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是姜子牙封地,為何後來的齊王成了田氏?田氏是如何代齊的?

崔雨鍇


齊國存在過兩個政權,春秋是“姜齊”,戰國是“田齊”。姜齊就是姜子牙的後代,田齊是田氏大臣篡奪了姜家的大位、成為新的齊國君。

“田氏代齊”是戰國時期影響很大的一件事。

任何一個政權,會被新政權取代都有自身的問題。姜齊的問題就在於仁和弱,對於大臣們太過仁善,給了許多封地和權力,等發現不對勁想收回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大權早已旁落。

那麼田氏是怎麼代齊的呢?這是個漫長而精彩的故事。

先說一下田氏代齊的經過

當時齊國內不只是田家勢大,還有鮑、欒、國、慶、兩個高氏,一共七大家族掌控著齊國的朝政,齊國君的處境和周天子差不多。

公元前545年,田氏四世孫田桓子聯合了鮑氏、欒氏、高氏幾家共同滅掉了慶氏,沒過幾年又聯合鮑氏滅掉了欒氏和其中的一個高氏,之後收賣民心,使得齊國民眾都很喜歡田氏。

公元前489年,齊景公死後,田桓子之子田僖子發動政變,驅逐了國、高二氏,立公子陽生為國君,從此齊國田氏一家獨大,一直掌握著齊國的大權。

公元前481年,田僖子之子田成子殺掉了齊簡公另立齊平公,齊國君成為田氏的傀儡。

公元前391年,田氏八世孫田和把姜齊最後一代國君齊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給他留了一個小城做為食邑,姜齊徹底結束,田氏成為齊國新的主人。

再說一下背後的那些事兒

田氏的不臣之心,可不是在公元前545年才有的,得追溯到他們這一支的祖先陳完。

一個陳一個田,這真是一家?是的!(關於古人的姓氏,我寫過一篇圖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

陳完本是春秋時期陳厲公媯躍之子,媯氏,名完,死後諡為“敬仲”。

媯躍是陳恆公次子,長兄太子免已死,還有三弟媯林、四弟媯杵臼(也有史書記載媯躍是陳文公的兒子,那就比媯免、媯林、媯杵臼等長一輩,此處採信媯躍是陳恆公次子)。

陳完出生後陳厲公請很有名氣的周太史為他算卦,周太史一見卦象大為驚奇,說道:“這是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有取代王者之象。如果不是取代陳國,那就是異國;如果在異國,必然是姓姜的;如果不是他本人代國,那就是他的子孫。”

這段話記錄在《史記》裡,但我深表懷疑。能從卦象看出未來會代國已經很神了,竟然還能看出被取代的國君姓什麼?這目的性太強了!很象是田氏代齊成功之後的牽強附會。

畢竟《史記》成書於西漢,離春秋也有六百多年的時候,很多東西司馬遷也是聽來的,並沒有真憑實據。

做為國君之子,陳完本有機會執掌陳國。但後來陳厲公被三弟媯林所殺,媯林自立為陳莊公,沒幾年媯林也死了,媯杵臼繼位為陳宣公。

本來能當國君現在只能當大夫,陳完的心情如何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我想肯定是不大好的。不過他壓住了怒火,很注意經營自己的名聲,成為陳國有名的賢者——這方面他的後代做得更好。

陳宣公的太子禦寇被陳完的賢達所折服,和他關係很好,陳宣公就擔心兒子要和親戚聯合起來作亂,誅殺了兒子。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種思維莫名奇妙,這種情況下該殺的不是親戚嗎,怎麼殺上了兒子?陳宣公是不是老糊塗了?

他才沒糊塗呢,兒子才是離他的國君之位最近的人,殺親戚頂什麼用?親戚篡位的成功性低於兒子,殺兒子才能讓他有安全感。這是典型的封建統治者思維。

雖說陳宣公一時之間不會對陳完動手,但陳完還是被嚇到了,收拾包袱帶著家眷就跑到了齊國。

當時齊國是齊恆公在位,就是歷史課本上出現過多次的姜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他對陳完很禮遇,想讓陳完做卿,陳完推辭了,只受了工正之官。

齊國貴族齊懿仲還將女兒嫁給了他,又卜了一卦,按卦象的意思,陳完的後代將在齊國發達,五代之後就能掌齊國大權,八代之後就是齊國首屈一指的人家,差不多就是指國君了。

我認為這和陳完出生之時的卦象一樣,都是田齊為了證明自家是上天選擇才杜撰出來的。

要真有這種卦象,只怕齊恆公早將陳完一家全殺了。哪能容他們在齊國生息繁榮?

那陳又是怎麼變成田的呢?一方面是古音陳和田相近,一不小心就會聽成田;一方面則是陳完不想為陳宣公的暗殺目標,改氏避禍。

從此陳完這一脈就在齊國發展了,每一代子孫都很有出息,得到齊國君的信任,一步步的蠶食了姜齊。

在這一過程中,田氏國內國外兩手抓。

國內:注意引導輿論,同時施惠於民,讓國民們自然而然的接受了田氏為君。

國外:早就和周邊各國搞好關係達成協議,還拉攏了周天子,讓他們在此事上保持靜默。

要知道齊國是周天子分封的,擅自換國君是大罪,周天子有權過問,周邊諸侯們也有義務維護他國的正統性,這其實也是在維護他們自己的正統性。

也就是說,他們都有資格站出來為姜氏說話,但他們都被田齊收賣了,默許此事發生。難怪聖賢們嘆道:人心不古,禮崩樂壞。

田氏的結局

田氏延續了很久,秦始皇沒把他們滅了,劉邦項羽也沒有。

漢朝建立後,為了削弱各地豪強的殘餘勢力,也為了發展關中,劉邦將各國殘餘貴族強行遷了過去。田氏家族因為太大了,按照門第順序被簡單粗暴的分為第一、第二、第三至第八氏。

所以我們要是聽到這些像數字一樣稀奇古怪的姓氏,就可以判斷他們是田氏的後裔。

例如《風雲》裡出現過的第二夢,以前我以為這是外號,後來才知她就姓“第二”,從姓氏來看也是田氏的後人。

【結語】

值得一提的是,田氏從陳完起就非常注重民心,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代姜之後更是如此。稷下學宮是最直接的體現,學術自由開放,國君大氣包容,造就了百家爭鳴的盛況。

但田氏取代了有恩於己的姜氏,終究是件不厚道的事情。也許是因為自家也是出身諸侯,所以不甘居於人下吧。

而對於周天子來說,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因為這讓諸侯們看到了周朝的軟弱,從此更加肆無忌憚。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春秋時期的齊國王室是姜子牙(呂尚)的後代,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就是姜子牙的後代,齊桓公十四年,陳國公子完由於國內動亂逃到齊國,齊桓公封陳完擔任工正(管理百工的官職),古代田與陳這兩字音義略同,公子完死後他的後代改姓田,這就是齊國田氏的由來!

後來齊國公室不得人心,比較腐敗,田氏用大斗借出、小鬥回收的辦法趁機收買人心,齊國百姓紛紛投靠,田氏的戶口與實際大大增加。齊景公死後,田氏家主田乞驅逐當權的國氏和高氏,另立國君,自任國相,這一年是公園前489年!八年後田乞的兒子田恆殺了齊國國君齊簡公和許多公族,擁立齊簡公的弟弟繼位,從此齊國國政徹底被田氏掌握,齊國國君成為傀儡!然後歷經百年的發展,田氏對內掌握了齊國大大小小的城邑,對外爭取盟友,與三晉互通使節,田氏幾乎已經擁有齊國!

公園前386年,田氏家主田和正式取得周天子的准許,成為齊侯,列名於周朝王室,而呂氏齊國的最後一任國君齊康公被遷往海邊,只給了一座小城祭祀祖先,到此齊國進入了田氏時代!


老宗說歷史



在中原地區的超級大國晉國被三家分了,所以我們上次談到趙韓魏三家把晉一分為三,那麼在黃河的下游,率先成為春秋霸主的齊國也在偷樑換柱的易主。由原來的姜姓正在變為田姓,本來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國,國姓姓姜,齊國的很多女子,嫁到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做妻子,給他們的國君做妻子,就出現了所謂的文姜,所謂的宣姜,都是姓姜,而且那個時候齊國是經濟發達,民風開放,盛產俊男靚女,所以大大小小的什麼帶姜字號的齊國的女子,到其他各個國家,成為春秋時代的一道風景線。

而且齊國的國臣就是上卿,長期是由姓國和姓高兩姓所控制,那麼怎麼就變成一個田氏呢,這是因為在齊桓公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在齊國西邊有一個國家叫陳國,據說是舜帝的後裔,在西周的時候第一個諸侯國,那麼齊桓公的時候這個國家發生了意外。陳國的太子叫陳完,沒有能夠繼承這個地位,他就逃到了齊國,逃到齊國以後齊桓公想給他一個卿,給他一定的地位,但這個陳完堅決不幹。說我是羈旅之臣,來逃難的,能夠在齊國生存下去就非常感謝了,所以堅決不幹做卿,齊桓公他也是君子之風,從來不強人所難。你既然覺得不合適,就給你一個工正,什麼叫做工正啊,就專門管工匠管理工匠,這樣陳完就在齊國生活下來。

同時在齊國 取了一個姜姓女子,於是就和齊國的公族聯姻了,同時也避免大家老是記住他是一個陳公子,陳國的太子。所以把自己的姓由陳改為姓田,這當然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那個時候成和田它的讀音相似所以取一個諧音就姓田了。另外一個說法,說是他到齊國以後把這個田這個地方分給他,所以從此以後姓田,天下有了田氏家族,那麼這個陳完,現在應該叫田完了,因為是舜帝的後代所以他行事,據說也有舜帝的那種作風,待人非常謙恭,非常願意幫助人,他死了以後這個謙恭和幫助人變成田氏家族裡第一個代代相傳的家風,這樣一來,這個家族就在齊國紮下根,並且迅速的繁衍起來那麼到了第六代。


這個田氏的主持人叫做田乞,就做了齊國的大夫,同時主管財政,他利用這個機會幹了一件在當時看起來是極其是不可理解的事,無論他自己家裡的田租給別人,還是他代理國家放糧,他都採取小鬥進,大斗出,這個跟我們傳統理念上地主收租完全不一樣,這樣一來,無論是老百姓,無論是貴族都得到了很多的好處,所以大家對田氏,就更加擁護,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些傳說了。兩個傳說,第一個傳說,說這個田完就是陳完,他出生的時候,那個時候她父親還是國君,陳國的國君,正好東周的太史來到陳國。就讓東周的太史,給這個新生的小孩算上一卦,東周的太史,那就太史都是和天人對話的,具備當時最高的知識。

這太史給他佔了一卦,發現這個卦象很奇怪,很難理解,這個卦象叫觀國之光,所以他就對這個陳國的國君進行解釋,說你看看這個卦象很奇怪,第一觀國之光,有反客為主的意思,那麼是不是這個小孩以後的陳國另外建立一個國家呢,不可能因為他是這裡的主人。那麼第二他就有可能在另外的地方建立一個國家這叫反客為主,但是從卦象來看,的這個小孩這一代他實現不了那麼應該是他後代乾的事,那麼他應該在哪裡反客為主,好像是應該在一個姓姜的國家,這個指向就非常明確了,最後如果這個小孩的後代在姓姜的國家長大了,你這個成果就要衰落下去,這叫,物莫兩大,你不可能說你的後代在別人的國家壯大起來,你這個國家又繁榮起來,物莫兩大不可能得兩頭這是一個傳說。


另外一個傳說,說是陳完到齊國以後,娶了一位姓姜名女子做妻子,這個姓姜女子家裡也給他算了一卦,這個卦象指向非常明確,這佔文是這樣說的:鳳凰于蜚,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這個就有意思了這個指向非常明確,什麼叫做有媯之後就是陳氏的後代,那麼通過姜氏,他在齊國進行繁衍,繁衍到了第五代以後,他開始昌盛,變成正卿,到了八代以後,恐怕齊國沒有哪個可以跟他進行爭鋒了, 他一定是正在取代齊的過程中來製造社會輿論,過去的輿論是非常重要的,他使民心覺得本來一個可能不合理的事情,它逐漸變得合理化了,它起這樣的作用,後來田氏果然是這樣,剛才說到這個田乞,就是田完的第六代孫,到了田和的時候,第九代,受到周天子的承認,成為諸侯,這個時間是公元前404年,比承認趙韓魏三家還早一年,這樣一來在齊魯大地上。應該說在齊國出現了一次偷樑換柱,雖然國號還是齊國,但是國君的姓已經有姜姓變為了田姓,在這個過程,中,好應該,是個長期的演變過程,齊國是姜子牙的後代,而且齊桓公為齊國人民爭下的巨大的臉面,首霸中原。

那麼眼看田氏在取代姜氏,他的人民.他的貴族難道不聞不問.難道不奮起反抗.難道聽之任之,我說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有的時候我們,對一個事物我們看不透想不明白的時候我們恐怕可以把這個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用最一般的道理,用最簡單的道理來分析它,可能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本質,那麼就齊國的人民來說,對於民眾國君到底姓什麼重不重要,根本不重要,人民所看到的是我生存在這個國家,我生命是不是有保證社會治安是不是好,我這日子過得是不是不錯,生產是不是能搞。老百姓講究的是過安穩的日子,你只要給老百姓看得見的,利益,管你姓張姓王還是姓其他的,通通沒有關係跟老百姓無關,老百姓要的是看得見的利益。

那麼特別是田氏代齊的過程中,民眾還用不著付出任何代價和任何的犧牲,不需要付出,他只會得到實惠何樂而不為。每個人都會選擇田氏,拋棄姜氏,如果說貴族你不是跟姜氏是同姓麼,從姜子牙開始幾百年的歷史這個姜氏家族已經分層了,已經分成很多支了,除了跟國君最靠近的這些貴族以外,其他的都變成旁支的旁支,他的血緣已經很遠了,很難能夠說得到齊國國君的關照。但是田氏不同,田氏對這些旁支非常客氣給他們非常好的優待,在這樣兩種選擇之下,這個選擇是非常容易。當齊國的國君,在不爭氣的醉生夢死,是逃難來的田氏則抓住了機會不斷髮展,最終鳩佔鵲巢,反客為主,齊國由姜姓改為田姓,史稱“田氏代齊”。


田氏上位並非朝夕之功,而是經過九代人的共同努力,那麼在這個長達數百年的過程中,難道姜姓子弟和齊國近臣就沒有人看出危險,任由田氏一家做大麼,裡頭有沒有反對的,當然,這些主要發生在和齊國關係比較密切的那些貴族和在齊國的政權裡頭擔任比較顯赫職務的那些人們,這裡頭有一個代表人物,大家都知道耳熟能詳的他的名字叫什麼,叫晏嬰,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晏子,我們中學教材裡頭就知道他了,說晏子使楚的故事,宴嬰使楚,因為宴嬰他有一個特點,個子比較矮小,這個楚國,楚君知道齊國來了一個北方的小個子,那北方人大個子嗎,想奚落他,一下於是在我們楚國選一批高個子。

用南方的高個子來接待北方的矮個子,使宴嬰要感到自慚形穢,宴嬰跟著這些高個子接待人員來到楚國,做得更絕的是讓他走,旁邊的小門,不開正門,這是對齊國的一種侮辱,齊國是大國麼,要講究禮節的,結果他開小門。不進去抬起頭來,望望身邊的接待人員高個子,說你們是不是帶錯了地方,我來到的是楚國,這麼不小心你們把我帶到狗國來了,這不是狗洞麼,是狗鑽的,不是人走的,,楚王受到奚落,受到奚落還不甘心,於是當著晏嬰的面,審判一個由齊國來的小偷,當著宴嬰的面審判,那我問一下,那聽說齊國那是文明程度很高的國家嗎,怎麼盛產小偷,宴嬰怎麼辦,宴嬰回答,說齊國確實文明程度很高,民風也很好。

我們國家是從來不發生小偷的,但是齊國的人到楚國來變成小偷,說明楚國的社會風氣不怎麼好,好人到你這裡來都變成壞人,楚王碰到這樣的人他沒有一點辦法,司馬遷認為宴嬰有兩個大智慧。

第一始終保持自己的這種謙虛,始終保持自己的這種堅持原則,用自己的這種人格來爭取感染齊國的貴族,這是他的大智慧。第二就是不斷地協調各種關係,不斷地緩和各種矛盾。儘可能的延緩這種田氏代齊的步伐。


東周遷到了,洛陽從此以後正不由,天子,出有哪個,處諸侯處有哪些諸侯處有五大洲所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都可以對諸侯們發號施令都可以對周天子,說三道四,隨著增大的過程,之中,各個大家族在五八的過程中他心情小光。再通過對小國的治理過程中他也逐漸崛起所以風雲際會,優勝劣汰,所以在這些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中也興起了一批新的。那麼,這些家族開始在自己的,國家發號施令所以孔子一句,名言說天下有道禮樂征伐天子守天下無道禮樂鎮花。隨處有諸侯處如果再,不去,遊大夫,現在的形勢就到了這樣一個,形式,誰做個私家,他佔領的地盤越來越多他戰友的人。

燕子再賢德,也只能一代人管一代人的事。在晏子死後的幾十年之後,齊國發生了一場不流血的和平政變,從此田氏代齊,從春秋到戰國國際局勢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而對於天下無道,禮壞樂崩這個局面感到非常不滿的。

恰恰是對晏子推崇備至的魯國人孔子,齊國在發生這種情況,不但齊國貴族有些在著急,比如宴嬰,鄰國也有人著急。有一個當時並不著名,但是後來極其著名的偉大人物,他的名字叫孔子,他關注了。他一看到田氏這樣幹,上書給魯國的國君,要求進行討伐,他幹這種事,他幹這種事屬於他出於它的理念所造成的,所以我們談了齊國,我們看看他鄰國怎麼樣。這個孔子實際上他的血統是很高貴的血統,血統是商湯的血統,商湯的後裔,他的先祖在宋國,因為周武王伐紂以後。把賞湯的後裔,一個叫微子的封在商丘,建立一個宋國,這是代表商湯的後代,應該說孔子的血統比較高貴,但是到他曾祖父那一代,他家裡破敗了。

這和其他的貴族爭奪的過程中沒有爭奪勝利,結果逃到了魯國,這樣一來就像田氏到齊國一樣,魯國從此出了一個孔氏。他們這個家族到了魯國了,說到孔子的出生也很有意思,他的父親叫叔梁紇,到73歲的時候創造奇蹟,跟一個十八歲的小姑娘生下了孔子,如果他不生下這個小孩,我們到現在絕對不知道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有一個叫做叔梁紇的人存在,之所以知道他是因為他生了一個偉大的兒子。這個兒子叫孔子,孔子生下來果然與人不同,有缺陷這引起父母的極大擔心,它有什麼缺陷,我們每個人看一下腦門腦袋。我們都是拱起來,腦頂是凸的,但是他的是凹的,陷下去,這個就糟糕了,這個小孩是不是畸形所以給了他一個名字叫丘。


孔丘就是這樣來的,但是隨著這個小孩逐漸長大,智力發展一切正常,不但正常,而且顯示出超人的智慧,還有一個特點與人不同,這小孩子長得特別快。最後長到九尺六寸高,那不得了,但是不知道那是當時的尺,我們得有一個參照九尺六寸到底有多高。我們把我們剛剛說到齊國的那個,北方的矮個子拎出來,宴嬰多高,身高六尺,孔子的身高比他多三分之一,但是宴嬰是出名的矮個子,不能作為參照值,我們取一個美男子,作為參照值,叫優孟,是當時最著名的演員,美男子,楷模,他身高八尺。如果我們按照,春秋時期孔子,那個時代,因此相當於我們現在20釐米左右來計算,那麼那個優孟身高是平均身高,大概當時的人的身高是一米六零到一米六五左右,那麼孔子的身高是多少,一米九零到兩米,即使在我們現在也是個大個子,所以人們叫它長子,是很高要抬起頭來看他,父母的這種野合,不守規矩,沒有遵照正常的生理年齡,生下來的小孩竟然變成一個奇才,所以中國人說任何事情的發生可能都有奇特,這個孔子也許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後來的知識分子,後來的儒家學者,總有一個遺憾,遺憾是什麼,遺憾是孔生不逢時子。孔子周遊了九個國家,沒有在一個國家能夠在高的位置上待留很久,也就是說沒有掌權,沒有領導一個國家,沒有機會施展他的領導國家的才能,但是我坦率地說,根據我讀史料,孔子不具備管理國家的才能,他更大的強項。

他可能是屬於一個教學科研,他搞學術可以,他不屬於政治管理型,他最大的興趣是什麼,從小就喜歡禮,從小就跟週週圍鄰居家的小孩。他就教別人演習禮,他對這個感興趣,後來就變成禮的專家了,他可能根據自己的這個經驗說了一句著名的話。說一個人要學習,怎麼學最好,學識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你學習一個東西不如喜歡這個東西,喜歡這個東西不如以做這件事情,作為自己的快樂,它就是以習禮,作為自己的快樂。後來隨著年齡逐漸長大,對魯國的形勢,對齊國的形勢,對天下的形勢特別擔憂。所以這樣一來,他把自己的學術對於禮的研究和把他對現實的關懷,結合在一起,所以成為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

中國歷史上所有偉大的思想家,都是把學術和現實關懷結合在一起,如果不結合可以有點偉大,但是不能形成很偉大,孔子生活的時代正是這麼一個動盪的社會,所以他特別希望恢復禮,孔子一生對禮的追求孜孜不倦,把禮列為儒家的五經之一。我們現在對禮這個字有很多誤解,一說到禮就覺得是教條,一說到禮就覺得是繁文縟節,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沒有那麼多複雜話,但是我們是一種誤解,禮應該是什麼,禮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是由原始社會的風俗和人們在生產裡形成的習俗,然後通過一些專家把它整合起來,同時又通過夏商周,不斷的制度化規範化他的一套儀式。同時是完成這套儀式的一種程序,但是這只是禮第一個方面,也就是我們看到的繁文縟節的方面,但是在這一套程序和它的儀式裡頭。存在著道德的標準,承載著人生的規範,所以禮它包括兩個方面,那所以孔子他不斷地習禮,他希望在這個看得見的禮的儀式過程中,來灌注看不到的這種道德標準和為人的準則,他對禮也有自己的解釋,禮的目的是什麼,禮的目的,習禮的目的為了達到另外一個字,叫仁,所以我們說在孔子在禮的核心價值就是一個仁字。


什麼是仁這就是個概念,我們也說到很多,但是在孔子那裡,仁是一種和天道並行的人道,它也可以包括兩個方面,哪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看得到,摸得著,看得到的摸得著的是什麼,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心,這就是仁,這是我們看得到。還有看不到的,看不到的是什麼,看不到的是仁的道德的標準,仁的道德的境界,由看得到的仁來體現看不到的仁,所以他談仁,他就有兩個標準一個是最高標準一個是最低標準,對於這個最高標準,所謂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這是孔子仁的最高標準,這個很難達到,孔子也覺得自己很難達到所以他跟弟子們有一番話說的很好玩,他怎麼說呢,他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達到了那個仁,那就變成聖人了。如果要說聖和仁,我怎麼敢當,我是不敢當的,如果說我該做什麼,我只是不斷地去努力,我只是不斷地教育別人,如此而已。這是盡我的努力,這是他認為的仁的高的境界,那麼仁呢,他有一個低的標準,低的標準就簡單了,我們看得到的,因此他有一句名言說:子曰 仁遠乎哉,仁太遠麼,我想仁,斯仁至也,仁就到了,什麼意思,就是我剛才所說到的,看的到的,人們能不能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心,這就是仁,所以仁又是做得到的事情,我們通過做得到的仁,來逐步實現,逐步接近到那種很難到達的這種仁的境界。

他的弟子們經常說孔子有三個字實際上很少說的,三個字第一個字,利字孔子很少說,還有一個命字,孔子也很少說。還有一個仁字,就是我剛才說到的仁字,孔子也很少說,但是孔子有一次和他第一個他認為最能和他溝通思想的弟子叫顏淵,談過這個仁字,顏淵問仁是什麼,仁該怎麼達到,孔子說了一句名言: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仁怎麼達到克己復禮,就可以達到仁也就是說每個人剋制自己對財富,剋制自己對權利,剋制自己對美色的這種過多的慾望那麼仁就比較好達到了,那麼仁就比較好達到了,那麼顏淵不太明白我到底怎麼實踐它。


你教我,有哪些道路可以走,這個孔子又說了四句非常著名的話,16個字,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乎禮不合乎道德的事情我們不要去看不要去聽,更不要去說更不要去做這就可以達到仁。恰恰是這的四勿,在後代碰到猛烈的抨擊,我記得我們魯迅先生就專門談到這個說的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恰恰是把它束縛中國人,把中國人說束縛成一副死相,什麼事都不敢動,實際上這也不能怪魯迅。實際上是當時的人民對禮的歪曲,我們已經很長時間,把孔子說的禮歪曲的一塌糊塗,把它有全體民眾不管是上層還是下層,都要遵守的禮,變為束縛下層的一個枷鎖,把孔子認為的對一切人都應該實現的仁,把僅僅變成對上層的這麼一種仁,已經發生變化,那麼我們現在說孔子的偉大,我覺得有一點特別要突出來,我們曾經說到過政治家管仲宴嬰子產這都是政治家,我們也曾經說到過著名的軍事家,孫武,我們下面還將說到幾個更著名的軍事家吳起,但是無論是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們所做出的事情,是有時效的,有時間界限有時效,通過他們的努力所得到的實惠也是有侷限性的,只是部分群體,比如說軍事家孫武,他通過他的智慧,他帶來的利益吳國享受,楚國就是災難。


但是孔子不是這樣,孔子提出的禮儀,孔子提出的仁實際上是帶有永久性,所有它長期以來成為中國思想界成為中國,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但是就像我剛才所說的那樣後來情況發生變化,孔子的偉大還在於一個,還在一個什麼了,他始終是站在在我看來也許有學者有聽眾覺得不以為然,但是至少就我看來他考慮問題更多的角度是下層,什麼原因。存在決定意識,儘管他出生高貴,但是在他這一代已經敗落了,儘管他想進入上層但是他生活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下層。所以,他考慮問題的立場往往是站在下層來考慮,他把貴族的精神,貴族提煉的精神來延伸到對全體民眾的一種最高的這種信仰擴散。

一種道德境界,同時他希望可以過來來影響貴族,所以我們就看到一個很好玩的現象,我剛才說孔子經歷過九個諸侯國這是就記載的,沒有記載的可能更多,但是沒有一個地方能夠接受他的理念,那是不是他的理念不實行,但是他身邊總是跟著一大批有志青年。那些人不離不棄,自始至終跟隨著他,這就說明他的思想,在當時就已經產生影響,然後它怎麼變化那我們將在以後的過程中逐漸談。從下一期開始我們,又到把眼光由我們剛才說到的齊受到凌辱,說道齊魯大地我們將轉回到中原地區。


九州獵奇LieQi


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先是陳國的公子陳完來到齊國,齊君封他做了官,後來官越做越大,齊君把田這個地方封給了陳完的後代,後代就以田為氏。

等到田氏的勢力越來越大的時候,他們就開始謀劃著奪取姜氏的侯位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他們對上架空齊君,對下對百姓行善,用大斗借出米給百姓,百姓來還的時候用小鬥。。。如此田氏獲得齊國民心,等到姜氏齊君的權力被完成架空之後,田氏代齊就成了必然了,當然在齊國西邊的晉國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即“三家分晉”。


小城謠


齊國原系周室分給功臣姜尚之封邑,在桓公時曾盛極於一時。到了春秋、戰國之交,姜氏之國亦大權旁落,漸為卿大夫田氏所控.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的曾孫田和廢掉齊康公。公元前386年,放逐齊康公於海濱,自立為國君。同年,周天子(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公元前379年,齊康公死,姜氏齊國的歷史就此結束。田氏完全取代了姜氏的政權,不過仍然保留「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