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孫人是黃白混合人種,早在2000多年前,就影響了今新疆人的長相

提示:這就是說,烏孫人是白人了,但是,因為“昆”的存在、因為烏孫人曾經生活在河西走廊,我們認為烏孫人的身上也一定有著黃種人的血統,考古學家說他們“種屬不清楚”、“ 不能簡單地直接與今天哪個民族掛上鉤”也恰恰說明了這個問題。更進一步,因為烏孫的人口數量,因為屯田軍士與勝兵人口對他們的影響,以及他們居於“天山中”,而不僅僅是天山北,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斷出他們影響到了今日新疆人的長相。

烏孫人是黃白混合人種,早在2000多年前,就影響了今新疆人的長相

班固《漢書》:烏孫國,大昆彌治赤谷城,去長安八千九百里。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東與匈奴、西北與康居、西與大宛、南與城郭諸國相接。這段文字其實告訴了人們很多的人文與地理的信息:1.烏孫國的王城在赤谷城;2.烏孫的人口有63萬;3.他們的王叫大昆彌。

現在就讓我們圍繞這3個問題展開述說。首先,赤谷城的問題歷史學家已經為我們解決了,它在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東南伊什特克附近。伊塞克湖位於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天山山脈北部。在吉爾吉斯斯坦有句膾炙人口的諺語:“沒到過伊塞克湖,就不算到過吉爾吉斯斯坦。”它也被吉爾吉斯人視為神聖的母親湖。

烏孫人是黃白混合人種,早在2000多年前,就影響了今新疆人的長相

但是,這個地方原屬中國,中國古稱特穆爾圖淖爾、圖斯池、熱海、清池。關於清池,最早的文字記載在《大唐西域記》中:山行四百餘里至大清池。周千餘里,東西廣,南北狹。四面負山,縱流交湊,色帶青黑,味兼鹹苦,洪濤浩汗,驚波汩淴。龍魚雜處,靈怪間起,所以往來行旅,禱以祈福,水族雖多,莫敢漁捕。”而烏孫國早在西漢就是中國的屬國,漢朝不但嫁了公主給他們,還幫他們扶立過昆彌。

這就是說,在很多人感覺中烏孫是一個天山北的國家,是不對的,漢學家松田壽男也認為烏孫國並不是天山北麓的國家,而是天山山中的國家。其國的主體位於納林河、特克斯河和裕勒都斯河三河流域,勢力應該未曾達至伊塞克湖以西、楚河流域以及伊犁河上游。

另外,烏孫的“天山中”還體現在這樣兩個方面:1. 天山北麓與準噶爾盆地南面之間,有一條橫貫東西的絲綢之路分支,穿越烏孫、康居。只是,漢代匈奴控制天山以北地區,路途艱險,商旅尤其是漢人很少採用,直到魏晉南北朝才漸漸多漢人使用;

烏孫人是黃白混合人種,早在2000多年前,就影響了今新疆人的長相

2.從北疆的昭蘇縣至南疆的溫宿縣有一條跨越天山南——夏特古道,它的長度只有120公里,非常難走。歷史上,由於南北疆之間交通的不便利,夏特古道曾在軍事、商務和民間交往等方面發揮過獨特的作用。據歷史學家考證,木扎爾特達坂是唐代著名的弓月道的必經山口,從南路的西安都護府到伊犁的弓月城,此山口是一條捷徑的路線。這條通道至清、至民國都在被利用,今天,公路的條件好了,雖說古道被廢棄,但人們人們從南疆的溫宿縣到北疆的昭蘇縣要走近2000公里漫長的交通線。

其次,烏孫的人口有63萬,這充分說明烏孫是當時西域的大國,事實和史實也是這樣的。今天,當我們翻開史籍,就會發現西域的那30多個國家,人口大多隻有數千人,上萬的也都能數得過來,10萬以上更是少之又少。它們主要有烏孫、康居、大宛、大月氏、小月氏、身毒、于闐、樓蘭、精絕、渠勒、車師、卑陸等民族,以烏孫和大月氏最強大。烏孫的人口的這個數量是驚人的,它超過了西域任何一個邦國。因此,我們估計,在漢代,西域的人口應該超不過150萬。伊犁師範學院人文學院的丁傑老師曾經按照史籍的記載,將漢代西域眾多的小國人口進行了統計,也沒有能夠超過150萬這個範圍。

烏孫人是黃白混合人種,早在2000多年前,就影響了今新疆人的長相

丁傑的論文發表在了2011年第3期的《昌吉學院學報》上,他發現了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其一,較之西漢,東漢西域諸國人口劇增,這應該和漢廷對西城的屯田經營有因果關係。其二,根據不完全統計,與西漢相比,東漢西域諸國的家庭有變小的趨勢。其三,綜觀兩漢西城諸國“戶均勝兵”、“勝兵人口比”和“戶均勝兵率”三項指標的數據,可以發現兩漢西城諸國都對軍事較為重視,軍隊比例都保持在了一個不低的水平。很明顯,屯田軍士與勝兵已經影響到了西域的人口數量,當然也會影響到西域人口的民族成分。

最後一個問題很有意思,那就是烏孫王“昆”。對於這個“昆”, 秦典籍稱其為“昆戎”、“緄戎”、“混夷”,如《孟子·梁惠王章》:“惟仁者能以大事小, 是故湯(商湯)事葛,文王(周文王)事混夷(昆人)。”它是一個西戎部落,用我們今天的說話就是中國西王母的部落,民族混雜,有白人的成分。

烏孫人是黃白混合人種,早在2000多年前,就影響了今新疆人的長相

對於這個問題,歷史也給出了答案:唐代顏師古對《漢書·西域傳》作的一個注中提到“烏孫於西域諸戎,其形最異,今之胡人青眼赤須狀類彌猴者,本其種也。”中外學者比較了蘇聯中亞地區和我國天山以北地區烏孫時代的人類學材料,認為形成烏孫民族的人類學類型的大人種基礎是歐羅巴人種。人類學材料還說明,烏孫人有許多類型,烏孫人與天山地區塞人似為同一種民族集團。烏孫人不能簡單地直接與今天哪個民族掛上鉤。(蘇丹·江波拉托夫《關於烏孫起源的研究》,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哈文版,2010.02)

這就是說,烏孫人是白人了,但是,因為“昆”的存在、因為烏孫人曾經生活在河西走廊,我們認為烏孫人的身上也一定有著黃種人的血統,考古學家說他們“種屬不清楚”、“ 不能簡單地直接與今天哪個民族掛上鉤”也恰恰說明了這個問題。更進一步,因為烏孫的人口數量,因為屯田軍士與勝兵人口對他們的影響,以及他們居於“天山中”,而不僅僅是天山北,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斷出他們影響到了今日新疆人的長相。

烏孫人是黃白混合人種,早在2000多年前,就影響了今新疆人的長相

所以,今天新疆有黃白混合人種是一件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觸及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至於新疆更多的白種人來源,我們把它留給以後,如中國古代的正北方和今天青藏地區的古羌人中是否也有白人的存在,以及烏孫人與塞人的關係等等。在這裡僅就烏孫人做一點補充說明:

烏孫人最終消失在今天的帕米爾高原。《北史》:其國(烏孫)數為蠕蠕所侵,西徙蔥嶺山中。意思是,烏孫人面對侵略擴張的蠕蠕人,沒有辦法,只好去帕米爾高原的大山中。另根據史籍的記載,在西漢期間,有一些烏孫貴族統率自己的部落南下蔥嶺,建立起數個小國,分別是休循國、捐毒國、尉頭國及無雷國。

烏孫人是黃白混合人種,早在2000多年前,就影響了今新疆人的長相

一後一前,都將烏孫人引向了帕米爾高原,這就有理由讓我們做出這個一個判斷,烏孫人當然與今天生活在帕米爾高原的民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當下一些人談論民族問題時,動不動就是這個民族從這裡遷往那裡,又從那裡遷往這裡,這當然是對的,但卻忽略了所謂的遷徙不可能是完全而徹底的,在原地當然會有相當一部分的遺留。

今天,生活在中國帕米爾高原這一區域的民族是塔吉克族,他們與國外的塔吉克族有著很多不同,被稱為高原塔吉克族,就語言而言,有包括色勒庫爾語和瓦罕語兩大方言,今天的語言學家將這兩種方言統統劃歸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東伊朗語支,但是,這兩種言較難互通,這就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即:所謂的東伊朗語支對這一區域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甚至連語言也無法做到互通。而當下一些學者聲稱烏孫人操伊朗語,多少就有些讓人不能相信了。

烏孫人是黃白混合人種,早在2000多年前,就影響了今新疆人的長相

公元前550年,居魯士大帝推翻米底王國的統治,建立了第一個波斯帝國,開創阿契美尼德王朝。其國力達到鼎盛,其疆土東起蔥嶺(帕米爾高原)、西至巴爾幹半島、北逾高加索山脈、南抵埃塞俄比亞,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帝國。但在公元前492年希波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這個時間段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這個時候,烏孫人還在在今寧夏固原一帶遊牧呢。(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