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票房8亿了,但我真的不想夸它好


《少年的你》票房8亿了,但我真的不想夸它好

《少年的你》上映五天,票房破8亿了。

豆瓣上,也有20多万人打出8.4分的高分。

微博和朋友圈里,铺天盖地的好评,还有对易烊千玺和周冬雨的赞赏…

但我实在是,不想夸它好。

你觉得《少年的你》,值得现在的赞誉吗?

欢迎评论区一起交流

个人觉得,不值得。但不得不承认,我确实是进了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是上周末陪老婆看的,没办法,她是四字弟弟粉。

题材虽好,但赢在了时机。

从题材上《少年的你》,确实是一部好电影。

它不避讳校园丑陋一面,也没有喊口号式地“反校园霸凌”。而是用主角陈念的经历,让人看到了校园欺凌的更多复杂性,也合理的解释了:

为什么大多校园霸凌的受害者都选择不反抗?

霸凌者:家庭教育的缺失,拿过大大小小奖杯的校花,因为复读,爸爸已经一年没和我说话了。而妈妈从小对她灌输的是思想是:没有钱解决不了的小事。


旁观者:为什么变成加害者?因为“如果我不参与,下一个被欺负的就会是我。

受害者:校园霸凌有多“惨痛”?被羞辱、被群殴、被拍裸照...每一下,都是真切的疼。这些对所有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来说,都是噩梦。

《少年的你》票房8亿了,但我真的不想夸它好

缺乏证据,很难划定“开玩笑”和“霸凌”的界限,更无法“定罪”。这是受害者陈念面临的困扰,也是电影中好心帮助警察的难题。

而本应该在学校里本扮演者公平正义化身的老师们,在个人饭碗和处理学生事故时,多数都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比起一些打着“校园霸凌”的幌子,谈着校园恋爱的电影要好的多。《少年的你》确实要更真、更狠。

而电影中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富二代校花”,加上两个小跟班,完全是“校园女子天团”的配置,反而成了“校园霸凌”大反派的设定,个人觉得实在有些欠妥,不用易烊千玺出马,感觉周冬雨自己就可以KO掉她们。

至少电影的前1/3,伴随着易烊千玺出现时影院里的阵阵尖叫,坐在电影院里的我真心是看不下去。

说到时机,这部电影确实在延期三个多月后,赶上了它的好时机。

遇到了“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政治热点,赶上了“大连13岁男孩杀人案”的社会热点,而且恰逢同档期没有太强实力的竞争对手,使得《少年的你》额外的惹眼。

不知道早先的延期是处于什么原因,但这样的调整,直接促成了票房大卖的黄金窗口期。

周冬雨稳中突破,易烊千玺实则惊喜。

27岁的周冬雨,抛开以往的“清纯、鬼马、叛逆”,确实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周冬雨。

这一次的高中生陈念,外表软、内心倔。反抗时是无助,和不甘心。被欺凌时,一边害怕,一边憋着一口气;剃了头、决心摆脱黑暗时,带着不可忽视的决绝。

《少年的你》票房8亿了,但我真的不想夸它好

被微博一度好评的“剃头”细节,也同样展现出了演员对角色的敬业精神。

周冬雨并不像一般某些当红演员那样,做做样子,戴上道具头套。周冬雨是真刀真枪地剪,没有任何纠结和犹豫,而易烊千玺也是同样的不惜自毁偶像造型。


《少年的你》票房8亿了,但我真的不想夸它好

说到这些,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了《某海堡垒》的某晗,演技渣渣不说,连帽檐都不愿压低。

易烊千玺作为“顶级流量”的晚辈鲜肉,前一部《长安十二时辰》,虽然可圈可点,但距离真正好演员标准,还“差点意思”。

《少年的你》则让人看到了,他在演员这条路上的可塑性。易烊千玺扮演的小混混小北,挑事、打架、挨打,像一头出圈的野兽。习惯了要强,被打到一身伤痕,也不肯让别人看见自己的软弱;但有时也会孩子气地故意搞怪,或者因为一句话感动落泪。

《少年的你》票房8亿了,但我真的不想夸它好

这样的演技,超出了大家对流量时代年轻演员的集体认知,开始进入演员的境界。这份夸奖,分量不轻,但易烊千玺配得上。

原著小说融梗,电影应不应该背锅?

说完题材和演员,再说剧情,那就不得不提原著小说涉嫌“融梗”的问题。

所谓“融梗”,是指把别的作品里的一些桥段,融合在一起。

原著作者曾不止一次被嘲讽,也可以说是“融梗惯犯”。

早在玖月晞刚刚发布《少年的你》小说时,就有人把原著和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做过对比调色盘。

据豆瓣网友挖掘,这些作品都被她“融梗”过:犯罪心理、神探夏洛克、美人为陷、柯南、无人生还、金田一系列蜡像杀人事件、红手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可可西里、禁猎区、怨气撞铃、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阿南、廊桥遗梦、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忍冬、被缚的恋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打火机与公主裙。

而对于这种陈年惯犯,就不能用“母题说”(情欲、凶杀等人类创作中广泛并持续存在的元素)为其开脱了。

因为她的作品中,确实很多情节都曾用融梗的手法“借鉴”过其他作家的作品,尽管一再粉饰,但依然能看出“似曾相识”。

比如,电影中小北保护陈念,就算一个。

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光明,一个阴暗。女主生活在阳光里,而男主在阴影中潜行。

《白夜行》中,男主角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暗中保护女主,替她解决身边的麻烦人物、摆平一切危险,甚至抵罪。


《少年的你》票房8亿了,但我真的不想夸它好

电影中相似的桥段,还有接吻梗、替罪梗、自首梗...这里就不逐一剖析列举了,感兴趣的麦粉可以自行搜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融梗”和“校园霸凌”很像,后者确实很难划定“开玩笑”和“霸凌”的界限,更无法“定罪”,而前者同样也没有明确的说法和“红线”,去判定相似度多少才算“侵权”。

融梗作者,就像是“霸凌者”。观众和演员,就像是“旁观者”。原创作者,就像是“受害者”。

但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界限”和“不好判定”,就选择放任,甚至冷漠。

可能一些观众,也会为了自己喜欢的演员,而放任这种“融梗”行为。

但市场效应就是这样,一旦靠“融梗”作者获得了收益,一部融梗的作品被搬上大荧幕产生了巨大的收益,它的示范效应就会带来更多的效仿案例出现。

而观众继续为那些抄袭作品买单,委屈的是真正的原创者,一旦原创环境被“融梗”的利益链条破坏,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最后带来的后果是优质的影视作品只会越来越少。

受害者是观众,同样像曾导、周冬雨、易烊千玺等电影的演职人员,也是受害者。

电影制作团队买了一部融梗书的版权,拍了一部听起来口碑不错的电影,演员也贡献的不俗的演技。他们就成了“融梗”利益链条上的一环,起了坏的示范效应。

可能导演和演员并没有这样的主观意愿,却促成了客观事实。

如果确实不知情,还勉强可以原谅。可怕的是明知故犯,导演和演员都成了这条“融梗”利益链条上的既得利益者,旁观者成了“帮凶”。

就像日剧《Legal High》里,古美门律师是这样解释霸凌:“霸凌的本质,是氛围。

《少年的你》票房8亿了,但我真的不想夸它好

《少年的你》票房8亿了,但我真的不想夸它好

霸凌的本质,是氛围。融梗本质,也是。

希望所有的旁观者,都能不再放任,拒绝冷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