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前:大熊猫文化从四川走向世界

孙前,不仅是国内著名的大熊猫文化研究学者,更是大熊猫文化和旅游的积极创造者和实践者。一部《大熊猫文化笔记》(中、法、英文版)囊括了研究大熊猫文化的方方面面,重走“大熊猫科学发现第一人”、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发现大熊猫的足迹、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大熊猫文化品牌、围绕大熊猫文化的国际交流,每一个兼具深度与趣味话题的背后都是作者孙前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成果。

与大熊猫结缘

孙前:大熊猫文化从四川走向世界

△孙前(左一)在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

而孙前能够与大熊猫结缘,雅安也是一个绕不开的坐标。

被称为“第一部探索大熊猫文化丰富内涵的专著”的《大熊猫文化笔记》中,就有大量篇章介绍雅安的大熊猫文化。孙前与大熊猫接触已有38年,从《大熊猫文化笔记》构思开始到正式出版,花费了10年时间。

《大熊猫文化笔记》显示出孙前对大熊猫文化追根溯源的努力,这本书不仅是在详细地叙述大熊猫,视野也触及到了大熊猫的栖息地——秦岭山脉、邛崃山脉,讲述100多年大熊猫的繁衍生息,还有400多张珍贵照片。

原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鲁索先生在为《大熊猫文化笔记》法文版作序时写道:“孙前先生曾在四川省雅安市任过6年副市长,他是一个痴迷大熊猫的人,他的这本书在多方面引人注目……孙前先生把法国和中国西南这个美丽富饶的大省四川的历史渊源通过阿尔芒·戴维神父在1869年间在四川的探险经历赋予了可贵的价值。我希望这个珍贵的动物穿越岁月永远成为法中友谊的象征。”

事实上,法国博物学家戴维发现大熊猫也颇具传奇色彩。1869年3月,当戴维在雅安宝兴的邓池沟第一次见到奇特的黑白熊时,就断定“这可能会成为科学上一个有趣的新种”。1869年4月1日,戴维捉到了一只活的成年体“黑白熊”,当时他就将这只“黑白熊”圈养在邓池沟天主教堂。后因饲养方法不得当,这只“黑白熊”不久就去世了。于是,戴维只好将它的皮和骨送到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后来经该博物馆主任米甘勒·爱德华兹研究,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小熊猫近似的一种大的猫熊,便正式定名为“大熊猫”。从此,雅安就同大熊猫一并走向世界。自从1869年戴维首次向世人介绍雅安宝兴的大熊猫后,西方国家就掀起了一股“大熊猫热”,许多专家、学者不远万里、不惜千金,想拥有唯独中国才有的这种珍奇动物。

对大熊猫的执着与厚爱

在《大熊猫文化笔记》一书中,孙前提出了不少关于大熊猫的新观点,比如“古代的貔貅就是大熊猫?”。那么,孙前怎么会想到写这么一本关于大熊猫文化的书呢?

孙前:大熊猫文化从四川走向世界

△孙前(右二)参加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

原来在雅安任职期间,孙前就萌发了书写大熊猫文化的想法。“作为分管旅游工作的副市长,我首先对雅安的几张旅游文化牌进行了研究,发现雅安有两张极具世界级分量的牌子,这便是大熊猫和茶。”孙前说,从此,他便和大熊猫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追寻戴维的足迹,深入研究大熊猫文化,先后经历了建设碧峰峡大熊猫基地、大熊猫申遗、“团团”“圆圆”赴台等事件,这也为孙前积累了大量的大熊猫文化素材。

孙前说:“当年还有很多的‘巧事’发生在我身边。从第一次接触大熊猫和胡锦矗教授(胡锦矗,世界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专家。)已经40年了,2000年我碰到了科学界发现大熊猫第一人戴维神父家乡的亲友团来雅安纪念他逝世百年,到2009年年底戴维的发现报告和标本鉴定复制件被送回发现地雅安宝兴的穆坪,整整10年,我追寻戴维足迹,两访戴维故乡(注:2012年《大熊猫文化笔记》英文版出版的时候,孙前第三次前往戴维故乡考察。),特别是在巴黎看到1869年他寄回的那只大熊猫模式标本,像是打开了一部尘封百年的宝典。为什么戴维的发现会引发全球持续百年的‘大熊猫热’?经过长期的调研和考察,我觉得这是一种值得去探究的文化和历史。”


孙前:大熊猫文化从四川走向世界

△珍藏在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大熊猫模式标本

孙前还表示:“目前,我们看到的有关大熊猫的研究和著作,大多是关于大熊猫习性、生存、科普等领域的,而我更多涉及到有关大熊猫历史、社会、人文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对于大熊猫的执着与厚爱,孙前说:“不只是我,应该说是全人类都喜欢大熊猫。你看,成立于1961年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其会徽就是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当时在我们跟WWF签署大熊猫研究和保护的合作协议中就有提到:‘大熊猫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国宝,也是一项与全世界人类息息相关的珍贵自然遗产,它具有无与伦比的科学、经济和文化价值。’”

如何做好大熊猫文化

一项调查显示,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排在第一的就是大熊猫。既然大熊猫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大熊猫文化,就要让大家对大熊猫有更清楚的认识,这样才会对大熊猫文化有更多的认同感。

孙前:大熊猫文化从四川走向世界

△孙前(左一)在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向媒体介绍大熊猫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来做大熊猫文化呢?

对此,孙前认为,大熊猫虽然是中国独有的,但我们的大熊猫文化却应该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以世界文化为走向,也就是开放的、走出去的文化。

“我觉得,不知道大熊猫的历史,不知道其中的故事,其实是没有办法做大熊猫文化的。所以,要理出大熊猫的文化脉线,讲好大熊猫故事,并将这故事持续深化下去。我考察过几个迪士尼乐园,迪士尼所有产业都在讲故事。米老鼠是虚拟的,但它的故事性却很强,并充满奇幻和想象力,让人们难以忘怀。我们的大熊猫经历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史,其故事更神奇更具偶像气质。但现在,我们还没有很好的把这些故事讲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大熊猫文创产品做得也不是很好。不开创新的大熊猫文化的路子,那文创产品也会很快就销声匿迹。”

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大熊猫的科学价值,也要重视大熊猫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何建/文 本文图片由孙前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