豆高產省,也是大豆種業大省、加工大省、消費大省,但面臨著大豆生產的嚴重不足:常年種植面積僅有200萬-300萬畝,總產40萬噸左右;而大豆榨油加工產能2000萬噸以上,主要加工原料為進口大豆;大豆蛋白加工200萬噸左右、傳統豆製品加工100萬噸,主要原料為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總體來說,我省大豆原料自給能力不足10%。

2018、2019年我國開始連續推行輪作休耕擴種大豆政策,實行玉米大豆輪作,擴大種植面積,提高生產能力。為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2019年,德州市陵城區承擔了5萬畝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工作,項目區全部種植省農科院作物所育成的優質大豆品種“齊黃34”,並由省農科院作物所提供技術支持。

據“齊黃34”育成人、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濟南試驗站站長徐冉介紹,通過玉米、大豆的輪作,可以緩解我省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單一的冬小麥、夏玉米種植結構造成的土壤板結、土壤肥力下降、病蟲害增加等一系列生態問題,同時提高小麥、玉米、大豆的產量。據田間試驗測定,1畝大豆可固氮8公斤左右,相當於施用18公斤尿素。大豆茬小麥比玉米茬小麥可增產6%,且病蟲害減輕,土壤肥力提高,氮肥施用量大幅減少。

“齊黃34”是我國黃淮海地區近年來育成的突破性大豆品種,高產、優質、耐逆,屬於蛋白脂肪雙高品種,加工傳統豆製品產出率較一般品種高約30%,同時適應性廣、適合機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