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地廣人稀的北部有多大的人口容量潛力?未來有可能像美國西部那樣的人口密度嗎?

冬松雪竹


認真說,並沒有太大的人口容量潛力。

我們不妨看一個實例:丘吉爾市。

初建時的丘吉爾市


1717年就建城的丘吉爾市,是英國人在今天加拿大建立的最早據點和殖民點,並一度作為英國在加拿大軍事、經濟活動的大本營和最重要港口,即英屬哈德遜灣公司(udson's Bay Company)的基地,這個位於哈德遜灣沿岸的港口,早在18世紀中葉就有十幾萬人口,擁有完善的港口設施和當時最好的城市基礎設備,哈德遜灣公司全盛時面積逾400萬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第五面積大國。

當年哈德遜灣公司的版圖


但丘吉爾港冬季有長達幾個月的冰期,且所瀕臨的哈德遜灣是北冰洋的邊緣海灣,雖然有多個通往大洋的出口,卻無一不是險象環生。整個哈德遜灣公司領地大多數是隻能生長針葉林、灌木和苔原的高寒土地,甚至寸草不生的冰原,城市和居民點人數一旦膨脹、功能一旦增加,就立即面臨巨大的“消化不良”和“負擔不起”,結果,待英國打敗法國,奪取“更宜居”的“新法蘭西”,就立即把鍋碗瓢盆一股腦搬去聖勞倫斯河和五大湖流域,待美國獨立,英屬加拿大寧可冒“天子守邊”的大忌,也要把首都和政治、經濟、人口重心放在東南部的“新法蘭西故地”,甚至不惜對法裔作出決定性讓步,換取後者同意讓出一半地盤給英裔,也就是今天的安大略省,而魁北克和安大略兩個省,至今也仍然是加拿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人口中心。

此後哈德遜灣公司江河日下,終於在1870年失去一切土地,真的變成了一個至今“健在”於加拿大各地的純粹百貨公司“THE BAY”,而輝煌一時的丘吉爾市至今不通公路,常駐人口是令人瞠目結舌的889人,對,1000都不到——而丘吉爾建市時根本不存在的多倫多,如今已是擁有幾百萬人口的加拿大第一大都會了。

昔日哈德遜灣公司“國旗”


丘吉爾和哈德遜灣公司的命運,就是加拿大北方發展的鏡像:今天雖然科技更發達,但環保潮流也隨之而來,向北方大規模移民、開發的大氣候不是更好,而是更糟了,比如,如果要恢復丘吉爾市作為一個歷史悠久城市的基本體面(10萬人吧),就要修通往那裡的公路,擴大鐵路運能,並日復一日地進行維護,否則僅靠空運和一年停幾個月的海運,就算真有10萬人也得餓死對吧……

今天的“哈德遜灣公司”是這樣的畫面


因此至今在加拿大北方,也只有溫尼伯等極少數稍大的“孤島型城市”,暫時也就只能是這個局面了。

今天的丘吉爾以“北極熊成群過街”著稱


我有一些朋友和親戚是在石油公司工作的,他們的工作地點在北極圈內,但並不常駐在那裡,而是住在南方的溫哥華或者卡爾加里,每週一搭乘公司包租的小飛機飛去上班,週五再飛回來,加拿大盛產雙引擎小通用飛機,主要就是幹這個用的,因為氣候惡劣也經常墜毀。

“拿大頂”的通勤小飛機


李厚何


人口潛力是很大 但現代社會人口是跟經濟掛鉤的 沒有收入就業人口就會流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