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但是《亮劍》中的李雲龍卻屢次抗命,對此你怎麼看?

亭軒歷史故事


李雲龍到獨立團上任之後,李家坡戰鬥之前,孔捷指責李雲龍沒有搶來主攻任務的時候說過一句話,戰場抗命,多大的罪過?!擱我孔捷身上,槍斃兩回都夠了,也就是你,師長寵著,旅長疼著,什麼事兒都沒有。李雲龍反唇相譏,我覺得旅長比你懂禮數,你也不去新一團打聽打聽,整個新一團,要說罵人,只有我罵別人的份兒,誰敢跟我呲牙!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當然沒錯。但也要分情況,要看是戰場抗命,還是在戰鬥打響之前就對上級命令提出了不同意見。如果是大兵團作戰,統一行動,當然是要絕對服從命令的。原因很簡單,大兵團作戰就像是一架相互配合的機器,每個部隊都是一個零部件,大家要步調統一、協同配合,才能完成作戰任務,你一個部隊突然要抗命,就等於這個零部件不按規定運轉了,你讓其它部隊怎麼辦?.

比如粟裕就曾多次對中央來的命令提出不同意見。中央要求粟裕北撤到山東,粟裕認為在蘇中可以打幾仗再撤,於是打了蘇中七戰七捷。中央要求粟裕率領三個縱隊渡江南下,深入敵後,牽制敵人。粟裕認真分析敵我形勢之後,又抗命,而且去城南莊斗膽直陳,說服了中央,同意了他留在江北打大仗的意見。而到了濟南戰役,許世友也想抗命,要改變原定部署,粟裕再三解釋,他也不聽,致電中央要求更改部署,中央馬上回電,這是中央命令,必須服從。

李雲龍真正意義上的戰場抗命,其實就是《亮劍》剛開始沒有按照總部計劃,按照規定的路線轉移突圍,而是選擇了和鬼子坂田聯隊正面剛,擊潰坂田聯隊之後正面突圍。但這時候新一團的任務就是從鬼子的包圍圈中安全轉移出去,保存自己的力量,不要被敵人消滅,這樣就算完成任務。正面突圍雖然造成了比較大的傷亡,但是出敵不意,也擊潰了坂田聯隊,所以李雲龍認為自己是打了勝仗,不算戰場抗命,總部其實也是承認的,只是為了防止他抗命成了習慣,才象徵性的處罰一下。這也就是李雲龍說的旅長懂禮數的意思。

那麼換個角度,如果李雲龍當時的任務是率領新一團阻擊日軍,掩護總部突圍,他直接不管總部死活,就自己突圍走了,哪怕是他擊潰了正面之敵,但卻導致了總部有重大損失,那就是孔捷說的了,罪過就太大了,不要說槍斃兩回,就是槍斃四回都不為過。孔捷之所以被撤職,就是因為獨立團當時承擔著掩護總部的責任,但卻被鬼子擊潰,差一點讓鬼子摸到總部去了。

大兵團作戰中,李雲龍的戰場紀律怎麼樣呢?當然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李雲龍的部隊擅長進攻,但是到了淮海戰役中,他在趙莊阻擊楚雲飛的部隊增援黃百韜兵團,這是死守的任務,是以前並不擅長的戰鬥方式,但李雲龍一不叫苦,二不叫累,硬是在趙莊陣地上死守,頂住了楚雲飛的狂轟濫炸,為友鄰部隊圍殲黃百韜兵團爭取了時間,圓滿完成了戰鬥任務。所以,戰後有人去野司找粟裕告狀,粟裕立刻拉下臉,你那個師,拉到趙莊去試試看?

所以說,李雲龍並不是經常性的抗命,只是經常性的違反紀律,在關鍵時刻,他是從來不掉鏈子的,這才是孔捷說的“師長寵著、旅長疼著”李雲龍的原因。在上級領導眼裡,李雲龍雖然是個不怎麼聽話的孩子,但是在關鍵時刻他能靠得住,這就夠了。李家坡戰鬥,七七二團攻上去八次,被敵人趕下來八次,換上李雲龍,一次攻擊解決戰鬥。趙莊戰鬥,部隊的老底子都打得傷亡超過三分之二了,他還是在陣地上硬頂著,不叫苦不叫累,沒有掉鏈子。


蕭武


蒼茫大地認為:戰場抗命應辯證地看,戰爭的原則是用最小的代價消滅最多的敵人。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話不錯,但決不是讓你盲從上級,說白了戰場上情況千變萬化,戰機稍縱即逝,一將無能,一個決策失誤不是累死千軍,而是會死千軍,戰場不是遊戲場,而是屠宰場!下面我講幾個下級“抗命”的故事。



(一)孫立人抗令撤退印度

42年1月初,十萬日軍三路入侵緬甸,緬甸保衛戰打響,我遠征軍由第五軍(軍長杜聿明)、第六軍(廖耀湘、第六十六軍(軍長張珍)組成,十萬之眾奔赴戰場。東瓜大捷集中七個師,激戰十二天,殲日軍五千餘人,俘四百餘;仁安羌大捷,遠征軍第五軍三十八師孫立人部收復仁安羌油田、救出英軍七千人、殲日軍1200餘人;接著棠吉攻擊戰又大勝,大漲了中國遠征軍的威風。但隨後因盟軍指揮失當,協作不力,加之日軍偷襲臘戍成功,我軍後路被切斷,於是被迫全線撤退。參謀長史迪威建議我軍跟著英軍撤到印度,但蔣介石、杜聿明(遠征軍代總司令)認為撤到印度很丟臉,下令從野人山回國,孫立人認為:野人山太危險,堅持撤往印度。結果杜聿明兵敗野人山(克欽山),十萬餘眾,生還的四萬多人,六萬之眾不是戰鬥中傷亡,而是在潰敗中被俘、被炸、在原始叢林中捱餓、被傳染病奪去生命,而負責整個部隊斷後的三十八師在孫立人指揮下,七千餘眾撤入印度利多,大部完整。

(二)粟裕“抗令”乃有七戰七捷

國共內戰之初,戰場首先放在國統區(外線)、還是解放區(內線),這對我軍高層而言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當時山東軍區陳毅是新四軍代軍長出身,華中軍區是受他指導的,他就建議中央讓粟裕華中野戰軍撤出蘇中,進軍淮南,但粟裕沒有盲從,經過冷靜思考,說服華中局、中央:各戰略區在戰爭初期是戰略上的配合,而不是戰術上的指揮;解放區天時地利,群眾基礎好,補充便利。建議首戰蘇中,主席同意。於是華中三萬餘眾同國軍十二萬大軍激戰,連續取得宣泰、如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黃路大捷,殲敵五萬三,軍史稱蘇中“七戰七捷”。主席將粟裕經驗推廣全軍,朱總司令讚道:粟裕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多。後來華中、山東野戰軍合併,主席欽點粟裕負責軍事戰役指揮。

(三)師長鍾偉兩次“抗命"指揮東北總司令林彪

三下江南戰役中47年3月8日,東北民主聯軍二縱五師師長鍾偉接到林總電令,讓他率五師兵進萬發屯,在截擊回竄的敵八十七師後,配合一縱圍殲德惠東北的新一軍五個團。不料,敵八十七師開溜,五師東進德惠。9日10時,五師進至朝陽川以北,靠山屯傳來槍炮聲,鍾偉偵知是八十七師,想要逃跑。鍾偉果斷下令停止前進,準備戰鬥。十三團向靠山屯正面搜索前進,十四團楔入縱深,相機擴大戰果,十五團搶佔通往德惠的公路大橋,斷敵後路。戰鬥順風順水,十四團斬首行動直撲敵師部,師長倉皇出逃。這時林總兩次急電,令部隊迅速東進,堵擊德惠之敵。鍾偉大喊:絕不能機械執行上級命令,我是五師師長,天塌下來我頂著。繼續打,打錯了砍我的頭!這時林總下令:你們追殲八十八師一部甚好,對所圍之敵望大膽殲滅,戰後移至曹家窩棚一帶,時間自定。說白了,除了老任務不變外,還多了圍殲的新任務。

鍾偉一面佈置攻擊,一面把敵情電告林總。林總因敵變我變,發覺鳥不拉屎的靠山屯成了戰役的關鍵。傍晚林總回電:望大膽堅決殲滅靠山屯之敵,不要顧慮增援,在德惠以東有我4個師,在發現大增援時可出動阻擊。於是,師長指揮了總司令,鍾偉在靠山屯黏住國軍,造成了我軍在運動仗中殲敵七十一軍的有力態勢。東總圍點打援,中心開花,集中五師兵力,包圍敵軍七十一軍兩個師,會同五師收網捕魚,全殲八十七師,三下江南大捷,鍾偉破格由師長直升十二縱司令員。



(四)粟裕改變主席“讓他率三個縱隊直下江南"的命令

48年1月下旬,軍委令粟裕率三個縱隊(葉飛、陶勇、王必成司令)組成一兵團,渡江南下,深入敵後,機動作戰,減輕大別山和中原戰區的壓力。

粟裕一方面令渡江部隊充分作好準備,同時分析利弊,建議中央改變決定。第二天,奉主席令從中原前線趕到西柏坡向書記處彙報。主席問粟裕:留在中原,你說的打大仗,有多大?粟裕答:殲敵10萬、20萬,甚至更多。我構想過一次殲滅蔣軍50萬至60萬。主席和書記處接受粟裕建議,集中中野、華野兵力,殲敵於長江以北!

主席任命粟裕為華野司令員兼政委,後粟裕謙辭,任代司令員代政委。後有豫東大捷、濟南大捷、淮海大捷、百萬雄師過大江、大戰京滬杭……

我舉這些史實,是告訴文友們:戰鬥戰役以打勝仗為目的,如果違抗上級的正確命令,又損兵折將,甚至破壞了上級的戰略意圖,那只有把你腦袋擰下來當夜壺踢啦!馬謖違令失街亭,就被咔嚓啦!

李雲龍數次違令,他是個從不吃虧的主,即便血戰平安格勒,也是利大於弊,有興趣關注蒼茫大地看關於平安縣城的問答。山本不滅,八路各級機關永無寧日!更不用說,幹掉日本皇家觀摩團啦!一戰幹掉一百多號鬼子軍官,連旅團長也刺拉刺拉的啦!


蒼茫大地顧煒斌


同樣的問題趙剛在電視劇中也問過,他自認為如果他是團長,會帶出一個模範團,而李雲龍帶出來的是一群嗷嗷叫的狼。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一個屢屢抗命、匪氣十足的兵痞為什麼又如此大的魅力呢?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是由軍隊本身的特點決定,即便是民主化程度很高的美國,也明文規定,軍隊中是不能用民主管理那一套的。因為民主考慮的是公平,而軍隊需要的是效率,專制是效率最高的一種決策方式,所有軍人都會被要求絕對服從上級命令。

李雲龍的抗命不遵並非八路軍或者解放軍的特色,而是基於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殊做法。電視劇中的時間設定在抗戰時期,這段時間八路軍廣泛分佈於敵後根據地,敵情非常複雜,而與上級之間的溝通也十分不方便,這就賦予了一線指揮官更大的自由度,長此以往養成了李雲龍說一不二的專橫氣,也正因為這個原因,他與多位政委關係緊張,直到趙剛到來。

那麼為什麼領導明知道李雲龍專橫自大,抗命不遵,還重用李雲龍,寧願不斷換政委,也要保住李雲龍的團長職位呢?

因為所有的工作都是業績導向的,軍隊也不例外。當時八路軍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數裝備的落後與複雜的革命形勢之間的矛盾,至於軍隊紀律等屬於次要矛盾,李雲龍最大的優點在於能夠解決主要矛盾,例如他違規調動軍隊搶奪了幾百匹軍馬組建騎兵營,再比如他為了給老婆報仇全員出動攻打平安縣城,雖然都是自作主張,但效果是顯而易見的,所謂一美遮百醜,只要對抗戰有利,其他的問題都可以暫放一邊。

而從人物塑造這個角度,李雲龍的粗魯、自大、抗命不遵恰恰是他區別於傳統影視軍人的特色,也是“亮劍”這部神劇風靡一時的主要原因,觀眾在看多了高大全的革命軍人以後,希望可以看到一個更加鮮活、更加接地氣、更加有個性的軍人,李雲龍的這些特質恰恰滿足了觀眾的期望,所以噗一出現,就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不能不說是人物設定的巨大成功。



日慕鄉關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違抗軍令是軍人的大忌。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對下級違抗上級軍令要做具體分析,既要看動機更要看結果。兵法雲: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李幼斌版《亮劍》直接表現出來李雲龍抗命的有兩次:一次是蒼雲嶺突圍,總部命令新1團從敵人包圍薄弱的俞家嶺方向突圍,而團長李雲龍堅持從敵人包圍的正面突圍;二是師部命令獨立團進入陳家峪保衛大夏灣總部安全,李雲龍讓趙剛帶兩個營去陳家峪,他留下一營伏擊鬼子戰地觀摩團,他當時也不知道會有日軍觀摩團來,只是從虎亭據點日軍變化感覺不正常。

李雲龍幾次擅自軍事行動不算是直接抗命:1.派兵搞副業。派孔捷帶一營奔襲萬家鎮,奪得皇協軍一個騎兵營的裝備,被旅長“打劫”只留下一個騎兵連;從此獨立團有了騎兵連。2.報仇,為老婆為弟兄。獨立團向來是有仇必報。率獨立團圍攻平安城,救自己老婆、為趙政委和趙家峪三百多死難鄉親報仇。得到各部積極響應,打下平安城,受到蔣委員長和二戰區的嘉獎,而八路軍政治部的結論是“功過相抵不予表彰”;為了給和尚報仇,帶兵滅了黑雲寨,由團長降為營長。

李雲龍第一次是抗八路軍副總指揮的命令。蒼雲嶺突圍堅持從正面突圍,擊潰坂田聯隊、幹掉坂田及指揮部,先是突圍出來又殺回去救出張大彪。李雲龍信奉“進攻是最好的防禦”,“仗打到這個份上咱不會別的就會進攻”,凸顯李雲龍帶兵的狼性風格。李雲龍說的很有道理,如果新1團從敵人防守薄弱的俞家嶺突圍,坂田聯隊就會從正面壓上來,其他團突圍就會更加困難,新1團從正面突圍就會減輕其它團的壓力。李團成功突圍,不僅友軍稱奇,就連鬼子也沒想到。無論是從動機還是結果都堪稱完美。

軍令如山,命令就是命令,沒按命令突圍就是錯,畢竟總部是從全局考慮的,抗命的毛病是不能慣,處分是免不了的。但副總參謀長還是替新1團、替李雲龍說了不少好話:李雲龍會帶兵、能打仗、使起來順手等,最主要的是當時正值抗戰最艱難時期,缺幹部尤其缺的是軍事幹部,特別是像李雲龍這樣經過長征的軍事幹部,是寶貝、是火種、是磁鐵。副總指揮也承認李雲龍這個“愣種”的能力,還是把他降為被服廠廠長。降職李雲龍不怕,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而反應最強烈的是離開了戰鬥部隊而到後勤機構,李雲龍餵過馬、背過鍋都沒有離開一線部隊。李雲龍怕離開戰鬥部隊,一旦沒仗打,對他來說就是“龍”遊潛水。

明眼的人都看得出來對李雲龍的處分是象徵性,是殺雞給猴看。無論是總部還是師旅首長,都不會忘記這位能打仗、會仗打的主,好鋼用在刀刃上,在困難的時候上級總會想到他。在被服廠板凳還沒坐熱就被任命為獨立團團長。

李雲龍第二次抗129師師長的命令。師長命令李雲龍率部進駐陳家峪,保衛總部的側翼安全,總部和師長都認為有一支擅長山地戰的日軍存在,但李雲龍跟師長打起馬虎眼,讓趙剛帶二、三營去保衛總部,留下一營在原地進一步摸清敵情。因為虎亭據點鬼子的變化他感到不正常。在一沒有情報二沒有指示的情況下,直覺告訴他這條路上有大魚。

如果不是李雲龍率一營幹掉日軍觀摩團的一百多個鬼子精英使山本特工隊沒有了“表演”的必要而撤退的話,李雲龍的獨立團即使都在陳家峪恐怕也是難以擋住經過專門訓練、武器先進、擅長偷襲的山本特工隊的。李雲龍的這次抗命直接保衛了總部的安全,又是“功過相抵不予表彰”,好在李雲龍已經習慣了這種狀態。

對於李雲龍的抗命,從動機看時為了尋找戰機消滅鬼子而不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動機和結果完全一致。“功過相抵不予表彰”其實就是一種肯定和表彰,不然的話李雲龍的獨立團怎麼會兵強馬壯敢打平安城呢?

當時抗戰正處於困難時期,八路軍身處敵後戰場,多是小規模作戰,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以消滅敵人壯大自己為原則,李雲龍抗命不僅沒有影響大局而且還壯大了自己。如果是大兵團作戰,必須全盤考慮統一指揮,否則就會亂套。同樣是抗戰時期正面戰場的國軍有幾個抗命的將領都被蔣委員長正法了。

當時通訊條件落後,電臺只能聯繫到師旅一級,等命令來了再行動肯定要誤事。李雲龍抗命留下一營,師長也聯繫不上他,只能由他去;打平安縣城,師旅都不知道他在幹什麼。丁偉也說過“靠命令打仗哪道菜你都趕不上”,英雄所見略同。首長們對李雲龍抗命既是氣得要命又歡喜的不得了,打下平安城後,旅長的表現就能說明。

無論擅自行動還是抗命不遵,上面對他從處罰總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僅僅是撤職了事,過不了多久又官復原職。八路軍向來都是以靈活機動為制勝的法寶,從不生搬硬套死板板的教條主義。李雲龍所在的129師向來以“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為標準,李雲龍這隻“好貓”總是能抓住更多的“老鼠”。

無論李雲龍是抗命還是擅自行動,都不是為保存自己實力,如果有一次失敗而造成重大損失,可能早就被槍斃了。如果是根據上級的命令做了,即使失敗李雲龍可能不會受到任何追究,但這樣的結果不是總部和師旅首長所希望的,那他也就不是李雲龍了,他天生就不是那種揣著明白裝糊塗的人。


罐頭辰


亮劍中,李雲龍屢次抗命,都沒有收到實質性的懲罰,反而繼續被任用,首長明知道李雲龍有抗命的習慣,為什麼還能放心的把任務交給李雲龍呢?李雲龍的這個習慣究竟是好是壞呢?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我們先來看看李雲龍都抗了幾次上級的命令,第一次就是最開始的蒼雲嶺戰役,李雲龍違抗命令率部從正面突圍,順便擊潰了個坂田聯隊,雖然過程驚險,但結局是好的,李雲龍不但順利完成任務,掩護兄弟部隊並帶新一團成功突圍,還幹掉了坂田聯隊長

第二次是李雲龍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抽出一個營去伏擊日軍觀摩團,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李雲龍事先並不知道會等到這麼大的一條大魚,最後在晉綏軍觀光團的面前幹掉了日軍觀光團,可謂一箭雙鵰。當時的李雲龍並不是不假思索的給總部的命令打了個折扣,從一個團變為兩個營。要知道在此之前李雲龍並不是沒和山本特工隊打過交道,獨立團第一次被襲到魏和尚逃出戰俘營,李雲龍對山本特工隊的戰鬥力已經有了計較,兩個營完全可以擋住山本小隊,這也是李雲龍抗命的底氣

說到這很多讀者就看明白了,李雲龍雖然在執行總部下達的命令時打折扣,但完成的任務和戰略目標並沒有打任何折扣。雖然抗命,但都達到了總部要求的戰略目標,沒有給大局帶來影響。所以說李雲龍抗命不是因為衝動,而是深思熟慮後給出的最優策略

中國有句古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中國古代由於通信不便,將軍領軍打仗完全靠自己對局勢的判斷,抗日戰爭時期也是一樣,八路軍各部隊之間通信不暢,很多時候都是各打各的,總部統籌安排的戰略部署也是根據各地彙集的情報做出的,難免有不準確的時候,就像李雲龍都要把平安縣城打下來了,八路軍總部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呢?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句話的本質在於要顧全大局,不要為了一己私利損害戰友的利益,在個人和集體之間要服從上級的命令,憑藉李雲龍的戰鬥素養和大局觀,抗命也是有理有據的,而且不是為了自己。這也是首長在李雲龍屢次抗命後還放心把軍權交給他的原因。<strong>

最後再看看李雲龍遵守命令的程度,讓大家對李雲龍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不管是帶領獨立團突圍到趙家裕,還是華野二師守趙莊,李雲龍都為大局做出了很多貢獻,所以說,不論是他的抗命還是遵命,都是建立在他的戰略素養和大局觀上的合理的決定,數次抗命也都是低風險高回報的行動。

綜上所述究竟應不應該抗命呢?如果抗命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如果不抗命立不了大功也沒有打錯,如何選擇就看當事人的性格了


鄧海春


軍人確實是應該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如果不服從上級的命令還叫什麼軍人。

但是自古有還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古訓,大意就是指帶兵的將領可以根據形勢的變化而採取適合的行動,如果一味的服從上級的命令不加以靈活運用將會鑄成一定的錯誤!


在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公然違抗上級的命令大概有這麼幾次:第一次是紅軍長征過草地時,違背中央關於搞好和少數民族關係的精神,公然縱兵搶糧。

第二次是蒼雲嶺一戰,違背上級制定的突圍路線,帶兵從正面突圍並一炮幹掉坂田聯隊長!

第三次是違抗八路軍總部的部署,用一個營的兵力正面阻擊日軍特工隊,而他帶領兩個營伏擊了日本的戰地觀摩團。

至於其他的諸如潛入平安縣和楚雲飛一起幹掉了日本的憲兵隊長平田四郎,單刀赴宴、擅自調兵攻打平安縣城、擅自調兵攻打土匪老窩黑雲寨等等,這些屬於犯了原則性的錯誤,尚不屬於違抗上級的命令。

但所有這些錯誤加在一起,都是夠李雲龍喝一壺的,即使槍斃也諒李雲龍沒有話說!

那麼既然李雲龍犯了如此多的錯誤,為什麼每次僅僅是撤職了事,而沒有受到更大的處罰!

其實道理很簡單,我黨我軍向來都是以靈活運用為制勝的法寶,從不生搬硬套講死板板的教條主義。

自從紅軍長征中的遵義會議換了以毛主席為領導的軍事路線之後,我黨我軍在用兵打仗方面從不拘泥於固定的形式,講求於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而變化,而這一靈活的軍事路線則是來自於瑞金蘇區那沉重的反圍剿的失利!

如果說得再通俗一點的話,就是你違抗了軍令不要緊,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做對!

反過來說,你倒是根據上級的命令做了,但如果貽誤了戰機,你還是一定要受處罰。

大家應該看過電影《董存瑞》,在電影中董存瑞所在的某班奉命堅守某陣地,敵人向相鄰的某我軍陣地發動了進攻,形勢非常危急。

董存瑞向班長提出支援請求,結果是班長不予理睬。

班長是一個服從上級命令的守成老軍人,他時刻都記得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並責問董存瑞:你的入黨申請剛剛通過,難道你要犯錯誤碼?

結果是一發炮彈飛來,班長昏了過去。

董存瑞隨即冒著犯錯誤的風險,帶領全班從側後打擊敵人,戰鬥取得了勝利。

戰鬥結束後,負傷的班長拽著董存瑞的手去向連長請罪,並要求處分董存瑞。

他說了大體的過程,並說“要不是我捱了一炮,就一定會制止董存瑞的擅自行動”!

結果連長當即斥責他:“那麼你就應該挨第二炮”,最後的結果是董存瑞受到了高度的表揚!


王近山,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的原型,1943年任太嶽軍區第二分區司令員,於同年10月份奉命率領一個團趕赴延安。

途經山西省臨汾東北的韓略村時 ,打聽到一個日本的戰地觀摩團也路經此地,內中有日本的少將旅團長一名、大佐聯隊長六名以及下級軍官120餘人。

王近山的任務本來是趕赴延安,對於這股意外的敵人完全可以不予理睬,而且也不在任務範圍之內。

但王瘋子的瘋勁上來了,他下了一個命令:打他狗日的!

這時的隨從人員提醒王近山,如果耽誤了趕赴延安的時間,上級一定會處分咱們的!

但王近山卻是胸有成竹的下達了戰鬥命令,結果是大獲全勝,全殲整個的日本戰地觀察團,並在延安受到了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高度表揚!

看到沒有,這就是違抗命令的前提,所以說像李雲龍一樣,違抗命令不要緊,前提是一定要取得勝利。

假如你違抗命令了,但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那麼你就不僅僅是一個處分的問題了。

在電視劇《亮劍》中,如果李雲龍違抗的命令有一個沒有做好,那就不是背黑鍋的問題了,肯定是要槍斃!


東方評史


現實中軍人抗命可以說是嚴重罪過,不過電視劇畢竟是文藝作品,自然不會嚴格按照現實中安排。

很多人認為李雲龍部隊的通訊能力太差,而戰場情況又瞬息萬變,所以很多時候不能依靠上級命令,因此才需要自行判斷制定作戰計劃,所以認為李雲龍戰場抗命是合理的。

但是問題在於抗命是抗命,自行決策是自行決策。比如在開頭的突圍作戰中,本來上級是安排新一團撤退,由友軍部隊掩護,但是李雲龍決定正面突圍,最後還成功了。可是事情不能以結果來看原因,其這樣做幾乎是拿全團當兒戲,拿著僅剩的兩發炮彈僥倖幹掉了坂田聯隊的指揮部,敵軍指揮陷入混亂,這才有了機會,否則突圍能否成功都是一個問題。

還有一方面就是部隊的指揮問題,影片中幾乎成了李雲龍的自家部隊,但是實際上我軍自從三灣改編後就是黨牢牢控制住部隊,政工幹部普遍要比對應的軍事幹部高半級,而根本不可能是影片中政委管生活,團長管打仗這麼簡單。在1939年,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就要求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黨在部隊中的絕對領導,消除軍閥習氣,在這樣的情況下更不可能出現李雲龍為了救老婆擅自率兵出擊的情況。



歸根到底,這都是文藝作品的虛構,雖然有個別的現實原型,但是畢竟還是文藝作品,會有較大的誇大。


戰壕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句話斷然沒錯,但要知道也有句話叫做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當時,李雲龍之所以會犯錯誤真的是因為思想覺悟不高?我看並非如此,李雲龍這個人情商相當高,如果想要升官發財,早當師長了,怎麼會成為一個團長!況且,李雲龍之所以敢屢次犯錯誤,是因為人家後臺足夠硬!身後有長官罩著,並且人家能揣摩到長官的心思,換做別人行嗎?不行!


其次,那個年代情報都是騎兵跑死馬的在傳遞信息,而戰場情況瞬息萬變,如果耽擱戰機怎麼辦?誰負責,加上李雲龍向來不是個省油的燈,和尚死了,臉色煞白,連哭帶罵,直接集合隊伍要為和尚報仇!最後雖然土匪被整編,但李雲龍照樣為和尚報了仇,換做當時任何一個幹部誰敢這樣做!這樣的李雲龍有錯?

身為上級,如果這樣就把李雲龍革職查辦了,怎麼服眾,因此並未對李雲龍做太大處罰,只是擼了軍銜而已!再說為救秀琴拿下平安縣!結髮夫妻寧可玉碎也要殺死山本隊伍,每次違反紀律都有道理!可見,李雲龍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傻,反而很有膽識。


軍武視界


戰場抗命在戰爭年代是個危險係數很高的技術活,搞不好就得上軍事法庭甚至掉腦袋。核心技術在於抗命的動機、過程和結果,李雲龍猾頭就猾在這裡。從開國將帥層面回顧,粟裕就曾經兩次抗命,沒有立即執行來自延安和西柏坡的命令,但他會通過陳述意見據理力爭,並最終得到高層的支持從而改變命令。




第一次是解放戰爭初期,軍委的命令是要求粟裕率領三個主力縱隊南渡長江,打到國民黨統治的大後方去,力求調動相當數量的敵人精銳回防江南。粟裕斟酌再三,感覺未必可行,上報意見後被直接命往延安當面彙報,最終說服高層,華中野戰軍主力留在江北繼續殲敵,大打運動戰。

第二次是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內線情報表明杜聿明將率領三個兵團撤出徐州,經兩淮(淮陰淮安)地區南逃,軍委命令華野立即發起對李延年、劉汝明兩兵團的攻擊,切斷杜聿明集團的南逃路線。粟裕不相信重裝備的敵人會走水網密佈的兩淮,堅持認為杜集團會沿津浦路南下,所以沒有命令華野位於南線的三個縱隊立即進攻。



果然,杜聿明集團沒有走兩淮,南線待命的三個縱隊隨即出動,截住了敵人的退路,如果是與李劉兩兵團處在戰鬥糾纏狀態下,恐怕就不能在陳官莊截住敵人了。

從中級指揮員的戰例來看,四野的鐘偉將軍也曾在“三下江南”戰役中沒有執行林彪的命令,1947年3月他率領的二縱5師奉命配合一縱前往德惠打擊新一軍,卻在路上撞見了運動中的第七十一軍87師一部,鍾偉判定敵人一無所知,不顧政委的勸阻下令加以圍殲,期間接到林彪三次急電命令5師迅速東進。



鍾偉一邊打一邊解釋,終於說服林彪調動其他部隊加入戰團,靠山屯一戰,鍾偉殲滅87師一個整團並拖住了來援的第88師,東北野戰軍順勢全殲該師,取得重大勝利。

鍾偉跟師政委爭論時的原話是:“就這麼定了,留在這裡打,打錯了,砍頭掉腦袋我擔著!”



所以這事真不是鬧著玩的,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抗命要首先掂量下後果,其實《亮劍》中李雲龍哪裡來的屢次抗命?他真正的戰場抗命只有一次,即開篇時的“蒼雲嶺突圍”戰鬥,他沒有按總部規定的突圍路線與772團交替掩護撤出戰場,而是從坂田聯隊的正面殺了出去,也只有這次他被徹底解除了兵權,被下放到總部被服廠繡花。

注意區分,李雲龍獨立團後面的“平安格勒戰役”和圍剿黑雲寨,都屬於在未經請示情況下的“擅自行動”,跟戰場抗命有本質的區別,所以處理結果一次是功過相抵、一次是輕描淡寫降為一營長,都沒有調離部隊。




即便是抗命的蒼雲嶺戰鬥,新一團也是在遵照命令突圍的大前提下,只是行動細節有所變化而已,順便還打垮了坂田聯隊擊斃聯隊長,是勝利而非失敗。如果新一團因此沒有成功突圍或者損失慘重試試?李雲龍連當被服廠長的機會都沒有,直接就被槍斃了,所以說,過程和結果很重要。李雲龍的人物原型之一,本就有鍾偉將軍的影子,比如跟兄弟部隊搶戰利品、讓敵人俘虜跑步揪大官等橋段。

八路軍副總指揮的總結很到位:戰場抗命可是大事,如果都這麼幹,那總部還怎麼指揮?



正因為如此,新一團就算是成功並且勝利突圍,也得處罰團長李雲龍,嚴重的不是後果,而是事件性質。

第二次長沙會戰國軍失利,第74軍遭到毀滅性打擊,薛嶽命令該軍各師突圍後到瀏陽集結,第58師師長廖齡奇率部拼死作戰,脫離險境後因為對上級指揮不滿,負氣離隊回家探親,結果戰後被薛嶽呈報為“臨陣脫逃”,最終的結果是著即槍決,這可是位黃埔四期的嫡系少將,南京保衛戰的功臣。



沒辦法,因為戰役失敗是必須要追究責任的,誰叫你不執行命令到瀏陽報到的?

大肆宣揚李雲龍抗命其實是想襯托他比較桀驁的性格,給我們帶來一位個性飛揚的戰將形象,而實際上他抗命的程度很低,他後來在獨立團當營長可以作威作福,是因為都與抗命無關,作為優秀的基層指揮員,對於執行命令的堅決性他有著清醒的認識,更清楚戰場抗命的嚴重後果,是不敢出格胡來的。


度度狼gg


《亮劍》是一部成長史和戰鬥史,主要就是講述李雲龍的事蹟,一部李雲龍立功和受處分的事蹟。

第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戰場的實際情況,李雲龍比總部更清楚。

在第一集中,李雲龍蒼雲領抗命,率領全團反擊,擊斃坂田聯隊長,打垮坂田聯隊,這個抗日戰爭上都是比較有意義的,如果真的按照旅部的指示從俞家嶺方向突圍,坂田肯定會押上來,因為坂田發現對手打仗很有章法,輕重機槍配置有序,還在前沿佈置了雷場,八路軍的指揮官一定是一位戰場老手,坂田這個時候戰勝對手的雄心上來了,但是李雲龍也不是吃素的,看上了坂田的指揮部,手裡又有王承柱這個優秀迫擊炮手,李雲龍距離打垮坂田的指揮所只有這500米的距離,這個時候發起進攻,打蒙了坂田,也許在柱子的第二枚迫擊炮下坂田想明白了李雲龍為什麼會發起進攻。


當時新一團的通訊條件差,通訊人才又比較缺乏,旅部出於愛護李雲龍團的目標,命令李雲龍突圍,但是旅部無法看到當時的戰場態勢,師部和野戰醫院已經轉移,旅部的戰略目標已經達成,繼續打下去新一團十分冒險,後來李雲龍突圍的時候,張大彪意外被圍困,李雲龍再次救援,也險些被圍困,進攻坂田聯隊的損失也很大。坂田聯隊曾經打垮中央軍的兩個師,358團在路野和坂田聯隊交手,單單一個小時,傷亡就近300人。

旅部對李雲龍打贏坂田聯隊並沒有十足把握,但是李雲龍孤注一擲,打垮了坂田聯隊,而擊斃了坂田連隊長,能做到這一點的沒有幾個團,但是李雲龍做到了,八路軍總部也不會慣著李雲龍抗命的毛病,就去被服廠當廠長了。

第二、李雲龍運氣好,為了搞清楚鬼子的異常調動,意外全殲了戰地觀摩團。

山本只是一個大佐,而筱冢義男是第一軍的司令,日本軍部並不看好特種作戰,山本為了展示特種作戰,筱冢義男為了自己忠愛的特種部隊,找來了這麼一個一百多人的戰地觀摩團,而且還派了很多部隊沿途護送,可是千算萬算不如天算,觀摩團偏偏遇上了李雲龍,一個少將、六個大佐,其餘全是軍官,連楚雲飛都羨慕李雲龍撈了一網大魚,最後全殲了戰地觀摩團,將官刀被旅長要去了,佐官刀送給了楚雲飛一把,你要知道,指揮刀對於日本軍官的重要性,示如生命,如果你想得到他的刀,必須先殺死他。

旅長拿了李雲龍的戰利品(一把日本將官指揮刀),消滅觀摩團又間接解了總部的圍,李雲龍這次走了大運,要是沒有戰地觀摩團,李雲龍估計真會被調去背行軍鍋了。

第三、李雲龍擅自調動部隊攻打平安縣城,造成巨大傷亡,但是收穫也很大。

戰爭的是殘酷的,戰爭存在一天,傷亡就存在一天。

山本特工隊屢次給八路軍總部等造成巨大損失和威脅,他們如果逃到太原,根本就沒有機會全殲了,所以就必須趁著在平安縣的山本援軍未到的有利時機,迅速集結部隊,攻打平安縣城,消滅山本特工隊,解除他們對總部的威脅,同時為趙家峪死難的鄉親和趙政委報仇,雖然衝動,但是並沒有喪失理智,李雲龍的一句“不會拿自己士兵的生命去換自己的老婆”感動了很多人,也包括八路軍總部機關,李雲龍最終開炮攻下了平安縣城,消滅了山本。“平安格勒戰役”帶來的收益遠遠大於損失,晉西北日軍損失慘重,各部隊斬獲頗豐,小塊根據地也連成了片,同時也消除了山本特工隊對八路軍總部機關的威脅。

李雲龍雖然抗命,但不是盲目的抗命,也不打沒有把握的仗,最後都獲得了巨大的勝利,後來李雲龍守趙莊,首長拿五噸炮彈換下李雲龍的時候,李雲龍沒有抗命,這也說明了李雲龍還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軍事指揮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