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 不躁乃生 三年有成 得之不貧

<table> 石斛 不躁乃生 三年有成 得之不貧

繪圖:林雨婷

/<table><table> /<table>

編者按: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我省的自然風貌、山海風物在展現出別樣的風采。為充分展示鄉村振興好成果、成效和經驗,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全新推出系列直播“南粵山海經”,深入挖掘農民增收致富的精彩故事。敬請垂注。

石斛是一種蘭科植物,常附生在樹幹之上,目前主要有仿野生種植、大棚種植和純野生種植三種種植方法。一般大棚種植和仿野生種植後,三年左右有收成,且要精心管理。來自雲浮羅定市的廣東宏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宏浩說:“大棚裡的石斛不是長在土裡,而是以樹皮及肉桂木為種植基質,仿野生種植一般種在樹幹上,都需要有很好的管理技術。想要種好石斛,一定不能心浮氣躁,要沉得住氣。”

“適合石斛蘭植株生存的環境一般較為乾爽舒適,它在15—28攝氏度的氣溫範圍內長勢最佳。”蔡宏浩介紹,石斛蘭為附生型植物,對光照的要求很低,在氣溫較高的時節,要做好大面積光照的遮擋工作。

早年,蔡宏浩在國企工作期間就在慢慢接觸鐵皮石斛種植,不斷地摸索鐵皮石斛的特性、適應氣候等,還在潮州和朋友合作試著去種植,2008年取得了種植成功。2012年,他辭去國企的工作,和親戚朋友創立了羅定市宏揚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投入了鐵皮石斛的種植行業當中。

在合作社成立初期,合作社成員們擔心投入太大虧損太多,就將鐵皮石斛種在一個荒棄校園裡。沒想到第一年石斛苗死的死,傷的傷,長得十分緩慢,產量非常低。

蔡宏浩並沒有放棄,他開始思考是什麼問題。最終發現,是因為種植的條件太過簡陋,金貴的鐵皮石斛苗開始“抗議”了。

為了種出最貼近野生石斛功效的石斛,他和團隊引進了專家,共同研究出了“仿野生種植”,即把苗嫁接在松樹、荔枝樹、龍眼樹、肉桂樹上產量種植。然而心急的團隊夥伴們急於見到成果,直接將剛拿回來的苗直接嫁接,沒想到羅定的高溫多雨天氣卻讓石斛苗難以適應導致最終死傷大半。

蔡宏浩及時反思當即叫停,敏銳地感受到了關鍵:適應期。於是他及時改進流程,在嫁接前將苗依舊種在大棚裡,讓小苗慢慢適應露天野外的氣候環境。

最終,這項技術成功了,如今通過綁樹種植,成活率能達到95%以上,大大減少農戶損失,經檢測,蔡宏浩以仿野生方式種植的石斛多糖含量高達45%。“將石斛的大苗用水苔紮好之後,再綁到樹上,15天之後,石斛的根就能扎到樹皮上。”蔡宏浩說。

不僅如此,蔡宏浩通過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合作社從18個農戶社員發展到150人,銷售規模從170多萬元增長到1000多萬元,帶動附近三四百戶種植石斛,僅石斛就能為這些農戶每年增收數千元。

南方日報記者 黃進 唐子湉 李赫

策劃:謝思佳 吳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