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內測數字貨幣錢包是否預示著央行數字貨幣發行指日可待

10月29日,一張工商銀行錢包“工銀數字貨幣錢包”截圖流出。截圖顯示,工銀數字貨幣錢包是法定數字貨幣的載體,是依託法定數字貨幣流通體系的支付工具。協議顯示,錢包從實名角度被劃分為四類。甲方可憑藉有效個人身份證件通過乙方非櫃面渠道或合作方櫃面渠道開立數字貨幣錢包,用於辦理數字貨幣收付及相關業務。

工行內測數字貨幣錢包是否預示著央行數字貨幣發行指日可待

為此,工行回覆稱,目前工銀數字貨幣錢包只在北京、廣州等地區內部測試,暫未開放。

但不少人會認為,工行數字貨幣即將正式推出。

新京報援引工行金融科技部副總經理陳滿才報道稱,工行目前沒有推出數字貨幣,關於數字貨幣的任何信息以人民銀行的信息為準,目前工行沒有需要發佈的信息。

七家機構或是受益者

此前有消息稱,中國人民銀行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向七家機構發行國家支持的加密貨幣,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全球第二大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聯以及國內最大的兩家金融科技公司阿里巴巴和騰訊。

而參與央行數字貨幣開發的消息人士透露,上述七家機構會在數字貨幣/電子支付(DC/EP)發佈時接收新資產。該消息人士稱還有一家機構也會獲得央行發行的央行數字貨幣,但拒絕透露這家實體的名稱。

有接近央行的人士也表示,此前各大商業銀行的相關條線負責人曾參加過央行數字貨幣會議。

央行數字貨幣可解決支付匿名性問題

那麼,此次工行的數字貨幣錢包內測是否與央行數字貨幣即將推出有關,用於準備承接相關資產?

犇睿資本創始人褚康認為,從工商銀行流傳出來的截圖來看,國家法定數字貨幣採用雙層投放體系是毋庸置疑的,人民銀行採用了雙層投放體系,避免金融脫媒。

褚康表示,目前我們國家的金融基礎設施,包括銀行的科技金融,銀行的APP應用和底層的科技都是非常強大,而且功能完善,人民銀行沒有必要繞開商業銀行直接面向公眾投放,這會對我們國家現有的商業銀行,包括金融基礎設施會形成一定的浪費。所以人民銀行是採取了雙層投放這個的邏輯業務邏輯,開展工作,避免了金融脫媒,有效充分利用了我國現有的各大商業銀行的科技水平。

如今支付寶微信應用廣泛,簡單出示二維碼即可完成支付,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不得不讓人產生疑惑,支付寶微信支付,會對個人信息產生洩露,會不會被不法分子亂用?個人信息如何得到保障?誠然紙幣支付最大的好處是匿名性,而二維碼支付不具匿名性,對此,褚康認為,人民銀行推行的數字貨幣,是滿足了普通百姓對匿名交易的訴求。

中國政法大學金融系教授、區塊鏈金融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胡繼曄認為,工行的數字貨幣錢包測試主要是給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進行的測試,按照此前計劃,央行會盡快發行數字貨幣,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是雙層架構,也就是說,央行要向商業銀行發行,商業銀行再直接面對老百姓。老百姓如果用數字貨幣的話,必須從商業銀行而不是從央行獲取。

如今,微信、支付寶支付方式便捷,但是無法解決匿名問題,隱私無法得到保障,哪怕買個冰激凌也實際上把個人信息交給了商家。胡繼曄認為,未來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應當說可以在小額支付的情況下實現匿名支付,幾乎與實際的現金一樣,確保了隱私。央行數字貨幣的另外一個優勢是在無網絡信號的情況下也能夠支付,克服了現在微信或者支付寶必須在網絡環境下才能支付的問題,應用場景更多。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既保護了隱私,又能夠實現快捷支付,在這方面,我認為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 Libra則“四面楚歌”

8月10日,在第三屆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介紹了央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DC,digital currency,數字貨幣;EP,electronic payment,電子支付)的實踐。

相比之下,以國際互聯網社交巨頭Facebook為主導的天秤幣Libra還未推出便面臨著全球監管的重重“圍剿”。

當地時間10月23日,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單獨在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作證。這場聽證會持續了6個小時左右,天秤幣是其中一個重要議題。在被問及這些成員為何退出時,扎克伯格說:“這是一個有風險的項目,會受到很多審查。”

科普

什麼是DC/EP?

什麼是DC/EP?

“DC/EP”是兩個詞的組合。其中DC為Digital Currency的縮寫,既數字貨幣;而EP是Electronic Payment,是電子支付。所以DC/EP是數字貨幣與電子支付的意思。其中,支付的東西實際上也就是通過移動通信或者是其他的網絡系統傳輸的數字的東西,並不是紙面的貨幣,所以電子支付本身也是有數字貨幣的屬性。

數字貨幣錢包≠數字貨幣

需要明白的是,工行此次推出的是數字貨幣錢包,並非是數字貨幣,並且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數字貨幣也不是一個概念。

首先,加密貨幣的範圍最小,包含在數字貨幣、虛擬貨幣之中。例如我們可以說比特幣是一種數字貨幣或是虛擬貨幣,但是不能說數字貨幣或虛擬貨幣就是比特幣那一類貨幣。

更進一步說,只有基於區塊鏈技術(包含密碼學、加密算法)的貨幣,才能叫做加密貨幣。所以加密貨幣專指比特幣、以太坊等區塊鏈貨幣。

數字貨幣,顧名思義,只要是至於數字技術貨幣都可以稱之為數字貨幣,比如遊戲中的金幣、騰訊的Q幣,還是前面提到的比特幣,都是數字貨幣。但是反過來說Q幣是加密貨幣肯定是不對的,因為它並不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打造。

而虛擬貨幣,則是相對於實體貨幣而言的,看不見摸不到的貨幣都可以稱之為虛擬貨幣,理論上說它的範圍比數字貨幣更大,例如紙質小說、漫畫裡虛構的貨幣,可以稱之為虛擬貨幣,但它並不是數字貨幣或者加密貨幣。

綜上,在幣圈新聞中所說的幣一般是指加密貨幣。判斷一種幣是不是加密貨幣,要看它是否採用區塊鏈技術。另外,我們時常會看到新聞中說某某國家央行計劃發行國家層面的數字貨幣,這個“數字貨幣”用詞就很準確,因為央行發行的幣並不一定是基於區塊鏈技術,並且完全又國家掌控,不具備比特幣的思維,它們與加密貨幣有本質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