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人員用哪些數據證明了秦朝的“阿房宮”建築並不存在的事實

在中國古代宮殿的建築中,最著名的、最令人感感慨萬乾的恐怕非阿房宮莫屬了,阿房宮是公元前212年開始營造的,根據記載、它的規模及奢華程度、其影響力都是冠蓋群倫而無出其右的。

唐代杜牧寫過一首人所共知的《阿房宮賦》;他這樣描述這座宮殿: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里、隔離天日…。意思就是說:六國滅亡、秦始皇統一了天下,蜀山樹木被伐完了,阿房宮才蓋了起來,阿房宮佔地三百多里,樓閣高聳,遮天蔽日,宮區內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

科考人員用哪些數據證明了秦朝的“阿房宮”建築並不存在的事實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阿房宮前殿的規模這樣記載:它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百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摺合下來就是東西長693米、南北寬116米、層高為11.6米;也就是說建成後的阿房宮前殿高度大概有五六層樓那麼高,這些還只是阿房宮中的一小部分。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隨著咸陽的人口劇增,於是選擇合適的地點修建一座能和帝國統一相匹配的前殿,就成了擺在秦始皇面前的一件大事。

科考人員用哪些數據證明了秦朝的“阿房宮”建築並不存在的事實

2002年、中國社科院組成了“阿房宮”科考隊,開始了對阿房宮建址的科考工作,經過五年的考察和總結,科考隊卻意外地呈現了與很多歷史記載截然不同的結論,通過對阿房宮遺址詳盡的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科考研究成果表明,輝煌的阿房宮從來就沒有存在過,當年它並沒有建成,僅僅是做了夯土基礎而已,當然也證明項羽曾經火燒阿房宮的故事只是個虛構的傳說而已。這項科考成果一經公佈,不但對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在社會上也引起了極大的震動,阿房宮竟然根本沒建成,不管在情感上、還是理性上,似乎都讓人難以自信。

自漢代以來,人們都想當然地以為阿房宮已經建成了,只是項羽打敗秦軍進入咸陽之後,放了一把大火把秦咸陽宮室全部燒掉了,火燒了三個月還沒有熄滅,《史記》中對阿房宮記載得又那麼清楚,難道這些都是司馬遷隨口亂說的嗎?太史公治學一向那麼嚴謹怎麼會出現烏龍事件呢?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這次科考過程中都發現了什麼?

科考人員用哪些數據證明了秦朝的“阿房宮”建築並不存在的事實

阿房宮是一座整體建造在巨大體量夯土臺上的宮區,考古確定的阿房宮坐落的夯土臺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總面積達54.102萬平方米,佔地約880畝,現存最大高度達12米以上。按照《史記》中對阿房宮前殿的描述,這座大殿面積為8萬平方米,也就是說供皇帝舉行重大儀式的前殿面積,幾乎佔到阿房宮總面積的七分之一,在這一片夯土臺基上、還有相當於六個阿房宮前殿面積大小的空間、是用來規劃其它建築的。

然後再讓我們來看看它的結構,在巨大夯土臺基的東、西、北三面已經夯築了土牆,北側土牆頂部鋪設有瓦片、就像現在的許多建築上面還有瓦一樣,而南牆並沒有修建、臺基南側是一條呈斜坡狀的踩踏路面,因此根據這條路推測,當時人們夯築臺基所用的土、是從南面運到北面、然後再從北面向南側逐漸夯築臺基的。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這麼大面積的夯土臺基明明白白的擺在那裡,比文獻記載的還要大、阿房宮肯定是已經建成了的。

科考人員用哪些數據證明了秦朝的“阿房宮”建築並不存在的事實

但略懂中國古代建築的人都知道,自春秋後期開始中國古代的宮殿建築、基本上都是高臺建築,所謂“非壯麗無以自威”正是如此,只有雄偉高大的建築才能顯示出皇家的氣勢和威嚴;秦朝當然也不例外。剛才我們說到、現存的這一片夯土臺基很大、總面積是、坐落其上面前殿面積的七倍,說明這一片夯土臺基上除了前殿,理所當然地還設計有其它附屬性的宮殿建築;前殿作為其中最重要的宮殿、自然是要高於其它附屬建築的,按照建築常例在這個基礎夯土臺基上應該還要再起一個夯土臺、才能顯示出前殿地位的崇高。然而、在科考勘測中並沒有發現高出阿房宮、基礎夯臺之上的夯土臺,所以前殿應該是還沒有開始動工建設的,而修建好的僅僅是整個宮區的夯土基礎,也就是相當於現在蓋房子時候的地基。

科考人員用哪些數據證明了秦朝的“阿房宮”建築並不存在的事實

我們在前面還說到、臺基的東、西、北三面都有牆,而唯獨南面沒牆,當然南面牆沒有修建是有原因的,當時的建築者先在東、西、北三面圍牆將阿房宮的建造範圍劃定,南面則留出來作為人員、材料等進出的通道,等到工程全部完工再將南牆閉合,這從科考隊發現的那條運送夯土的踩踏路面可以得到證實。只可惜秦末亂世、連阿房宮前殿都沒來得及建築、更何況南牆呢!

科考人員利用科技鑽探技術,對夯土臺基進行了勘探,勘探過程中並沒有發現秦代文化層,也沒有發現秦代宮殿建築中必不可少的建築材料、比如說瓦當、牆磚,也沒有發現秦代宮殿建築中的柱礎石、廊道、窖穴、排水設施,更沒有發現經過大火焚燒後遺留下來的紅燒土、木炭遺蹟等。

科考人員用哪些數據證明了秦朝的“阿房宮”建築並不存在的事實

從科考資料來看,阿房宮是應該沒有建成的,但有人會覺得這些證據還不夠,那讓我們再來看看阿房宮建成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雖然秦政府很早便提出了修建宮殿,但是阿房宮並不是秦帝國統一以後馬上就開始建造的,它是在帝國統一以後的第九個年頭才開始建造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說、是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這一年秦始皇調集了72萬人來到關中,分別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宮,具體人數的分配比例現在不得而知,劉邦當年在沛縣當亭長時、就曾帶隊送服徭役的人到達過驪山陵園。

秦始皇三十七年50歲的皇帝在最後一次東巡途中,因為勞累過度染病不治死在河北的沙丘宮,九月被葬於始皇陵,當時對於皇帝的安葬當然是舉國的頭等大事,其它的一切事情都要為這件事情讓路。所以阿房宮建築工地上的勞力都被二世調到秦始皇陵去給皇陵封土,這一去就是七個月,直到二世元年四月、始皇陵的主體工程大致完工。也就是說在這七個月中阿房宮的建設基本上是處於停工狀態的。

科考人員用哪些數據證明了秦朝的“阿房宮”建築並不存在的事實

在皇陵主體工程基本完工之後,二世皇帝又調回來一部分勞力繼續修建阿房宮,阿房宮的工程這才繼續開展下去,可是好景不長風雲突變,帝國的江山隨著創始人的離世,很快就變得風雨飄零岌岌可危。二世皇帝二年的冬天,陣勝派周章等部將帶了數十萬兵馬,攻打到秦始皇陵園的東西幾里的地方,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況是多麼的危急,二世便將修建工程的人馬全部武裝起來前去抵抗。試想、在這種戰事危及、民不聊生的情況下,阿房宮工程又怎麼可能順利地進行下去呢?

科考人員用哪些數據證明了秦朝的“阿房宮”建築並不存在的事實

雖然後來農民起義軍被趕出了關中,但此時的秦帝國已經危機四伏,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都覺得不能再繼續這樣大動土木勞民傷財了,並向二世建議停止修建阿房宮等土木建築。

二世皇帝三年八月,趙高作亂將二世劫持在望夷宮,逼迫二世自殺、二世一死,阿房宮建選工程自然就結束了。

科考人員用哪些數據證明了秦朝的“阿房宮”建築並不存在的事實

所以、阿房宮按照計劃有規模的建設時間前後不過才三年左右,如此龐大的工程三年的建設能夠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呢?古代並沒有像我們今天這樣效率高超的大型機械工具,整個工程都是靠人力完成的,取土、運土、再一層一層的夯築起來,然而這個工程是非常巨大的,僅現在我們看到的夯土檯面積就達54萬平方米,僅靠人力又是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是很難完成這樣巨大的工程建築的。不管人們是對秦始皇橫掃六國、一統天下的豐功偉跡給於喝彩,還是對秦始皇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驕奢殘暴給於踐踏,總之從上述科考人員的論證中可發現當年秦朝輝煌的阿房宮建築並沒有修建完成。

科考人員用哪些數據證明了秦朝的“阿房宮”建築並不存在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