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打架讓“舞蹈”火熱,但藝術本身才能“風暴”出圈

大熒幕上,胡小蝶的縱身一躍,開啟了《少年的你》的故事篇章;小熒屏上,她的扮演者張藝凡用一個芭蕾的大跳,也讓新的記憶以相似的方式被重新創造。

生於互聯網時代的優勢,強悍的信息搜索與篩選能力,讓曲高和寡的小眾藝術品類也能夠聞風而動,破牆而生。

神仙打架讓“舞蹈”火熱,但藝術本身才能“風暴”出圈


去年,憑藉著36名長腿歐巴成功出圈的《聲入人心》,在美男之外,完成了一次美聲的逆襲。見獵心喜,承接著“神仙綜藝”系列的名號,出現在2019年的《舞蹈風暴》所揹負的亦是生僻藝術的“破圈”重任。

才藝雙絕的青年舞蹈家們,希望藉以綜藝節目的形式打破外界對他們的片面看法,讓陽春白雪的嚴肅藝術逐漸向著下里巴人而邁進,以此喚起更多普通觀眾的青睞。

願望美好,《舞蹈風暴》也的確有實力。四期節目過後,口碑不降反升,收視率飆升至同時段第一名,而挑剔的豆瓣鵝們慷慨的打出了8.9分的高分評價。

神仙打架讓“舞蹈”火熱,但藝術本身才能“風暴”出圈


當然,熱度也意味著爭議。在對各路“神仙”的感嘆之外,關於綜藝節目中生僻藝術的表現形式,也再度被搬上輿論舞臺。

“舞蹈”與“風暴”

“看著這些‘神仙’跳舞,幾乎要以為跳臺到了CCTV音樂頻道的舞劇欣賞。”

不同去年《聲入人心》的厚積而發,《舞蹈風暴》火了,火的猝不及防。從初播時的一鳴驚人,到對神仙打架的感嘆,恰如其名的“風暴”,即便未曾關注節目,但每個人朋友圈大概也會刷上一兩張舞者們的飄逸身姿。

神仙打架讓“舞蹈”火熱,但藝術本身才能“風暴”出圈

熱度並非空穴來風。天時地利人和一一有之,但細分後分析,《舞蹈風暴》的看點大概可以歸結為三方面。

一在於舞種的“集郵”。

從大概念上講,舞蹈相比於美聲而言,似乎並不能稱得上小眾。但現實是,除了阿姨們每天準時準點的廣場舞,能被普羅大眾理解、能走進人們生活的舞蹈實際上是少之又少的。《這就是!街舞》雖然嘗試著讓街舞文化重新迴歸,成為爆款綜藝催生下的亞文化新貴。但從更純粹的角度來講,在高雅藝術逐漸復活的過程中,這一圈層的空白仍然是沒有被填補的。

從這一方面來講,《舞蹈風暴》集結了觀眾曾經耳聞卻未能一睹其真正姿態的各類物種,街舞、芭蕾、古典舞、現代舞、拉丁舞等各類舞種同臺競技,沒有標準的比賽規則,更執著於舞臺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給予了觀眾對美的另一重定義。

神仙打架讓“舞蹈”火熱,但藝術本身才能“風暴”出圈

二在於對於技術的執著展現。

一直以來,“圈外人入圈、圈內人破圈”都是小眾藝術所面臨一大難題。《舞蹈風暴》節目創新的“Punchline”,即“風暴時刻”,採用360度全景相機系統和時空凝結技術,定格舞者的高光瞬間。

簡單粗暴的技術性展示,對於舞者來說,或許並非是服務於舞者表演的利器。但通過技術難點讓普通觀眾越過舞蹈鑑賞的層層門檻能get到舞者的魅力,的確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最佳路徑。

神仙打架讓“舞蹈”火熱,但藝術本身才能“風暴”出圈

與舞者們的動人身姿相映成趣的,還有評委層面專業性與娛樂性等不同觀點碰撞後所泛起的漣漪。

與《聲入人心》的三位專業評委不同,《舞蹈風暴》則以三類評委分別對應著三類受眾群體。

擔任過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創意策劃和《畫卷》篇編導的編舞家沈偉、中央戲劇學院舞劇繫系主任的“學院派代表”沈培藝,兩位舞蹈家的專業化點評,服務的是舞臺上舞者。

作為非專業評委的劉憲華與彭昱暢,無疑是普通觀眾的最佳代言人。看熱鬧的外行們,除了驚歎之外的任務,就是給予每一位舞者同樣的高度評價,負責的是透過熒幕與觀眾的跨次元互動。

神仙打架讓“舞蹈”火熱,但藝術本身才能“風暴”出圈

而身為資深舞蹈電視節目製作人的揚揚,則是平衡了大眾審美和專業性橋樑。三角關係的建立,串聯起整個節目的平衡,共同譜寫了《舞蹈風暴》的這一次“熱度風暴”。

話題的關注,藝術的走低

但在熱鬧之餘,《舞蹈風暴》也在同樣面臨著藝術性與話題性取捨矛盾的問題。

不同於嘻哈、街舞、樂隊等誕生於互聯網時代的新興產物,天然的屬性讓美聲、舞蹈這類生僻的小眾藝術相比於先鋒文化而言,缺少了那麼些潮流性,有著更高一層的鑑賞門檻。

而針對這道門檻,不論是《聲入人心》還是《舞蹈風暴》,所套用的都是“人和”的同一套公式——用大眾化的美顏推廣小眾化的美聲。

去年,《聲入人心》以高顏值、高學歷、高身高的“三高”名頭成功出圈,其中雙雲CP、仝卓、高天鶴等高人氣選手更是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神仙打架讓“舞蹈”火熱,但藝術本身才能“風暴”出圈

今年,《舞蹈風暴》更是由各大院校、藝術團的舞者,以及李子璇、王晨藝等在近年來的選秀節目的高人氣成員共同組成。

“重新定義青年偶像”,是《舞蹈風暴》的另一表達目標。風暴見證官揚揚在節目中這樣說道:“你們的偶像名單裡,從此要有舞者的名字”。符合“偶像”標準的三高人群的再次出現,本應讓圈外的觀眾得到滿足,但從目前的播放數據和網友評論來看,事實並非如此。

“王晨藝晉級減一星。”

“第四集開始就套路了,我幾乎都能猜到誰被留下來。”

“前面弄個導師2V2,後面觀眾就選有熱度有流量更有觀賞性的。”

更加專業的技能點評,跨越對於選手的顏值崇拜,迴歸到藝本身的層面中來。如果說《聲入人心》第一季的驚豔亮相,讓彼時“藝術細胞”尚處於發育階段的觀眾們更多的將目光放在高顏值選手的表現之上,那麼《聲入人心2》以及《舞蹈風暴》的播出,則已經讓觀眾們對於此類生僻藝術的存在不再陌生。

神仙打架讓“舞蹈”火熱,但藝術本身才能“風暴”出圈

這也就導致了,當剪輯重點出現偏差,“只要流量”的質疑也隨之而來。

換而言之,審美消費升級以及土壤成分的質變,給予了這些生僻藝術品類們更加廣闊、更加本質的生存空間,也提高了藝術本身對於觀眾的吸引力。

《聲入人心》從第一季的“神仙打架”到第二季“默默無聞”,也不過短短半年時間的距離。同理,如今的生僻藝術類綜藝,縱然在持續的挖掘著更多的可能性,但當獵奇散去,這些迎合觀眾的“時代產物”似乎也就此失去了其所存在的魅力。

服務於話題,拜倒於流量。像是內容消費領域的“快銷品”,綜藝如同食品領域的麥當勞、肯德基一樣,味道不能說最好,但更普適、能保證大多數人在短時間內填飽肚子。

神仙打架讓“舞蹈”火熱,但藝術本身才能“風暴”出圈

沒有什麼一成不變,也沒有什麼一蹴而就。若生僻藝術的綜藝化現象浮於表面,那麼轉化為收視率和利益流入資本的口袋後,想想綜藝化留給大眾的,或許除了一時的熱鬧,就再難留下什麼。

如果從流量和收視率的角度看,《舞蹈風暴》的確是成功的。但從其可以深度挖掘與發展的空間來看,它距離完美,的確仍有一定的距離。

而這,需要的或許不是短時間內的流量熱度吸引,而是在反饋中的摸索與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