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最想隱藏的是什麼?

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最想隱藏的是什麼?

朋友圈“三天可見”的人,最想隱藏的是什麼?

之前微博上看到一個投票:

你一般通過什麼方式去了解新認識的人?

其中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人選擇了先翻朋友圈,只有少部分人選擇了約TA出來玩或是詢問共同朋友。

當代人的社交總是不敢過於主動,習慣性內斂,所以才選擇隱晦地視奸朋友圈,去了解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

微信後面出的三天可見的功能,讓成年人的社交變得難上加難。

記得這個功能剛出的時候,很多人覺得設置三天可見的人,大多都很高冷不易相處,其實不然。

當時問過公司裡一個關係還不錯的同事為什麼設置了三天可見,他的回答很有趣:

因為我覺得生活具有時效性,快樂偶爾也會過期。

朋友圈對我而言不是記錄生活的日記本,而是分享即刻快樂的平臺。

三天前的我和現在的我是不同的,我更希望別人可以瞭解當下的自己。

我們總是習慣於把那個在意的人的朋友圈翻個底朝天,努力的想要了解TA過去的人生軌跡。

想要知道對方的喜好,是否會和自己志趣相投,才會決定要不要進一步相處。

可是人也總在成長,總在改變,就如那句古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要記住彼此的相處是當下的相處,是現在進行時,而不是過去式。

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最想隐藏的是什么?

之前微博上刷到一位博主分享自己的經歷:

她平時經常會搬運一些有趣好笑的段子發在朋友圈,或者是分享生活中遇到的趣事。

換我來說會覺得朋友圈裡有這樣的人,簡直是寶藏,是開心果。

但是她卻因此被剛加了微信卻還未見過面的領導,還沒入職就給她說教了一通。

當時領導的原話是這樣的:“看你朋友圈整天嘻嘻哈哈的,工作可不要這個態度,我們公司向來比較嚴肅正經。”

她當時簡直黑人問號,但是礙於對方是上級,自己是社畜,只能忍住反駁的衝動回覆一句:好的。

她吐槽到:誰能想到我上一份工作還是公司年度優秀員工,卻因為朋友圈哈哈哈被現任領導來了一個下馬威。

朋友圈不正經=這個人不正經?

這個邏輯文字描述上看起來不通順,放在生活中卻意外的合適。

很多人容易通過你的朋友圈,先入為主的給你加標籤,即便你們還未見過面:

你朋友圈經常發自拍,TA會覺得你自戀

你朋友圈什麼都不發,TA會認為你裝高冷

你朋友圈發多了幾條,TA會說你天天刷屏

你朋友圈偶爾幫人發個廣告,TA說你是微商

……

現如今當代網上衝浪可太難了,發個朋友圈的小心翼翼程度不亞於拆彈專家在剪線。

發了怕被說矯情,不發又想分享,發了刪又覺得太做作。

所以只好選擇三天可見,看得見看不見那就一切隨緣。

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最想隐藏的是什么?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最想隐藏的是什么?

很多人說朋友圈變味了,不再是以前那個可以安心分享自己生活的朋友圈了。

其實不是朋友圈變了,是長大了以後自己的圈子變了。

因為工作等不可抗力的因素,微信列表裡的人越來越多,能交心的朋友卻越來越少。

朋友圈不在是那個以前可以隨心所欲和朋友分享的平臺,而成了自己的一張名片。

想起我的朋友小c就是這樣的,因為工作是做人力資源的原因,微信經常需要加很多的陌生人。

以前她還會在朋友圈分享生活,偶爾吐槽一下不開心的事情,後面卻什麼也不發了。

她說她不喜歡被太多不認識的人,瞭解到自己的生活的感覺,沒有了私密性。

可是挨個拉分組太麻煩,直接屏蔽又怕落人話柄,乾脆開個三天,安靜的裝死。

但是她會在好友群聊中,每天都和我們分享她的生活趣事:

包括她去超市的時候遇上了帥哥,認為是她的天菜,又或者是哀嚎她媽怎麼又催婚樂,不然就是吐槽公司裡的極品同事。

她再也不發朋友圈了,這不代表她不快樂不充實,沒有可以分享的內容。

而是她的快樂,只想講給親近的人聽。

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最想隐藏的是什么?
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最想隐藏的是什么?

設置三天可見,可能有很多種理由。

這個功能的開發,似乎也是給眾多成年人,一個關於社交的選擇與退路。

微信本是一個社交聊天工具,它被開發的初始功能是為了方便聯繫,便捷交流。

不必糾結於朋友圈三天可見或者半年可見的人到底怎麼樣,不必在乎朋友圈人設要如何經營。

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最想隐藏的是什么?

微信用來聯繫值得的人,把你想說的話想分享的事都告訴TA。

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最想隐藏的是什么?

<strong>

<strong>

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最想隐藏的是什么?

95年雙魚座,有態度的鹽系小哥哥

微博/@九號青年 抖音/59193945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