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燕,靳東之類的演員為何喜歡建立自己的文化人設?


江一燕,靳東之類的演員為何喜歡建立自己的文化人設?

演員建立文化人設是出於傳統意識。因為中華傳統千百年來就是尊重文化,尊重有文化的人。這是一種群體意識,並非演員所獨有。為什麼有“裝文化人”這一說辭?因為這種現象在普羅大眾中更是司空見慣的。

只不過普通人裝文化人,影響沒有演員、明星大。就算是穿幫了,頂多也就是尷尬一笑,不會像他們一樣天下皆知,導致人設崩塌。

其實對文化人的看重,發自內心的喜歡文化、文化人,自古有之。不過大眾的態度是變化了的。如今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都提升了,同時因為網絡的出現,信息空前密集,各種各樣知識點被切成碎片在網絡上販賣,導致了很多人不僅僅像前人一樣喜歡文化,而是有了更多的機會接觸自己不瞭解的知識,成為博雜的“文化人”。

這也就是為什麼網絡課程瘋狂興起,各種讀書會人滿為患,打卡讀書,量子力學閱讀,古詩詞吟誦,國風吟唱各種形形色色的行為和講座風行整個網絡,這其中還有一部分人專門以販賣“你文化低”的焦慮為生。

網絡碎片知識能帶來知識嗎?可以。

但它能讓你成為文化人嗎?難說。

江一燕,靳東之類的演員為何喜歡建立自己的文化人設?

不過因為網絡展示有自主性,就好像人們在戀愛的時候,展示的都是自己好的一面,隱藏了自己的劣勢,所以在網絡上建立人設是一件相對簡單的事情,而且並不算費力。這遠比真正用心讀書,成為博覽群書的文化人要容易多了。

他們所建立的“文化人”人設只是東拼西湊的知識碎片,他們不知道一個文化人可以不博雜,但是一定要在某個文化專業中有自己的知識框架,有自己的觀點,不被浮華左右,不被亂象迷惑,這種沉浸在紛擾信息中的淡定才是文化人的真正氣質。

我們傳統中對文化人的敬重,其實是坦率承認自己的沒文化。這種對文化人的重視是發自內心的、淳樸的。而我們今天對文化的仰慕,則是通過網絡上得到的碎片知識把自己武裝起來,變成一個受尊重的“文化人”。這種骨血中的對文化的重視最終轉變成為了對自身的重視:“我是個文化人,我是值得尊重的”。

仰慕文化,希望自己是個文化人,追求知識,愛好學問,都是好的。但不懂裝懂、沒文化而假裝有文化,表現出來的膚淺而自得,被人嘲笑而不自知,就有些可憐了。

江一燕,靳東之類的演員為何喜歡建立自己的文化人設?

這其中的區別就在是否願意花時間、精力和金錢來積累自己的文化素養。在這個快節奏的、碎片化的時代,真心願意做學問的非常少,更何況身處瞬息萬變的時尚前沿演藝圈呢?任何一次沉澱都有可能讓他們失去發展的最好機會。

但他們又喜歡“有文化”這種相對於其他那些層次較低(性感、鮮肉之類)的標籤,中國人骨子裡對“儒雅風流”的喜愛讓他們放不下“有文化”這個假面。

那就只好裝了——這種狀態是大多數人的行為。

裝的手段是五花八門的。被用來裝有文化的領域主要有讀書、國學、佛學、茶道等等,這些高大上的字眼,被搞得如菜市場上的爛貨,烏七八糟。

結果不裝還好,一裝就暴露膚淺。

他們知道讀書好,可並不知道什麼是好書。所以讀書會打卡,掃碼贈書,到處參加讀書活動,曬出來的都是書,摘抄書中金句,這些事情都是真正的文化人不會去做的事情。

他們知道國學好,卻把南懷瑾、于丹、流浪大師這些被媒體捧紅的名人當做專家。他們不只追捧詩詞歌賦,只要和傳統沾邊就是國學。由於真的沒文化而導致缺乏鑑別力,把《弟子規》當成國學經典,把半通不通的所謂“讀經”、“誦讀”當做古風古韻,甚至穿上奇怪“漢服”,特立獨行卻自以為是彰顯國學。

江一燕,靳東之類的演員為何喜歡建立自己的文化人設?

他們知道科技前沿,量子力學,就把自己小孩送去量子閱讀,讓自己的小孩走在其他人前面,早一步成為“文化人”。他們迷信繁體字,卻根本搞不清字體的來龍去脈,鬧出“孔子雲”的笑話。他們信佛,如同他們的愛好國學而沒有讀過國學經典一樣,他們的信佛並不是來自對佛經的理解。他們只是信一些披著佛教外衣的膚淺雞湯,比如放下、容忍、大度、心安、平和之類,只要說是因為“佛”,就立馬高大上起來。

別笑,看看周圍,這樣的人少麼?

正因為沒文化而裝有文化,所以這些人更在乎的就是文化儀式感。他們幾乎不約而同地喜歡各種要形式不要內涵的東西,比如穿得古裡古氣誦讀“弟子規”,比如不懂茶而在意所謂的“茶道”,盤腿打坐合掌閉眼表示信佛。

其實這些行為,是真正有文化的人最不在乎的。

當然,有很多人喝茶、誦經講究的是氣派、排場,那就連裝文化都不是了,那就是告訴別人他很有錢而已,是一種變相的炫富罷了。

其實這是一種病,可以稱之為“文化病”,病根是沒文化,表現是裝有文化。

明星如此,老百姓也是如此。

人人都有的病,社會大環境如此,治都沒必要。

不如冷眼熱心,修身逍遙。

江一燕,靳東之類的演員為何喜歡建立自己的文化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