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河文化孕育文明灤州(組圖)

灤河古稱濡水,自唐代稱為灤河。灤河發源於河北省張家口地區巴彥古爾圖山北麓,先逆流向北,後急轉南下,流經內蒙古、遼寧、河北27個縣、旗、區,一路奔湧,注入渤海,全長888公里,總流域面積4.46萬平方公里。

灤河文化孕育文明灤州(組圖)

灤縣古稱灤州,是灤河流域唯一因灤河而得名的行政區,歷史上曾有19位帝王38次駐蹕抵足。乾隆皇帝東巡時,留下過“覽景目難給,千古此灤州”的著名詩句。

湯湯灤河,培育了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哺育了兩岸芸芸眾生,也孕育著無限美好的未來。對灤縣來說,灤河,無疑是母親河、生命河、希望河。

灤河文化孕育文明灤州(組圖)

和黃河、長江一樣,灤河養育了世代先民,成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灤縣作為孤竹國兩期都城及灤州州治所在地,作為京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灤州地域文化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聖賢文化。禮賢讓國、叩馬而諫、恥食周粟、首陽采薇的聖賢故事源遠流長,伯夷、叔齊的故事被《史記·列傳》列為首篇。聖賢文化世代相傳,化境深遠,他們身上所凝聚的“仁、義、禮、孝、信”成為世人永恆的道義標尺。

灤河文化孕育文明灤州(組圖)

儒家文化。孔孟儒學到北宋時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並出現了濂學、閩學、洛學、關學等影響深遠的重要學派。關學創始人張載家住陝西風翔府眉縣大振谷口橫渠鎮,號橫渠。元朝遷都北京後,冀東一帶成為了京畿重地,公元1234年,為了安撫民眾,蒙古皇廷派張載的五世孫張晉鎮守灤州,於是張晉率族人從關中東遷灤州。張晉初到灤州,看見城北五里山如屏障,名叫橫山,一個“橫”字頓時引起他思鄉念祖之情。後來張晉在灤州首建“橫渠書院”,目的是紀念關學故地,尊崇關學始祖,繼承關學傳統,弘揚關學學術,這正是古灤州乃至京東一帶正規教育的真正開端。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核心思想,曾被孫中山、李大釗等引為座右銘。

工業文化。灤州是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從中國第一輛蒸汽機車、第一袋機制水泥、第一件衛生陶瓷、第一座現代化煤井、第一座鐵路大橋的誕生,到龐大汽車文化城、藍貝啤酒文化城、溫泉文化城的謀劃建設,“津東工業,唯灤最盛”的工業文化經久不衰。

商賈文化。灤州為“京畿重鎮”,是京東一帶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金寶坻,銀灤州”,說的就是京東地區,寶坻之外,數灤州最富裕,可謂物產豐饒、商賈雲集,貨棧遍地。

古時的灤河水道,是渤海沿海通往西北、蒙古腹地的黃金水道,魚蝦、食鹽等海產品,盛產於大草原的牛羊皮毛,北部山區的林木山珍,往來交錯於這條繁忙的水道上,現在灤州古城旁邊的老站村,最早叫“止筏坨”,後稱“偏涼汀”,因正好位於陸路與水道的交匯處而勃興繁華,每天停泊在這裡的商船多達千餘隻,常駐各地客商兩千多戶,一萬多人。當時,灤州城內商埠、客棧林立,戲樓、茶樓座無虛席,到民國時期依然繁華如舊。

灤河文化孕育文明灤州(組圖)

和文化。灤河流域是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中原文化與北方遊牧文化的交匯處。特別是灤州,先後被鮮卑、女真、蒙古等二十多個民族佔領統治過,戰爭移民、政治移民與當地居民錯居雜處,在摩擦中融合、在融合中發展,最終達到了共存共榮。這種多民族的交融,正是和文化的真實寫照,也為“明禮、兼融、創新、圖強”的新時期灤縣人文精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俗文化。灤河水蜿蜒流淌,孕育了沿岸的遊牧文明、農耕文明和漁獵文明,三位一體的傳統文化特徵,彰顯出灤州“尚節義,勤稼穡”的平民文化。特定的民俗和文化背景,孕育了皮影和評劇兩朵奇葩。灤州皮影也叫“燈影戲”“土影戲”“驢皮影”,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道劇戲之一,近年來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地位,它的創始人就是灤州安各莊人黃素志。灤縣是評劇的發源地,評劇前身是“蹦蹦戲”和“蓮花落”,現在已成為中國第二大劇種,創始人成兆才、張德禮、張德信,花旦鼻祖金開芳,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小白玉霜和近代評劇洪派創始人洪影都是灤州人。灤州剪紙歷史悠久,明代大量移民來灤,將隴西、晉南、晉北等地剪紙藝術傳入灤州,並與當地剪紙藝術融合,經創新和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灤州剪紙藝術。

革命文化。從義和團大師兄張洪到關東大俠蔣衛平,從辛亥灤州起義到少帥張學良在灤州大覺寺密謀東北易幟,灤州始終是一片勇於追求民主和理想、探索道義與真理的沃土。1911年爆發的灤州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灤州迫在京畿,起義大大動搖了清朝軍心,大長了南方革命軍士氣,對建立共和體制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孫中山、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對灤州起義都有過高度評價,孫中山稱:“灤州大計,建不世勳!”為使後人銘記這塊熱土,李大釗也曾揮筆寫下“這是歷史上的紀念地!”1938年7月,冀東抗日大暴動首義在灤縣古馬鎮港北村打響,烽火傳遞,遍地英豪,這就是冀東革命史上著名的“港北起義”。

灤河奔流,孕育了灤河文化,滋養了獨具特色的灤州文化。古灤州境內奇觀異景無數,文化繁榮深厚。研山虎踞、雪島聞鍾等灤州十二景,孔廟、橫渠書院、海陽書院、育賢書院、直隸三師等,為傳承、弘揚灤州文化提供了平臺。

灤河是一條生命河,詹天佑建設的灤河大鐵橋,是連接華北和東北的咽喉要道;20世紀70年代末,天津遭遇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水荒,1981年引灤入津工程,緩解了天津700萬人民的飲水問題。

灤河的滋養,使兩岸物阜民豐。灤縣西北部地區良田萬頃,有“小烏克蘭”之稱;東南部地區平疇闊野,號稱“冀東糧倉”;灤河沿岸泡石澱地區多栽植水稻,有“北方小江南”之稱;安各莊地區素來有植桑養蠶的傳統,“桑蠶之府”的美譽源遠流長;灤縣是中國花生之鄉,在國際市場享有“東路花生”的美譽。

灤河,是一條希望河。

北依峻嶺橫邊塞,南接大海臥清波,灤縣自然環境素稱形勝。近年來,灤縣注重培育特色明顯的現代文化旅遊體系,著力打造創意文化遊、生態田園遊、現代工業遊等旅遊業態,積極開發皮影、剪紙、影像作品、灤河奇石等旅遊商品,“一帶三星”的旅遊架構越來越清晰,即一帶灤河看水,北嵌群山似翠,南鑲田園如翡,中坐古城為珠。

資源會枯竭,生命會消逝,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文化,不僅本身是一種產業,而且它又能推動物質社會的發展。弘揚灤河文化,不但能夠引領社會風尚,塑造人們向前、向上、向善的精神風貌,更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凝聚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撐。(盛虹)

《科學時報》 (2011-10-19 B4 科學與文化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