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感覺噶爾丹很容易就被康熙打敗了?噶爾丹不是實力堪比清朝嗎?

江東汪郎


終康熙61年在位期間,康熙皇帝就從未徹底擊敗過準噶爾汗國,他擊敗的只是已經眾叛親離的噶爾丹而已。從康熙初年準噶爾汗國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下崛起之後,清朝與準噶爾汗國之間的戰爭就從未停歇,這場戰爭一直持續了近70年的時間,橫跨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就是說,準噶爾汗國在清朝最鼎盛時期,與清政府相持了半個多世紀。

綠色為漠北及衛拉特蒙古所在地

因此,從始至終,康熙都沒有徹底擊敗準噶爾汗國。雖然康熙年間清政府在戰略上取得了優勢,但是,康熙卻從未真正徹底擊敗準噶爾部。真正被康熙打敗的,只不過是準噶爾汗國的首領噶爾丹而已。

而且,當噶爾丹被康熙擊敗時,噶爾丹不但外無援兵,甚至連後路都被切斷,就連老巢都在同部落的對手控制之中,康熙擊敗噶爾丹時,他已經成為一個沒有了後路的孤軍。但即便如此,康熙徹底擊敗噶爾丹,依然堪稱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三次親征。

清軍入關佔領天下後,滿清八旗成為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清王朝的統治者,不過,與之前多數大一統的王朝不同,漁獵民族出身、騎兵起家的清王朝,有著比一般中原王朝更強的邊疆控制力——他們將東北及蒙古草原也納入了統治範圍。

康熙皇帝

也就是說,將草原納入統治範圍之後的清王朝,補齊了多數中原王朝的短板,在騎兵及戰馬方面,不再弱於遊牧民族。也因此,整個清朝200多年的時間內,漠北喀爾喀蒙古從未對清王朝的統治產生過實質性的影響。

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猶如按下葫蘆起了瓢,蒙古高原終於安靜了,西域又鬧騰了起來:崛起於如今新疆及中亞地區的衛拉特蒙古四部,在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下,建立了強盛一時的準噶爾汗國,並直接威脅到了清王朝對於西北及蒙古地區的統治。

而且,與其他“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遊牧民族政權不同,準噶爾汗國與清王朝對峙了近70年的時間,再加上沙俄的不斷暗中搗鬼,有了大量火器支持的準噶爾汗國與清王朝的多次較量均不落下風,噶爾丹領導下的準噶爾汗國成為清王朝鼎盛時期最大的對手。

準噶爾汗國

為什麼準噶爾汗國能夠堅持如此長的時間呢?這其實與準噶爾汗國所在的地理位置有直接關係。17世紀,衛拉特蒙古4部開始在西域地區崛起。而此時,崛起於東歐的沙皇俄國,也將勢力範圍擴展至大半個西伯利亞地區。

也就是說,此時崛起的準噶爾汗國,接連接壤了清王朝和沙皇俄國兩大帝國。而帶領準噶爾汗國崛起,併成為第一任領袖的噶爾丹,也充分地認識到了準噶爾汗國的兩大強鄰的巨大影響。

對於野心勃勃的噶爾丹而言,他最大的夢想是恢復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時期蒙古的榮光,他自己則成為帶領蒙古再次走向巔峰的霸主。因此,噶爾丹直接將矛頭對準了宗主國——清王朝,在這種局面之下,準噶爾汗國實行了討好聯合俄國的戰略方針。

沙俄、清朝、準噶爾汗國局勢

而已經初步完成工業化、軍隊裝備了大量火槍火炮的沙皇俄國,成為準噶爾汗國最大的外援。因此,與傳統的遊牧民族騎兵不同,雖然準噶爾汗國內並沒有什麼工業可言,但是,噶爾丹的軍隊中卻裝備了大量的火槍甚至火炮,而這些火槍和火炮,也成為清朝剿滅準格爾汗國軍隊過程中最大的障礙。這些先進的火器,正是準噶爾汗國能夠堅持近70年時間的最大倚仗之一。

所以,被吹捧為千古一帝的康熙與噶爾丹之間的戰爭,就從未容易過。噶爾丹建立準噶爾汗國之後,為實現野心,就與清王朝直接發生了軍事衝突,而且,多數時候,噶爾丹甚至佔據了主動權。為了平息西部邊疆之亂,康熙皇帝甚至三次親征漠北。

康熙皇帝三次親率大軍征討噶爾丹,雖然都取得了勝利,但是,戰爭的過程顯然不是輕而易舉。清軍與噶爾丹軍隊之間的戰爭也從未一帆風順,在與噶爾丹之間的戰爭中,清軍更多次遭遇失敗。

沙俄對西伯利亞的侵略

而且,康熙皇帝考慮的,絕不僅僅只有噶爾丹的統帥能力及其麾下騎兵的強大戰鬥力,因為,作為一個帝國的統治者,康熙皇帝還必須考慮來自北方、尤其是遠東地區沙皇俄國的威脅。

貪婪成性的沙皇俄國,之所以給予了噶爾丹諸多支持,除了對於土地的貪婪之外,沙皇俄國其實一直將噶爾丹當槍使,挑唆噶爾丹與清王朝之間的戰爭,妄圖在其兩敗俱傷之後漁翁得利,實現其瘋狂擴張的野心。

作為一個優秀的統治者,康熙皇帝自然也看到了沙俄的險惡用心,清軍在取得兩次雅克薩之戰的勝利後,卻在《尼布楚條約》上對沙皇俄國退步,讓出大面積領土,其原因,除了康熙及清廷的短視之外,忌憚沙俄,並希望迅速結束雙線作戰的局面,也是重要原因。

尼布楚條約

因為雅克薩之戰爆發時,對於清朝威脅最大的並不是沙俄軍隊,而是位於西北地區的數十萬準噶爾大軍。清軍如果同時在東北及西北地區兩線作戰,限於惡劣的交通條件及有限的國力,清軍很可能遭遇慘敗,乃至於引發更為惡劣的後果。

因此,從始至終,康熙與噶爾丹之間的戰爭就從未容易過,康熙甚至不得不對沙俄妥協,從而集中全力消滅噶爾丹。


鳶飛九天2018


準噶爾實力堪比清朝?別搞笑了,準噶爾的人口不過二十多萬帳,不過一百多萬人口,如何能同人口上億的大清比國力?更何況大清的小農經濟雖然經濟產出效率低,但是規模優勢擺在那裡,再加上清朝康雍乾三代君明臣賢,經濟生產力和人口都得到了發展。準噶爾是遊牧經濟,是純粹的靠天吃飯,其生產力遠沒有清朝穩定。
但是準噶爾的優勢在於,其地理位置優越,卡在東亞和中亞的交通要道上,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區。新疆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東亞和中亞之間商賈的必經之路,幾千年來天山南北商賈往來頻繁,同時新疆也是中國向中亞甚至西亞、南亞施加影響力的橋頭堡。這也是為什麼西方反華勢力總是想把新疆從中國分裂出去,因為新疆讓中國獲得了巨大的地緣優勢,同時我國以西北方向的邊境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準噶爾也就利用了這一優勢,經濟上通過商路抽稅,彌補遊牧經濟的不足;政治上向西壓制中亞,向東同清朝爭奪蒙古控制權。而且準噶爾也大量進口中亞、西亞火器以及鎧甲,建立了一支充滿中亞風格的軍隊。

而且,準噶爾裝備土耳其重型火繩槍,也就是贊巴拉槍當中最多的一種,其射程和殺傷力遠強於清軍裝備的葡萄牙輕型火繩槍。
雖然準噶爾汗國國力比清朝弱小,但是由於地理位置的優勢,其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遠強於給清朝當附庸的其他蒙古各部。與此同時,準噶爾夾在清帝國和沙俄中間,如果準噶爾懂球的話應該在兩個大國之間左右逢源,但是準噶爾卻走了自力更生的路線,同時準噶爾也打著蒙古人獨立自主的旗號向周邊開拓,這勢必會和正處於上升期的清朝發生衝突。

清朝和準噶爾的矛盾在於蒙古的宗主權,清朝還沒入關的時候就收服了漠南蒙古,通過九白之貢與漠北的喀爾喀建立了宗藩關係,所以清朝皇帝也兼任蒙古博格達徹辰汗,從法理上說蒙古各部都要尊奉清朝皇帝為宗主。
對於清朝來說,清朝不可能放棄對蒙古的宗主權
,因為清朝還需要利用蒙古作為北方屏障。準噶爾的崛起以及同清朝爭奪蒙古,本質上會威脅到清朝北方安全,因為如果任由準噶爾取得喀爾喀,那麼清朝只能被動防守長城,從而喪失對準噶爾甚至是對蒙古的戰略優勢。

所以清朝和準噶爾必然會死磕到底,直到其中一個完犢子而已,而這個時候清朝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你準噶爾再強,其經濟生產還是不如清朝,雖然準噶爾的火槍一度強於清軍,但是清朝依然可以通過各種手斷更新武器裝備。更別提在火炮上清軍還強於準噶爾,畢竟清軍輕重炮、加農炮、臼炮都有,準噶爾由於手工業落後只有輕型火炮,以及少量回旋炮。而且清朝還通過戰場繳獲以及進口、仿製等方式同樣裝備了重型火繩槍。
歷來戰爭拼的就是經濟,因為經濟的好壞就是國力強盛與否的表現,相比於準噶爾遊牧經濟低下的生產力,清朝隨時可以動員一支大軍去收拾準噶爾。清朝承受十次失敗還可以捲土重來,而準噶爾失敗一次就要傷筋動骨,所以準噶爾最後的結局只是時間問題。所以康熙利用三徵葛爾丹的機會順手收了喀爾喀,並將準噶爾逼到阿勒泰山以西。即便是雍正年間經歷了和通泊慘敗,清軍依然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何況清軍只有這一次慘敗。而且,清軍可以利用堡壘群和野戰部隊隨時切換進攻防禦狀態,時刻牽著準噶爾的鼻子走。



清朝之所以一直到乾隆年間才解決準噶爾,主要是因為清朝在乾隆年間達到全盛,這時候清朝的經濟實力足夠支持清軍得軍事征服以及之後的實際控制。

所以,乾隆藉著準噶爾內訌、阿睦爾撒納投奔清朝的機會消滅了達瓦齊,並將準噶爾一分為四建立宗藩關係。但是阿睦爾撒納因為野心沒得到滿足而叛變,這回乾隆以北決心徹底解決準噶爾,不顧大臣反對,再次派出遠征軍向伊利進發,阿睦爾撒納敗逃哈薩克,然後又談到俄國,最後在清帝國得交涉下,俄國交還了阿睦爾撒納的屍體,準噶爾汗國徹底滅亡。


更何況,由於準噶爾堅持蒙古人獨立自主的路線,所以清軍在攻擊準噶爾的時候俄國也繼續蠶食準噶爾,薩彥嶺以北的地區都被俄國收入囊中。若不是清軍動作更快,以及清朝快速派軍隊坐視邊界確定中俄邊界走向,沙俄會向南擴張的更遠。

一個清朝都讓準噶爾吃不消,更何況是中俄聯合打擊呢。沙俄之所以會收留阿睦爾撒納,只不過是為了給清朝添堵罷了。

準噶爾汗國滅亡給我們的啟示是:一個國家的外交要靈活,要夾在大國中間左右逢源,要不然遲早會滅亡。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噶爾丹當時並不好打,當時噶爾丹被五世達賴欽點轉世活佛,三大部落空前團結,軍事才能非常出色,當時準噶爾和沙俄清朝一樣非常強大的帝國,有成吉思汗一樣一統蒙古的野心!

準噶爾作為草原帝國時刻威脅著清王朝的統治,噶爾丹如果一統蒙古,再進中原,康熙估計要回龍興之地了!

康熙這個雄才偉略的帝王,怎麼能允許噶爾丹存在,三次御駕親征進攻準噶爾,打的噶爾丹自殺身亡,這場戰爭雙方都是存亡之戰!雖然噶爾丹死了但是準噶爾還是存在的,歷經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才剿滅準噶爾,半個多世紀的較量才讓乾隆一統中國!






玉麒麟20190000000000


噶爾丹並沒有很容易被康熙打敗,是歷經前後三次大戰才被康熙打敗的,期間康熙還被打傷而落荒而逃過。就兵力而言,以八旗為主的清軍和噶爾丹蒙軍兵力基本相等,都以騎兵為主,火器上噶爾丹還略勝一籌。噶系丹勝在以逸待勞,能以遼闊的草原與康熙周旋。康熙勝在宏謀大略、契而不捨,有雄厚的國力支撐,有源源不斷的補給。

清軍打敗實力相當的蒙古,也是親征的康熙與噶爾丹兩人的巔峰對決,事實證明康熙確實是一代雄主。


安平144796971


這個題目的論斷本身就有問題。在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爭鬥中,遊牧民族一向是佔據主導地位的。兩者之中最容易被打敗的是農耕政權,而不是遊牧政權。

就拿康熙和噶爾丹來說,康熙要想消滅掉噶爾丹的實力,就必須弄死噶爾丹本人才行。攻佔噶爾丹多少土地,殲滅噶爾丹多少多少軍隊,沒有多大意義。只要噶爾丹本人還活著,不用十八年,五年之後,又能整軍在戰。

這就是遊牧民族的優勢,隨水草而居,你都不知道草原上到底生存了多少遊牧民族百姓,也無法徹底剿滅。草原上的男人,上馬就是戰士。遊牧騎兵就如同燒不盡的野草,一茬一茬的冒出來。噶爾丹不死,就有數不盡的追隨者供他驅使。

而康熙不行了,當噶爾丹帶領兩萬多騎兵到烏蘭布通(距離北京700公里)時,康熙就急眼了,在康熙看來,北京是都城,丟了就滅國了。所以,康熙非常重視此戰,馬上組織十萬大軍分三路迎戰,還“御駕親征”了。當然,康熙是在5.7萬清軍(中路軍)護衛下親征的。

而且,此戰清軍損失兵力遠多於噶爾丹。清軍中,國舅佟國綱等高級將官也戰死在此戰中。不過,畢竟是噶爾丹先跑了(彈藥不足),康熙宣佈自己獲勝了。

還有,最後噶爾丹的死,主要是因為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佔據伊犁,不讓噶爾丹返回北疆。四面楚歌的噶爾丹在遊牧政權和農耕政權的聯合絞殺下,病逝了。噶爾丹死後,準格爾部的勢力並沒有滅亡。策妄阿拉布坦成為準格爾部新一代領袖,繼續和清廷對著幹。甚至,一度佔領了青海和西藏地區。

等到雍正時期,著名的將軍嶽鍾琪,還因為與準格爾部作戰失利,被革職下獄。準格爾部一直到乾隆22年(1757年),才因為內亂和天花橫行,滅國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清朝康熙帝自1690到1696年三次征伐漠西蒙古(衛拉特)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噶爾丹是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爾丹為割據西北、統治蒙古諸部,在俄國政府的慫恿支持下,興兵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又藉口追擊土謝圖汗部餘眾,進軍內蒙古烏朱穆沁地區,與清王朝發生直接軍事衝突。康熙帝為確保邊疆安定,三次親征漠北。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烏蘭布通之戰,清軍大破噶爾丹以萬餘駱駝組成的防禦營地(駝城),噶爾丹敗歸科布多,伺機而動。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昭莫多之戰,清軍殲敵數千,擊潰噶爾丹主力軍隊,噶爾丹兵敗流竄,眾叛親離,絕望而死。

噶爾丹也是一代梟雄,建立了元蒙以後最強盛的蒙古汗國,其野心也是恢復蒙古往日的光輝。但當時清王朝已入關統一全國多年,八旗騎兵也是當時最好的騎兵部隊,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都倒向了清王朝,康熙帝作為千古一帝,瑜亮同時,經過幾次征伐還是滅掉了噶爾丹,蒙古各部成了清王朝的藩屬。


淺雲墅青雲散人


康熙帝是打敗了噶爾丹,並沒有滅掉準噶爾汗國,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半個多世紀的努力,在乾隆年間滅了準噶爾汗國,新疆在強漢盛唐之後,再次迴歸中華版圖。


江山歸一統


我個人覺得,因為軍事力量不相上下,但打仗打得就是持續後援,是因為經濟問題,持續了幾十年,也是因為清廷沒有絕對的碾壓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