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5歲女高中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

上海15歲女高中生蟬聯“最年輕科學家”

這兩天,上海的一位高中女生火了,正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匯聚了全球65位諾貝爾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菲爾茲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被稱為“全球最強大腦”的聚會,15歲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簡稱華師大二附中)高一(10)班學生談方琳,是最年輕的參會者。

事實上,這已是談方琳第二年成為“最年輕科學家”,去年的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還在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讀初三的她,就成為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座上賓,去年她才14歲,今年繼續參會,仍是“最年輕”記錄保持者。

受家庭薰陶

從小對數學感興趣

談方琳的父母都是華東師範大學的老師,她小學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初中就讀於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高中考入了心儀的華師大二附中。受家庭的薰陶,她從小就對數學感興趣。小學階段參加了一些數學競賽的補習班,主要是去學知識,沒有去參加數學競賽,因為參加競賽要刷題,會佔用很多時間。在初中階段,從來不在外補課,也不刷題。

談方琳說:“我爸爸不是這個研究方向的,就幫我聯繫了華東師大研究數論的一個數學教授。”從初一暑假開始,談方琳跟著這個教授做研究。其間,她還在教授的引導下,自己去翻閱《美國數學月刊》上的相關文章。她隨後的課題成果,就是改進了加拿大數學家Rankin教授於2013年在《美國數學月刊》上給出的一個粗糙的估計式。說起參加這個頂尖論壇的體驗,談方琳顯得很淡定。她說,主要是來見世面,瞭解到了很多大咖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認識了很多有豐富科研經驗的學長學姐。她也坦言,因為自己現在的知識儲備太少,所以大咖們的成果介紹環節,她只能聽懂數學建模相關的部分,物理學的也能聽懂一些,其他的內容就有些吃力。

做課題研究

學會面對困難和失敗

談方琳目前最出眾的成績,是在讀初三時憑藉課題“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在“第33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和主席獎(初中生唯一獎)。這一課題也獲得了“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一等獎。她的研究項目第一次建立了斐波拉契數列和貝祖數的聯繫。

談方琳是個對科研執著的女孩。去年,她與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澤克面對面交流,“弗蘭克教授說保持對科學的好奇與興趣,面對科研難題時的勇敢無畏都很重要。”一年來,談方琳更加努力,“和這些大科學家面對面交流,激發了我做科學研究的熱情。雖然學習任務很重,但我仍然堅持做一些數學上的小研究。”談方琳這麼描述自己一年來的成長曆程。

今年,談方琳對話的是光遺傳學創始人、2019年沃倫阿爾珀特獎獲得者吉羅·麥森伯克。在交流環節,她用流利的英語向吉羅教授請教:“請問,您認為做課題最重要的個人品質是什麼?”吉羅教授告訴她,對於研究者而言,最重要的是面對困難和失敗的時候學會調整心態,重新開始。因為科研過程中,失敗總是要比成功多很多。

“這個回答對我太有啟發了。”談方琳說,自己最近在做的一個課題比較難,快兩個月了還一直沒有進展,就有些喪氣。聽了教授的鼓勵後,她意識到,遇到困難,更要勇於堅持。

12位少年科學家參與頂尖科學家對話

今年像談方琳這樣參與頂尖科學家對話環節的上海少年科學家有12位,包括交大附中的楊鴻嘉、上外附中的胡詩成等。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簡稱上外附中)的胡詩成在今年5月舉行的第70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中,摘得能源化學學科最佳獎和一等獎,並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顆小行星,她將受邀參加斯德哥爾摩國際青年科學研討會,並出席今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10月29日,作為少年科學家的代表,胡詩成上臺總結髮言。她告訴大家,學生需要勇敢探索未知的領域。“我們也要有能力開展科學的思考,進行科學的表述。”

上海市科協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表示:“他們都非常有思想,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對他們而言,起到了科學生涯的引領作用。”在陳賽娟看來,對於這些少年科學家,老師和家長要做好引導。

關心諾獎名單 喜歡追科學巨星

記者:參加首屆頂尖科學家論壇後,請簡單介紹一下你一年來的變化。

談方琳:這一年我努力學習,從上海延安初級中學順利考上了我向往的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

記者:參加頂尖科學家論壇對你帶來的變化,是堅定了自己的科研之路,還是學業等方面的進步?

談方琳:參加首屆頂尖科學家論壇,和這些大科學家面對面交流,進一步激發了我做科學研究的熱情。雖然學習任務很重,但我仍然堅持做一些數學上的小研究,夢想著將來也能象這些頂級科學家一樣做出好的研究成果,也讓我深深感受到,要想將來做出好的研究,需要打好基礎,不斷學習新知識。因此,這一年我更加努力學習,成績進步很快,終於考上了我理想的高中。

記者:你關心最近出爐的諾獎名單嗎?這些“最強大腦”是如何影響你的?

談方琳:關心。這些諾獎獲得者都是因為潛心研究很多年,做出了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工作才獲獎的。很多獲獎者年齡都很大,但仍然在勤奮工作,令我敬佩。

記者:中國在科學類領域目前只有屠呦呦1人獲諾獎,你對中國科學家獲獎有什麼期待?未來30年甚至更長時間,你是否有衝擊諾獎的夢想或者行動?

談方琳:希望我們的國家有更多科學家獲獎。我也會倍加努力地學習,朝著這個目標奮鬥,為祖國爭光。

記者:中國現在越來越重視基礎科研,對此你如何看?

談方琳:我喜歡數學研究,華為讓我看到了數學研究的重要性,國家要強大,基礎研究必須先要強大。

記者:追影視明星,追科學巨星,你覺得我們應該有怎樣的選擇?

談方琳:我更喜歡追科學巨星。

記者: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曾說,科研人員要有足夠的耐心,願意用五年、十年去孕育一個對人類社會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對此你怎麼看,你願意去嘗試嗎?

談方琳:做研究肯定不會一帆風順,好的研究成果肯定是“十年磨一劍”,我將來願意嘗試這樣的研究。

記者:作為科研路上同齡人中的佼佼者,你對學弟學妹有什麼樣的建議?

談方琳:打好基礎,保持好奇心,勤觀察、多思考、多動手,經常參加校內外的科創活動,一定對你今後的學習有幫助。

>>網友觀點

不能照搬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談方琳的研究課題是“斐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讓很多網友“不明覺厲”。

有網友說,“年輕時不多讀書,長大了連新聞都看不懂。如果不問度娘,誰知道斐波那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是啥?”還有網友直言,“我也是念過大學的,為什麼連她的研究課題都看不懂……”

網友@阿司匹林:這個小妹妹很棒,但不能因此照搬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畢竟小姑娘是站在父親的肩膀上,加上自身努力和出色天賦而獲得這些成就。不過,這告訴我們普通人,你看人家,家裡條件這麼好還努力,我們更應該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讓子女有更好的成長環境,教育子女要有付出才會有回報的觀念。

網友@摸凹貓:希望各位家長看到這種新聞腦子清醒一點,人家爸爸是教授,從小給予環境薰陶,還能聯繫到業內人士給女兒開小灶;再者,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承認自己後代是普通人沒什麼;第三,什麼樣的年紀做什麼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最合適不過了。 綜合澎湃新聞、《新聞晨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