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且從眾本就是蒼生的常態


《哪吒·魔童降世》熱映時,被大兒帶著去觀看,片頭播放《姜子牙》的預告片,有一句臺詞提到“拯救蒼生”,大兒問我:“媽媽,蒼生是誰?”我簡單地回答他:“蒼生是你、我,我們大家,老百姓。”跟著劇情越走越深,突然生出一種感嘆:無知且從眾本就是蒼生的常態!(作者按:此處的無知和從眾並非貶義詞,而是中性詞。常態指平常且正常的狀態。)

無知且從眾本就是蒼生的常態

聽聞哪吒是靈珠轉世,百姓們在李夫人臨盆之際,到李府門前賀喜,又是作曲又是舞獅,一片歌舞昇平。然則,因為申公豹的破壞,靈珠變魔丸。魔童巨大的毀滅性力量帶給百姓震驚的同時,也讓百姓提出了“誅殺”的要求。

百姓的態度轉變如此之快,快得都沒有看一眼這個孩子的面龐,聽一聲這個孩子的呼吸。捧或殺,就這樣在“集體”的呼聲下被決定。

百姓自私嗎?當然!他們的自私基於自保的心態。同理,李靖夫婦不顧哪吒是魔丸轉世也要保住他的性命,相對於百姓而言,就是一種基於親情的自私。

蒼生錯了嗎?這只是個剛剛出生的孩子,他們都沒有親眼看看他,親自抱抱他,更遑論用心地教導和栽培他。他們為何這樣匆匆決定一個孩子的生死呢?因為他們被告知,這個哪吒,不是可以拯救蒼生的靈珠,而是毀滅蒼生的魔丸!這便是天命,便是天機!蒼生的力量是薄弱的,他們想的只是平安度日而已,對於強大的力量,他們只有兩種態度:敬或怕!能護他們周全,他們便敬,若壞他們安寧,他們便怕。敬,頂禮膜拜亦覺不足;怕,退避三舍也是不夠。

無知且從眾本就是蒼生的常態

對於“天命”“神力”,蒼生是無知的,在無知的狀態下,蒼生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就是最為穩妥的從眾——隱入整體的汪洋,隨流而動,以此來安身、安心。作為觀眾,我們可以嘲笑陳塘關百姓的無知,可以埋怨陳塘關百姓的逼迫,但真的不能強求他們對內心充滿恐懼的人、事、物表現出熱情洋溢。

無知且從眾本就是蒼生的常態

說回我們的主角——魔丸哪吒和靈珠敖丙。

哪吒和敖丙都沒有朋友。哪吒沒有朋友是因為他是魔丸,沒有人願意和他做朋友,儘管他是保護陳塘關的李靖夫婦的兒子;敖丙沒有朋在是因為他是龍族,被天帝鎖於深海龍宮中囚禁,儘管他是靈珠轉世,負“俠”之名。兩個沒有朋友的孤獨者,兩個力量旗鼓相當的“敵對者”,機緣巧合地成為不銘記也深刻的朋友,這才有了在接下來的勢不兩立的交鋒中的惺惺相惜。

無知且從眾本就是蒼生的常態

天定的命又如何?太乙教導哪吒,你是什麼樣的人,由你自己決定,哪吒說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實,在哪吒與敖丙降生之時,龍族的首領、敖丙的父親就連同申公豹改了敖丙天定的命不是嗎?龍族敖丙靈珠加持,喬裝隱容,亦是因為人們對龍族的偏見不是嗎?想來,哪吒與敖丙,一個魔丸,一個靈珠,都生活在蒼生的傲慢和偏見之下,亦是蒼生的無知和從眾之下。

無知且從眾本就是蒼生的常態

當陳塘關面臨滅頂之災,同時,魔丸也就是哪吒大限將至,哪吒與敖丙一起攜手,完成了靈珠和哪吒對敖丙和魔丸的救贖。哪裡是敵對的命運?哪吒與敖丙,分明就是一命兩端,因為靈珠和魔丸本就是一體,它叫混元。

無知且從眾本就是蒼生的常態

蒼生有待英雄救贖,英雄孑於蒼生而獨立。與大人們見到魔童四散逃竄不同的是,幾個小孩,雖然力量薄弱,卻敢組成抗魔小組,與魔童抗爭一下。哪吒與這幫小孩子的較量,也是一種交往,只因雙方力量懸殊,難為朋友。因著這幫孩子的存在,讓人感覺,雖然無知和從眾是蒼生的常態,卻非唯一態,英雄的種子,於蒼生之中,萌芽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