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他的照片與六位開國元勳一同駛過天安門

201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的“致敬”方陣中,有一張照片與六位開國元勳的照片榮譽牌同乘一輛禮賓車駛過天安門廣場,令觀者無不動容。

他是誰?又有著什麼樣的貢獻呢?

說起他,普通人可能不知道,但在科技界,卻無人不知。

中國第一片光學玻璃、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第一臺激光器、第一臺大型光測裝備的主持製作,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的主持制訂,“兩彈一星”、“863計劃”、中國工程院的建立……

這些都離不開這個人名字,他就是中國光學事業的先行者——王大珩。

今年國慶,他的照片與六位開國元勳一同駛過天安門

左二為王大珩

取捨:矢志報國,放棄英國博士學位

1915年,王大珩出生於日本東京氣象臺附近的一個普通和式住宅裡,襁褓之中隨父母返回祖國。他的父親王應偉是一名在數學、物理、天文等方面多有成就的學者。在他的影響下,王大珩從小就對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今年國慶,他的照片與六位開國元勳一同駛過天安門

1936年夏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生合影

前排左起:王大珩、戴中扆(黃葳)、許孝慰、何澤慧、鬱鍾正(于光遠);後排左起:錢三強、楊鎮邦、陳亞倫、楊龍生、謝毓章

1932年,17歲的王大珩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大學畢業後,他又前往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進修光學。

今年國慶,他的照片與六位開國元勳一同駛過天安門

王大珩畢業照片

1942年,王大珩到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實驗部做實驗物理師,專職從事新型光學玻璃的開發研究。

當時的中國,還沒有製造光學玻璃的技術。王大珩想把這門技術帶回祖國,為此,他甚至放棄了英國在讀的博士學位。

今年國慶,他的照片與六位開國元勳一同駛過天安門

1946年夏,王大珩與周培源、錢三強、何澤慧參加劍橋物理集會後合影

為了探索被公司嚴格保密的光學玻璃配方,他艱難地進行了約300堝玻璃熔鍊實驗。

這段時間裡,他不僅發表了多篇論文,獲得了兩項與光學玻璃配方有關的專利,還將其發展的V—稜鏡精密摺射率測定裝置製成了商品儀器,獲得了英國科學儀器協會“第一屆青年儀器發展獎”。

1948年4月,王大珩放棄了在英國優越的條件,義無反顧踏上了歸國的旅程。

領命:開拓光學領域, 組建光機所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應用光學領域是一片空白——全國只有少數科學家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光學工廠寥寥無幾,沒有自己生產的光學玻璃,光學儀器更是無從說起。

1950年,政務院決定在中國科學院設立儀器館。時任中科院計劃局副局長的錢三強找到王大珩,王大珩欣然領命,接過了籌備儀器館的重任。

今年國慶,他的照片與六位開國元勳一同駛過天安門

20世紀50年代,王大珩與中科院領導合影(左三為王大珩)

經歷了一番艱難的籌備和創業,中科院儀器館於1953年正式成立。在王大珩的帶領下,儀器館熔鍊出了第一堝光學玻璃,結束了中國沒有光學玻璃的歷史,實現了他當年的報國夙願。

1957年,儀器館的技術進一步發展,更名為“光學精密機械儀器研究所”(以下簡稱光機所)。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王大珩領導下的光機所試製成功了“八大件”(即電子顯微鏡、高溫金相顯微鏡、多臂投影儀、大型光譜儀、萬能工具顯微鏡、晶體譜儀、高精度經緯儀、光電測距儀八種精密儀器),這是研究所引以為豪的科研成果,表明我國在光學精密機械儀器研究方面已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其成果還獲得了毛主席的讚賞。

擔當:投身國防光學 功成“兩彈一星”

上世紀60年代,因為國家需要,王大珩領導光機所,把光學與發展國防、“兩彈一星”緊密聯繫起來。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進行爆炸試驗,需要高速攝影機記錄核爆火球直徑與時間的關係,由此推斷出原子彈的威力。

王大珩領導科研人員,在一沒有經驗、二沒有參照物的情形下,徵調了一批國內已經有的進口高速攝影機作為主機,在此基礎上進行改裝,增大了攝影機4倍視場面積,實現了特定要求的高速攝影方案,圓滿完成了研製任務並節省了研製時間。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要發展遠程火箭、洲際導彈及人造衛星,需要大型光學觀測系統對導彈軌道進行跟蹤及精密測量,併為此部署了“150工程”,即有關現代靶場光學測試設備的工程性研製任務。王大珩作為150-1工程總設計師,要求研究所不僅負責大型電影經緯儀的研製,還要負責整機的製造和生產。

1965年,中國自主研製成功的第一臺大型電影經緯儀——“150-1型光學電影經緯儀”一次試驗成功並通過了國防科委的鑑定驗收。

時至今日,在我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發射中,王大珩當年帶領大家研製的光學電影經緯儀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今年國慶,他的照片與六位開國元勳一同駛過天安門

王大珩與光學儀器

1965年,黨中央作出了研製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決定。王大珩參與了人造地球衛星的總體設計方案的工作。同年,他領導長春光機所接受了空間偵察相機的研製任務,並於1967年提出了地物相機的方案。1975年11月26日,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返回式偵察衛星。

為了表彰他在“兩彈一星”等國防光學項目中的巨大貢獻,1999年,王大珩被國家頒發“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今年國慶,他的照片與六位開國元勳一同駛過天安門

王大珩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及證書

高瞻:倡議”863“計劃,推動中國工程院成立

上世紀80年代,國際上正處於迎接新技術革命挑戰之際,各國紛紛在科學技術上制定各自的戰略計劃。面對這樣的國際趨勢,王大珩深知:真正的高科技是永遠不可能用錢買來的,落後就要捱打,我國也應該早日製定自己發展科學技術的相應對策!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陳芳允、楊嘉墀、王淦昌四位科學家向國家領導人聯名上書:“須知,當今世界的競爭非常激烈,稍一懈怠,就會一蹶不振。此時不抓,就會落後到以後翻不了身的地步……在整個世界都在加速新技術發展的形勢下,我們若不急起直追,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建議書獲得了領導人的首肯。不久,國務院組織專家討論制定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這便是舉世矚目的“863”計劃。

今年國慶,他的照片與六位開國元勳一同駛過天安門

“863計劃”四位倡議者合影 (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

作為“863”計劃的建議者之一,王大珩親自點撥了一些重點領域的發展——在航天技術領域,他提出要採用系統工程的方法,搞好載人航天應用;在發展高級空間光學系統時,他提出要打破常規,採用非球面方案的意見。上萬名科學家在各個不同領域,協同合作,各自攻關,令中國的航天工程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986年起,他與其他科學家一起,多次聯名上書,推動了中國工程院的成立;2003年,他又與幾位老院士一起,給國家領導人寫信,要求發展“大飛機”;2005年,九十歲高齡的他親自來到長春,參加在這裡舉辦的第20屆國際光學委員會代表大會。

今年國慶,他的照片與六位開國元勳一同駛過天安門

中國工程院於1994年成立。圖左起:王大珩、張維、侯祥麟、張光鬥、師昌緒、羅沛霖

雖然光學界裡普遍認為王大珩是名副其實的“光學之父”,但他總是拒絕別人這樣叫他。他謙虛地說,這樣的稱呼,置他的老師葉企孫、嚴濟慈等人於何地?

今年國慶,他的照片與六位開國元勳一同駛過天安門

王大珩

遠矚:致力光學教育,培養光學人才

此外,在教育事業上,王大珩也十分熱心。

1952年,在他的建議下,浙江大學光學儀器系得以設立;1958年,他倡導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光學專業高等院校——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現長春理工大學),併兼任院長,親自制訂教學大綱,講授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等課程;1978年,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他負責籌辦了哈爾濱科學技術大學(現為哈爾濱理工大學),兼任校長。

幾十年中,得到過他指導以及在學術上受過他教益的人,遍佈全國,很多已成為光學界知名的學術帶頭人,中國光學學科的發展與王大珩密不可分。

今年國慶,他的照片與六位開國元勳一同駛過天安門

王大珩與學生在一起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耗盡了生命的最後一束光華,溘然而逝,享年96歲。

旅英十年苦求學,篳路藍縷墾新地,始終走在科研路上的王大珩曾給自己填過一首詞,也是他從事光學一生的真實寫照:

光陰流逝,歲月崢嶸七十。

多少事,有志願參馳,為祖國振興。

光學老又新,前程端似錦。

搞這般專業很稱心!

2002年3月,國際天文學聯合將編號為17693號的小行星命名為“王大珩星”。這顆星,秉承著王大珩所倡導的“實事求是、審時度勢、傳承創新、尋優勇進”的科學精神,在宇宙中永遠留存!

今年國慶,他的照片與六位開國元勳一同駛過天安門

王大珩(1915.2-2011.7)

光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改革先鋒獎章獲得者

我國現代光學和光學工程事業的開拓者

參考文獻:

1.《王大珩:開創新中國光學事業的“追光者”》 ,新華網

2.《光耀中華——王大珩》,中央電視臺

3.《“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珩”星綻放璀璨光芒》,中國吉林網

4.《王大珩:“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中國軍網

5. 本文圖片來源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中國科學家博物館(網絡版)、新華網、央廣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