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梅州医生的使命感:援非后,他再次踏上了援疆征程...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所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本报今日推出的“我学习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报道黎镭援非后又援疆的感人事例,以激励人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新时代新文明,共建梅州美好家园。

●本报记者 王丽莉

一年多前,作为广东省第28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员之一的医师黎镭回到了梅州,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人。对他而言,援非期间,最难熬的是思念家邦、思念亲人之情。如今他又毅然决然地踏上柔性(以自愿报名为原则)援疆之路,远离故乡和亲人,用自己所学去帮助喀什地区的人们。是什么让他在援非期间备受思乡之苦时能坚持下来?又是什么让他无畏前行,仍旧选择援疆呢?他说:“是医者的使命,是那身白衣的责任,是那颗炙热的爱国心。”

一位梅州医生的使命感:援非后,他再次踏上了援疆征程...

援非期间黎镭(中)与当地医疗助手 合影。(粤东医院供图)

义无反顾再次踏上援疆之路

黎镭是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的普通外科主任医师,从医已25年。10月28日晚,记者联系上了黎镭,当日他已出发,将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开展为期3个月的柔性援疆医疗工作。原来,此前黎镭得知此次柔性援疆医疗工作有适合他的岗位后,就主动报名。经体检及相关审核,最终成为了2019年我省医疗柔性援疆19名医务人员中的一员。“无论是参加援疆,还是参加之前的援非,我都觉得很光荣。”黎镭告诉记者,他为能够医治好病患、为病患减轻痛苦感到高兴,对于医者而言,病患没有国界、种族之分,他希望自己能够为祖国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也希望自己能践行好医者的使命。“之前援非,因为不确定因素多,且存在文化差异,所以出发前曾略有忐忑,这次援疆,心情倒是轻松很多。”

一位梅州医生的使命感:援非后,他再次踏上了援疆征程...

黎镭(后排左四)到 达新疆喀什。(黎镭供图)

医者责任支撑熬过思乡之苦

回忆起援非期间的点滴,黎镭坦言异国条件艰苦,他们曾遭遇过连续40多天停电,常常要去20多公里远的地方运水,当地流行病多……不过,能看到病人康复的笑脸是他最开心的事,且当地人对中国医生也很友好。“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生活上的苦没那么可怕,能克服,只是远离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最难熬。当地通信条件差,如果一个人上网,那么其他人基本无法上网。”黎镭说,正是医者的使命感、责任感支撑着他熬过浓浓的思乡之苦。

一位梅州医生的使命感:援非后,他再次踏上了援疆征程...

凯旋归来的援非医 疗队员黎镭同志(中)和前来接机的院领导合影 (粤东医院供图)

离开过自己的国家会变得更爱国,远离过亲人会变得更珍惜相伴的时光,这在黎镭身上得以体现。可是援非刚回来一年多的黎镭,曾饱尝思乡之苦的黎镭,又是什么让他做出再次奔赴柔性援疆之路的决定呢?在舍小家和成就医者大爱之间,他可曾有过犹豫、有过艰难抉择的时刻呢?“有国才有家,我不曾犹豫,援疆是为祖国医疗事业做贡献,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我义不容辞。我的家人也支持,我的儿子为我感到自豪。”在记者采访期间,憨厚的黎镭提到最多的是医者的职责。医者仁心是对医生医德的最高赞誉,而其背后隐藏的或许正是如黎镭等医者内心深处那沉甸甸的医者职责与使命。黎镭表示,接下来,在援疆期间,他将尽力做好相关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