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他的照片与六位开国元勋一同驶过天安门

201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的“致敬”方阵中,有一张照片与六位开国元勋的照片荣誉牌同乘一辆礼宾车驶过天安门广场,令观者无不动容。

他是谁?又有着什么样的贡献呢?

说起他,普通人可能不知道,但在科技界,却无人不知。

中国第一片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的主持制作,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的主持制订,“两弹一星”、“863计划”、中国工程院的建立……

这些都离不开这个人名字,他就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先行者——王大珩。

今年国庆,他的照片与六位开国元勋一同驶过天安门

左二为王大珩

取舍:矢志报国,放弃英国博士学位

1915年,王大珩出生于日本东京气象台附近的一个普通和式住宅里,襁褓之中随父母返回祖国。他的父亲王应伟是一名在数学、物理、天文等方面多有成就的学者。在他的影响下,王大珩从小就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今年国庆,他的照片与六位开国元勋一同驶过天安门

1936年夏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生合影

前排左起:王大珩、戴中扆(黄葳)、许孝慰、何泽慧、郁钟正(于光远);后排左起:钱三强、杨镇邦、陈亚伦、杨龙生、谢毓章

1932年,17岁的王大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他又前往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进修光学。

今年国庆,他的照片与六位开国元勋一同驶过天安门

王大珩毕业照片

1942年,王大珩到伯明翰昌司玻璃公司实验部做实验物理师,专职从事新型光学玻璃的开发研究。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制造光学玻璃的技术。王大珩想把这门技术带回祖国,为此,他甚至放弃了英国在读的博士学位。

今年国庆,他的照片与六位开国元勋一同驶过天安门

1946年夏,王大珩与周培源、钱三强、何泽慧参加剑桥物理集会后合影

为了探索被公司严格保密的光学玻璃配方,他艰难地进行了约300埚玻璃熔炼实验。

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发表了多篇论文,获得了两项与光学玻璃配方有关的专利,还将其发展的V—棱镜精密折射率测定装置制成了商品仪器,获得了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

1948年4月,王大珩放弃了在英国优越的条件,义无反顾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领命:开拓光学领域, 组建光机所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应用光学领域是一片空白——全国只有少数科学家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光学工厂寥寥无几,没有自己生产的光学玻璃,光学仪器更是无从说起。

1950年,政务院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仪器馆。时任中科院计划局副局长的钱三强找到王大珩,王大珩欣然领命,接过了筹备仪器馆的重任。

今年国庆,他的照片与六位开国元勋一同驶过天安门

20世纪50年代,王大珩与中科院领导合影(左三为王大珩)

经历了一番艰难的筹备和创业,中科院仪器馆于1953年正式成立。在王大珩的带领下,仪器馆熔炼出了第一埚光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实现了他当年的报国夙愿。

1957年,仪器馆的技术进一步发展,更名为“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以下简称光机所)。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王大珩领导下的光机所试制成功了“八大件”(即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多臂投影仪、大型光谱仪、万能工具显微镜、晶体谱仪、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八种精密仪器),这是研究所引以为豪的科研成果,表明我国在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方面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其成果还获得了毛主席的赞赏。

担当:投身国防光学 功成“两弹一星”

上世纪60年代,因为国家需要,王大珩领导光机所,把光学与发展国防、“两弹一星”紧密联系起来。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进行爆炸试验,需要高速摄影机记录核爆火球直径与时间的关系,由此推断出原子弹的威力。

王大珩领导科研人员,在一没有经验、二没有参照物的情形下,征调了一批国内已经有的进口高速摄影机作为主机,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装,增大了摄影机4倍视场面积,实现了特定要求的高速摄影方案,圆满完成了研制任务并节省了研制时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要发展远程火箭、洲际导弹及人造卫星,需要大型光学观测系统对导弹轨道进行跟踪及精密测量,并为此部署了“150工程”,即有关现代靶场光学测试设备的工程性研制任务。王大珩作为150-1工程总设计师,要求研究所不仅负责大型电影经纬仪的研制,还要负责整机的制造和生产。

1965年,中国自主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150-1型光学电影经纬仪”一次试验成功并通过了国防科委的鉴定验收。

时至今日,在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中,王大珩当年带领大家研制的光学电影经纬仪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年国庆,他的照片与六位开国元勋一同驶过天安门

王大珩与光学仪器

1965年,党中央作出了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决定。王大珩参与了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方案的工作。同年,他领导长春光机所接受了空间侦察相机的研制任务,并于1967年提出了地物相机的方案。1975年11月26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侦察卫星。

为了表彰他在“两弹一星”等国防光学项目中的巨大贡献,1999年,王大珩被国家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今年国庆,他的照片与六位开国元勋一同驶过天安门

王大珩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及证书

高瞻:倡议”863“计划,推动中国工程院成立

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正处于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之际,各国纷纷在科学技术上制定各自的战略计划。面对这样的国际趋势,王大珩深知:真正的高科技是永远不可能用钱买来的,落后就要挨打,我国也应该早日制定自己发展科学技术的相应对策!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四位科学家向国家领导人联名上书:“须知,当今世界的竞争非常激烈,稍一懈怠,就会一蹶不振。此时不抓,就会落后到以后翻不了身的地步……在整个世界都在加速新技术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若不急起直追,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建议书获得了领导人的首肯。不久,国务院组织专家讨论制定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便是举世瞩目的“863”计划。

今年国庆,他的照片与六位开国元勋一同驶过天安门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合影 (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作为“863”计划的建议者之一,王大珩亲自点拨了一些重点领域的发展——在航天技术领域,他提出要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搞好载人航天应用;在发展高级空间光学系统时,他提出要打破常规,采用非球面方案的意见。上万名科学家在各个不同领域,协同合作,各自攻关,令中国的航天工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6年起,他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多次联名上书,推动了中国工程院的成立;2003年,他又与几位老院士一起,给国家领导人写信,要求发展“大飞机”;2005年,九十岁高龄的他亲自来到长春,参加在这里举办的第20届国际光学委员会代表大会。

今年国庆,他的照片与六位开国元勋一同驶过天安门

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图左起:王大珩、张维、侯祥麟、张光斗、师昌绪、罗沛霖

虽然光学界里普遍认为王大珩是名副其实的“光学之父”,但他总是拒绝别人这样叫他。他谦虚地说,这样的称呼,置他的老师叶企孙、严济慈等人于何地?

今年国庆,他的照片与六位开国元勋一同驶过天安门

王大珩

远瞩:致力光学教育,培养光学人才

此外,在教育事业上,王大珩也十分热心。

1952年,在他的建议下,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系得以设立;1958年,他倡导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光学专业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并兼任院长,亲自制订教学大纲,讲授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等课程;1978年,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他负责筹办了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现为哈尔滨理工大学),兼任校长。

几十年中,得到过他指导以及在学术上受过他教益的人,遍布全国,很多已成为光学界知名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光学学科的发展与王大珩密不可分。

今年国庆,他的照片与六位开国元勋一同驶过天安门

王大珩与学生在一起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耗尽了生命的最后一束光华,溘然而逝,享年96岁。

旅英十年苦求学,筚路蓝缕垦新地,始终走在科研路上的王大珩曾给自己填过一首词,也是他从事光学一生的真实写照:

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

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

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

搞这般专业很称心!

2002年3月,国际天文学联合将编号为1769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珩星”。这颗星,秉承着王大珩所倡导的“实事求是、审时度势、传承创新、寻优勇进”的科学精神,在宇宙中永远留存!

今年国庆,他的照片与六位开国元勋一同驶过天安门

王大珩(1915.2-2011.7)

光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

我国现代光学和光学工程事业的开拓者

参考文献:

1.《王大珩:开创新中国光学事业的“追光者”》 ,新华网

2.《光耀中华——王大珩》,中央电视台

3.《“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珩”星绽放璀璨光芒》,中国吉林网

4.《王大珩:“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中国军网

5. 本文图片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新华网、央广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