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從上週末到今天,全網討論最多的非電影《少年的你》莫屬。

圍繞著電影劇情討論之外,關於國產青春片的討論也一波接著一波。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毫無疑問《少年的你》無論從題材還是故事內容,都為該類型的國產片帶來了一次突破。

甚至在社會問題的層面,還帶了不少的關注和積極意義。

雖然沒能達到如《熔爐》那樣較大的社會影響力。

電影能與社會相互呼應和發展,這對於國產青春片,乃至國產電影都是一次進步。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再說到青春片,在觀眾眼裡早就不是什麼新題材。

時間追溯60年前,講述愛國青年的革命歲月往事的《青春之歌》,是屬於那個年代的青春電影。

1994年,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至今也被奉在國產青春片的首位。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青春之歌》

那時候,國產電影還沒有所謂青春片的分類。

但是從這兩部電影的形式上來說,也已經為該類型電影描出了框架。

《青春之歌》展現的是革命歲月裡,愛國青年的熱血和獻身精神。

而《陽光燦爛的日子》,則是在十年動亂時期,少男少女們悸動的青春和理想的幻滅。

鮮明的時代烙印,再加上或熱血,或迷茫,或傷感的青春故事。

這幾乎是往後國產青春片的基本思路。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陽光燦爛的日子》

但在進入到21世紀後,國產青春片卻一直沒有得到好的題材挖掘。

倒是兩部臺灣電影,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密》和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為青春片市場打開了大門。

特別是後者,青春的懷舊故事,命運帶來的愛情和人生遺憾

這樣的主題闡述,在後來的青春片裡被反覆表達。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

在《那些年》過後,國產青春片就呈井噴式增長。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梔子花開》、《左耳》、《何以笙簫默》。

從電影市場來說,這些青春片的出現豐富了國產電影的一個類型。

但從電影質量來說,也成為了爛片的重災區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但就如前面所提到的,一時火熱的國產青春片,套路都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電影的時間跨度固定在高中到中年,故事內容要麼是無病呻吟的情愛,那就是灑狗血的三角戀

墮胎,出軌,撕逼、車禍,成為了國產青春片玩不膩的梗。

故事鬆散,人物淺薄,主題不明,言之無物,也都是它們一貫的通病。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其實這些青春片的題材挖掘,不光是創作的驅動,還源於有眾多讀者基礎的言情青春文學。

這當然不是一種鄙視,而是電影創作者對於這類青春文學存在固定的影視化思維

這種改編的大趨勢,始於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最後結束於曾國祥的《七月與安生》

值得一提是,《七月與安生》成為了近幾年青春言情小說改編電影的佼佼者。

故事精彩,角色行為邏輯合理,人物關係不擰巴做作。

雖然逃不過原著小說狗血的設定,但從最後的成績來說,已經比之前的作品好太多。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其實青春片的表達應該是十分多元的,內容上不光只有談情說愛。

比如,好萊塢經典的青春片《畢業生》,更多呈現的是美國整個跨掉一代人的心理特徵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畢業生》

連許多人認為低俗的《美國派》,不僅開啟了“性喜劇”的電影類型。

同時,從一個側面也抓住了青春期男女們躁動和性意識覺醒的特點。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美國派》

泰國的《天才槍手》將考試熱血和少年犯罪結合在一起。

從故事選材到敘事節奏,再到視聽語言,比國產高考題材勝了一大步。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天才槍手》

而這幾年來,國產青春片都在尋求轉型,更多的走向了現實題材

對於中國的青少年說,高考的確是一個無法繞出的話題。

我相信高考的故事有太多的曲折,太多魔幻的地方。

甚至從它的背後,能夠窺探出整個中國社會的面貌。

無奈的是,在實際的國情之下,所有的高考題材如今都是正面和膚淺的。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青春派》

而在這次《少年的你》中,雖然高考並不是電影的主線。

但是,卻在細節裡看見了不一樣的視角。

電影裡的陳念和小北,一個想要通過高考逃出去,一個早早失去了讀書的機會。

對於富家的子女而言,高考則是他們通往更大舞臺的渠道之一。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片中的老師為了高考,面臨霸凌問題,選擇了息事寧人。

施暴者魏萊,也是因為高考失利,而受到了父親的冷漠,間接使她用霸凌的方式去發洩。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影片裡,當陽臺豎起防止學生跳樓的鐵柵欄,高考結束後漫天飄起的試卷。

此時的觀眾,感受到的不是高考帶來的熱血,而是一種無法言說的壓抑和絕望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中國有著龐大的青少年群體,每個人的青春不一定都是美好燦爛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掩蓋在陽光活力下的殘酷青春,也更應該被關注。

在這一方面,日本電影算是走在了前面。

不光能夠拍出日式純愛唯美的青春片。

也能在這樣的濾鏡下面放大觀察青春的暴力和不確定性,如《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面對青少年犯罪的題材,甚至能夠在法律和道德之間,突破原有的禁忌,如《告白》

這些殘酷而又直觀的情節,為觀眾帶來了更多的審視和思考。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告白》

其實,華語的殘酷青春也一早就有嘗試。

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算得上是這種類型的經典之作。

在現實層面來說,《牯嶺街》把時代社會,家庭教育,校園霸凌三個話題聚焦在男主小四身上,讓這場殺人事件變得真實可信,震撼至極。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而在內地的國產青春片,也有些驚豔的突破。

《大象席地而坐》,在校園霸凌的另一個維度,側面展現出了少年在社會邊緣的掙扎。

《狗十三》,一個另類的青春成長片,用未成年人的視角審視了中國家庭教育的“偽善”。

今年上半年的《過春天》,通過一個走水少女,展現出了大陸和香港之間的微妙關係。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大象席地而坐》

當然,以上這些影片還只是屬於小眾範疇。

到了《少年的你》,青春現實題材的影片已經在大眾裡成為了爆款。

這不光是因為它有話題有流量,而是敢於走出題材安全區

用一個完成度高的故事,拍出了所謂的青春傷痕。

而這部影片,也在現實中找到了情感共鳴,最終在全社會引起了討論熱度。

《少年的你》火了,我一點不意外


《少年的你》火了,一點也不意外。

最該意外的是,為什麼這樣的影片會如此的稀缺。

中國的青春片,雖然出道即巔峰。

但隨後卻急轉直下,充斥著套路化的青春文學改編,和粗製濫造的質量。

在經歷了市場的優勝劣汰,國產青春片也逐漸變得內容多元,形式多樣

所以,與其說國產青春片熬出了頭,不如說它才剛剛重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