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情緒爆發惹出大事件,《少年的你》提醒我們應該留意施暴心理

《少年的你》的熱播又一次讓“校園暴力”浮現於大眾視野之中,整個故事,核心圍繞被霸凌者種種處境塑造主人公。

從倒紅墨水在課室凳子上發展到放學後的圍毆,從體操課上的排球擊人發展到樓梯間的故意推人,從三人在街道圍 追喊打發展到黑社會小混混加入錄製裸身視頻放到網上。

從一條人命開始發展到另一條人命結束,層層推進、逐步升級的校園血腥暴力,至始至終,扣人心絃。

其實比暴力事件更讓人好奇的是“施暴心理”的來源?

小情緒爆發惹出大事件,《少年的你》提醒我們應該留意施暴心理


我真的很想知道他們為什麼要欺負人?

意義在哪裡?

欺負無辜的人能得到什麼樂趣

為什麼要想盡辦法欺負別人?這一點也不好。

這個是一個美國的小男孩在鏡頭前的哭訴。

美國紀錄片《校園霸凌》講述了一個可愛的小男孩Tyler遭受到校園暴力自殺的故事。

這是一個活波開朗的小孩,他爸爸說“他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父親,他孩子的笑聲時刻感染者他”

小情緒爆發惹出大事件,《少年的你》提醒我們應該留意施暴心理

但他的孩子不擅長運動,所以同學們說Tyler是“怪胎”,在他自殺前幾天,他告訴父親他的頭被塞進書櫃裡,他的同學們讓tyler去上吊。於是17歲的他毅然決然的離開了人世。

全世界人性都一樣。

2016年5月19日,江蘇崑山4名女生因與2名女同學“有過節”,多次對2名女生實施毆打,並搶奪她們身上的現金財物等,4人因尋釁滋事罪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和拘役。

2016年6月7日下午,商丘市夏邑縣羅莊一中七年級2班正在上美術課,老師陳某讓學生自習寫作業,坐在班級最後一排的徐某與何某因為收交作業發生爭執至廝打,老師陳某予以制止後,兩名學生隨即坐好,約20秒後徐某突然倒地,後經搶救無效死亡

2016年6月9日,在微信朋友圈和網上爆出雲南普洱寧洱縣小學女生被一群女同學打耳光的視頻,打人者邊打邊笑,被打者一直沒還手,被扇了20多個巴掌。

2019年10月24日,四川眉山仁壽縣一名年僅15歲的初三學生,顏某,在校內騎自行車,被學校巡邏隊發現後報告其班主任。

因違反校規,班主任對其進行教育後,該生心存不滿,持磚將老師打傷。

2019年10月20日,一個不滿14歲的男孩竟然將一位10歲的小女孩騙至家中,想要與其發生性關係,女孩拼命反抗,最紅被殘忍殺害。

事後竟然泰然自若,甚至在同學群裡炫耀。


我不僅疑惑,現在的孩子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暴力傾向

1、盲目的“大俠崇拜”情節

大部分的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喜歡觀看帶有刺激性場景的畫面,一般都是以“暴力血腥的戰爭場面”“義薄雲天的黑幫電影”“靠拳頭和武力解決問題的武俠小說”等等,孩子們在觀看之後絕大多數情況下回進行情節模仿。

想象自己是黑幫老大,豪情萬丈的大俠,身邊需要一群馬首是瞻的“小弟”,如果剛好出現兩種幫派,互相不服,那很容易就會出現電視劇情節中的群架,而這種情況非常容易發生在現實的校園裡、

在情境扮演的過程中過於投入,孩子們就會天真的以為這是他們的這個年齡段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更加會以影視劇的標準來行動,並且養成“唯我獨尊”的思想觀念,暴力傾向更加強大

小情緒爆發惹出大事件,《少年的你》提醒我們應該留意施暴心理

2、父母鼓勵式的“以暴制暴”

小時候一定聽過這種話“如果有別的小朋友欺負你,你就欺負回來,這樣以後就沒有人敢欺負你

”這句話的本意是對的,因為在所以的校園暴力中受害方基本都是膽小怕事,不敢還手的小朋友。

但是這句話的表達方式錯了,讓小孩子誤以為“暴力”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嚐到暴力可以輕易解決問題的甜頭之後更加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

3、“溺愛”是滋生暴力的最佳搖籃

\t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而其中最可怕的是讓孩子對生命失去敬畏之心

舉個例子,小朋友都喜歡小動物,小雞、小貓、小狗,買回家之後隨意摔打、玩弄,動物叫的越慘,孩子就越高興,孩子一高興,家長也就越高興(一般多發生在爺爺奶奶身上),為了讓孩子更加高興,更加鼓勵孩子的動作,小動物受不住折磨死亡之後,開始大聲哭泣,爺爺奶奶心急就會重新購買,對於他們來說只要能夠讓自己的孫子高興做什麼都可以更何況是個小貓小狗的命。

長此以往,小朋友的興奮點就來源於施暴帶來的慘烈吼叫聲。

小情緒爆發惹出大事件,《少年的你》提醒我們應該留意施暴心理

4、“暴力”身後的“暴力”

每一個有暴力傾向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喜歡施暴的父母。

\t心理學家指出:家庭是孩子心靈成長的搖籃。只有健康的家庭,才能給孩子健康的成長環境,而一顆健康成長的心靈會在家庭環境中體會到幸福與快樂,反之則不然。 

還記得之前那個“重慶十歲小女孩在電梯裡摔打一歲半弟弟”的新聞嗎?這個小女孩身上有很強烈的暴力傾向,因此才會對那個弟弟不斷的摔打,導致男孩全身多處嚴重骨折。據悉女孩在家裡經常會受到父母的打罵,心生怨恨。

又或者是父母雙方至少有一方經常實施家暴,孩子從小就受到影響,並認為暴力是解決事情的唯一辦法,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麼一個喜歡用暴力解決問題的老師教育出的孩子大多都會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

小情緒爆發惹出大事件,《少年的你》提醒我們應該留意施暴心理


針對這一類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呢?

1、家長幫助孩子完成“動畫片分級”制度

目前我國並沒有明確的影視劇分級制度

\t參考《動畫片對中國兒童暴力傾向的影響》一文,可以明確的看到青少年的犯罪與“暴力型”動畫片播放成正比。男孩更容易去模仿其中的暴力動作和產生危險的行為;還記得當年模仿《喜洋洋與灰太狼》中燒羊行動的三個小孩嗎?

由於未成年人對很多事情是沒有準確的判斷能力,因此家長的引導顯得十分重要,因為沒有明確的分級制度,所以家長普遍認為“動畫片”就是給兒童觀看的;只要是給孩子看得那內容絕對是沒有問題了,所以家長們也忽視了很多暴力性的鏡頭,也忽視了“在家長陪同下觀看”這一提示語的意義。

家長應該對自己孩子看的每一部影片都熟知內容,並且在容易造成誤解的情節進行引導;多引導孩子更多觀看科普類和只是增長類的節目。

小情緒爆發惹出大事件,《少年的你》提醒我們應該留意施暴心理

2、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取決家長

過度追求學習成績,參加過多的興趣培訓班,缺乏真正的關懷都是造成暴力的因素。

因此可以看出健康文明的家庭才是孩子成長的真正搖籃 。只有在健康文明的環境下孩子才能培養出健康樂觀的心態。

家長之間減少激烈的爭吵辱罵,杜絕家暴行為;讓孩子行程“以理服人”的品質;學會尊重和信任孩子,培養孩子多樣的興趣;用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爭取自己的權益,而不是一味地退縮。

3、做到真正的“用心”關注孩子

很多家長因為工作繁忙無法顧及自己的孩子,因此在生活費上會給予孩子很大的額度,以此來補償自己對親情教育缺失的愧疚感,但長此以往孩子因為孤獨導致性格孤僻才更容易走向極端。

可以看出親子的教育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只有對孩子密切關注的父母才會發現孩子在成長中遇到的挫折並且加以引導,使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週末陪孩子去動物園學會尊重生命、去天文館開拓眼界,享受與孩子在一起的天倫之樂,真正做到關心孩子,愛護孩子。

4、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

敬畏生命,每一個生命來到世界上都應該獲得應有的尊重,孩子對生命的是沒有過多的認知的,因此可以輕易的殺死兔子毫無異樣,所以教育孩子尊重生命則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

敬畏規則,規則使我們應對萬事萬物具有章法,不慌亂。過馬路看紅綠燈、買東西需要排隊、公共場所保持安靜、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行程敬畏規則之心。

最後我想說,只有讓小孩的暴力傾向得到控制消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不斷髮生的校園暴力事件,這些事都是息息相關的,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信息阻塞的山區,都是暴力事件多高發區,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