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為什麼會爆發著名的黃巾起義?黃巾起義為什麼能推翻延續四百年之久的漢王朝?

七巷7720


黃巾起義爆發的原因

東漢末年爆發黃巾起義的原因,東漢的統治者們其實心裡跟明鏡似的。西漢是第一個由農民起義建立的統一政權,東漢是綠林農民軍起義的成果。兩漢的江山都是通過農民起義獲得的,農民為什麼會起義造反,東漢的皇帝還不知道嗎?兩漢的皇帝最缺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就差一本兩漢版本的《資治通鑑》。


黃巾起義最根本的原因當然是土地兼併,農民無地可種,無食物可吃。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一下幾個:

1、西漢武帝時期,為了更快的處理朝政,漢武帝發明了內朝制度。到了東漢末年,內朝逐漸被皇帝身邊的宦官把持,這些宦官為了和外朝的大臣爭奪權利,於是開始大規模的兼併土地,以此獲得更多的財力支持。作為地方代表的士族大臣為了和宦官對峙,在兼併土地上絲毫不落下風,而且更加賣力。

2、天災頻發,據史書記載,東漢末年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瘟疫、蝗災、地震輪番出現,為了監測地震,張衡還發明瞭地動儀。而朝廷中宦官作亂,對於地方百姓的遭遇不聞不問,造成大批的百姓流離失所。


3、稅收加重,東漢末年涼州的羌族叛亂不斷,朝廷為了鎮壓羌族的叛亂,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情況一直沒有好轉。朝廷打仗需要錢呀,被宦官和士族兼併的土地是不用繳納稅負的,只能從百姓那裡徵收更多賦稅,這就造成農民百姓更加貧困,最後連種子都沒有了。

黃巾起義為什麼會推翻延續了四百年的漢朝統治

其實這句話不夠嚴謹,黃巾起義的爆發只是加速了東漢朝廷的滅亡速度,讓東漢朝廷名存實亡,但是東漢依然存在,並沒有推翻。為什麼黃巾起義會起到這個作用那?

1、黃巾起義導致朝廷大權旁落

黃巾起義爆發之後,東漢朝廷為了鎮壓起義,對手握兵權的大將盡量放權,大軍所到之處的一切事宜都可由軍隊做主,將軍們為了打勝仗就大規模的招兵買馬,這就導致將軍的權利過大,最終出現了董卓專權的局面。

董卓本來是鎮壓涼州羌族起義的主要力量,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勳,以及為了讓他調兵鎮壓黃巾軍,曾多次下令讓董卓回朝。但是狡猾的董卓為了有地盤擴大自己的實力,多次以當地人不捨得他為由,拒絕入朝。



2、地方割據加劇

由於黃巾軍起義有遍佈範圍廣、力量分散、死灰復燃的特點,朝廷派大軍前去鎮壓十分不方便,於是設立了州牧制度——允許地方官建立軍隊。這種先河一開,猶如唐朝的節度使制度一樣,地方的軍事力量猶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這些割據勢力壯大之後不再聽朝廷的指揮,開始和朝廷討價還價,進一步加劇了東漢的滅亡。

總結

黃巾起義是太平道利用朝廷的腐敗和百姓的流離失所,引導的一場農民起義,由於力量過於分散,對於東漢朝廷的軍事打擊有限。

但是,由於黃巾起義造成的後續問題持續發展,最終導致了東漢的覆滅。


歷史淘沙


爆發黃巾起義的最根本,原因還是東漢政權腐敗無能,宦官亂政,迷惑朝綱,東漢至恆靈以來,政權腐敗程度愈益加深,靈帝還通過施行黨錮信任宦官大舉實施黨錮導致大量忠臣名士下獄朝廷日益昏暗,他設置西園,巧立名目搜刮錢財,甚至通過賣官鬻爵,來大肆收刮民脂民膏,導致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靈帝昏庸無能、導致宦官當權外、為戚專政,東漢末年,由於靈帝昏庸無能,信任張讓、趙忠等宦官,導致十常事亂政他他橫徵暴斂,賣官鬻爵,殘害百姓,加之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各地官員貪汙腐敗壓榨民脂民膏,導致百姓苦不堪言,人民不堪剝削、壓迫,紛紛起來反抗。

而且十常侍與外戚大將軍何進爭權,雙方為了爭權奪利使盡陰謀詭計,導致朝廷政事漸荒廢,東漢朝廷對百姓的統治漸漸出現了鬆懈,逐漸的失去了民心。

東漢的百姓在靈帝朝廷政權壓榨之下,苦不堪言,民不聊生,漸漸地對朝廷失去了信心,加之這時張角趁勢而起,他依靠自身的醫術救助百姓,用太平道宗教的形式籠絡民心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百姓在東漢朝廷的壓榨之下生活日漸艱難,而這時,張角的出現讓他們暗無天日的生活中,似乎看到了一絲微弱的希望,所以張角通過前期的努力之下,逐漸的籠絡了大批的民心。




終於在公元184年發起大規模的黃巾起義,這次起義之迅速,以及遍佈之廣,黃巾起義瞬間卷席了神舟大地起義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反抗東漢朝廷的壓迫,東漢朝廷為了快速的鎮壓這場起義,平息動亂,將軍權下放地方,允許各州郡自行招募兵勇鎮壓起義,這一措施雖然有效地打擊了黃巾起義呀,這也直接導致了預後群雄並起,天下紛爭的局面,由於各地州郡擁有自行招募兵勇的權利,各地豪強紛紛加入到這場亂戰之中,一時之間出現了各地方官員擁兵自重,相互吞併的現象。

這一舉動無疑是加速了東漢政權的覆滅,東漢政權在外有黃巾動亂內有個地方官員擁兵自重的局面之下,使其從此一蹶不振,再也無力統治各方,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就這樣延續了四百餘年的漢王朝,從此落下了帷幕。


中流擊楫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黃巾起義並沒有推翻東漢王朝,否則曹操哪來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黃巾起義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很特殊的起義——因為它是一樣宗教形式(太平道

)組織的起義。這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性。後世具有宗教形式組織的起義,除了黃巾起義,還有:

1、五代後梁貞明六年920年,摩尼教(明教)毋乙在陳州起兵,自立為皇帝;

2、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的摩尼教方臘起義;

3、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摩尼教鐘相起義;

4、元末的白蓮教、明教的紅巾起義;

5、清朝的太平天國起義。

上述的5次起義,相比黃巾起義,要麼是範圍和影響力不及,要麼宗教性質不純——黃巾起義要建立的是政教合一的黃天太平。實際上投降曹操的張魯在割據漢中時便是政教合一的政權。

黃巾起義爆發的原因

1、政治上,宦官和外戚相互爭權,獲勝的一方都意圖佔據大量良田來保障自己的優勢地位,因此很多農民的田地被併吞而成為部曲或四處流落;

2、作為新崛起勢力的士族,為了獲取和宦官、外戚爭鬥的有利地位,也進行併吞農田——作為地方勢力的代表,士族在吞併農田上更有優勢;

3、漢桓帝、漢靈帝時期,涼州羌亂成為東漢的心腹大患,為了平定羌亂,東漢政府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導致政府財政支出過大,不過不通過削減官員封路、借王侯租稅、賣官賣爵等手段來支撐戰爭;東漢一方面作為稅收來源的有地農民越來越少,一方面戰爭支出越來越大,這就是東漢晚年的真實財政狀況——董卓搶劫洛陽富家財富,燒洛陽,也是直接增加財政收入的有效辦法。

黃巾起義過程:

1、張角計劃是在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甲子年3月5日(公曆4月3日)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內外夾擊攻下東漢首都洛陽:一方面讓馬元義召集荊州、揚州幾萬人到鄴城集合,另外一方面和宦官封胥、徐奉聯絡,作為攻打洛陽的內應;

但在2月時,張角門徒唐周背叛,導致馬元義被車裂,東漢因此誅殺一千多人,張角不得不提前公曆3月4日在翼州起兵。

2、漢靈帝在4月1日任命何進為大將軍守衛洛陽,又在4月5日赦免黨錮之禍的罪犯,以免他們加入黃巾軍,另外要求各地官府和公卿組織軍隊平定叛亂;同時派遣盧植率領北軍五校在北方和張角主力作戰,派遣皇甫嵩和朱儁各帥一軍平定潁川一帶的黃巾軍。

3、4月,朱儁被黃巾軍波才擊敗,皇甫嵩被波才包圍,漢靈帝下令曹操率軍援助。

4、5月,皇甫嵩利用火燒波才軍營地附近的雜草引起黃巾軍混亂,而和朱儁、曹操三軍聯合擊敗波才軍;

5、6月,南陽太守秦頡擊殺張曼成,黃巾軍便以趙弘為帥佔據宛城;皇甫嵩和朱儁繼續向東進攻汝南、陳國,在西華擊敗彭脫,平定豫州一帶的黃巾軍;北方的盧植也擊敗張角,但在張角退到廣宗後,只能固守相持,因此被太監左豐以養寇自重的罪名上告,漢靈帝大怒,以董卓替代盧植,同時漢靈帝還調遣皇甫嵩北上,讓朱儁攻打南陽的黃巾軍趙弘。

同時西南巴郡的五斗米道領袖張修起兵。

6、朱儁攻打南陽宛城黃巾軍,由於沒有接受黃巾軍投降導致黃巾軍堅戰,戰事從6月一直進行到11月才平定;北方的董卓和皇甫嵩擊敗張角、張梁的戰事從8月到11月才平定。

黃巾起義並沒有能夠滅東漢

1、黃巾起義失敗的原因在於張角只是名義上的領導人,各地黃巾軍彼此並不配合,各有各的計劃,在友軍被進攻時,從不支援;

2、黃巾之亂最大的影響是地方州牧有了設立地方軍隊的兵權。擁有軍政大權的州牧,成為東漢末年諸侯林立的根本原因。有了軍政大權的州牧,開始無視東漢中央朝廷,甚至對東漢朝廷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東漢末年,全國大旱,農民顆粒無收,腐敗的朝廷不顧農民死活,堅決不減賦稅,農民為了生存只有鋌而走險,在鉅鹿人張角的號召下,頭系黃巾,手拿鋤鎬,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太平”的口號,與朝廷展開殊死鬥爭,史稱黃巾起義。

1、黃巾起義其實並不能叫完全意義上的農民起義,起義發起人張角是一位宗教從業者,他創立太平道這一宗教流派,宗教口號就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太平”。張角打著拯救黎民的旗號四處傳教,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信教者有幾十萬人之多,很是得農民的喜愛。在有了群眾基礎後,張角並沒有安分守己一心撲在傳教事業上,而是一邊繼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一邊窺視王權,並暗中積蓄力量,培植勢力,拉攏官員,伺機對劉家王朝取而代之。

2、公元184年,機會來了,全國大旱導致民怨沸騰,漢王朝的根基瞬間搖搖欲墜,這時張角想利用宮中安插的眼線裡應外合攻擊宮城,但內應在關鍵時刻叛變了,導致計劃暴露,不得已只得提前起事。張角利用民怨激起民變,憤怒的農民把累積多年的怨恨化為攻城掠地的動力,一時間拿下許多州縣,基本站穩了腳跟。

3、黃巾軍的壯大引起朝廷的害怕,派出大軍正面剿殺,並號召各地財閥組建軍隊予以圍剿。由於黃巾軍嚴重損害了鄉紳地主的根本利益,他們出巨資吸引眾多亡命之徒加入圍剿的行列,最終,轟轟烈烈的起義被殘酷的鎮壓下去。

4、黃巾起義沒有直接推翻漢王朝,反而是隸屬不同軍閥的官軍在剿滅黃巾軍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割據勢力,推動了東漢的滅亡,並逐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窗外木橋


先談一下黃巾起義得前因後果,前後過程,才可以理解這件導致漢朝垮臺的事件。

首先在東漢後期,天災頻繁,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七個郡國發生大水災,而且長安附近的三輔,弘農又發生大蝗災,到了熹平六年(177年),七個州又發生大蝗災,到了光和二年(179年),又發生大疫,到了光和五年(182年)又是一場大瘟疫,光和六年(183年)再次大旱,這些天災造成了大量的流民橫行,而且瘟疫的擴散,使得百姓大量死去而得不到有效的醫助。在這個時候,張角開始傳播太平道。

太平道首先救助那些得病的百姓,具體的辦法是喝符咒水,就是把符咒燒成灰放在水裡。按照太平道的宣傳,只要是心誠,就會遠離疫病,如果心不誠那麼只會死亡,其實這就是典型的騙術,心誠本來難以表達的東西,沒有一個標準。但是百姓受到了糊弄,死去的都是不誠心的,那麼活下來的都是太平道的忠實粉絲。張角在瘟疫流行期間,派遣弟子和門徒遊歷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荊州,揚州,兗州,豫州,在這些地方傳道順便救人,就這樣太平道的信徒越來越多,十幾年裡太平道發展到數十萬人,無數流民前往鉅鹿郡投奔張角,當時的郡縣長官毫無作為,反而稱讚張角。但是朝廷的大臣很快就看出了貓膩,太尉楊賜上書漢靈帝要求抓捕張角,把流民趕回老家。但是楊賜很快就被離職,司徒掾劉陶也上書漢靈帝要求重視張角。

當時張角設置三十六方,一方的首領如同將軍。太平道的大方有一萬餘人,小方大約有六七千人,各立渠帥。並且向天下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還派信徒用白土在洛陽的官府大門以及各個州郡官府的大門寫著"甲子"。同時派一個大方的渠帥馬元義等人先去收編荊州、揚州的數萬信徒,把信徒集中在鄴城準備共同起義。馬元義數次經過洛陽,當時宦官中常侍封諝、徐奉都是太平道的信徒,作為太平道在朝廷的內應,當時約定三月五日一起起義。

在184年,張角弟子唐周告發太平道的起義陰謀,很快朝廷抓捕馬元義,在洛陽車裂馬元義。司隸校尉調查洛陽和洛陽周圍地區的太平道教徒,連殺一千多人。這一年二月,張角得知事發於是倉促之間發動起義,黃巾軍宣告起義,漢朝各地的官僚很多都是逃跑,黃巾軍焚燒官府,打擊豪強,一個月之內天下響應。三月,朝廷做出反應,讓大將軍何進鎮守洛陽,把守洛陽周邊的函谷、太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這八個要塞。同時派盧植北征張角,派皇甫嵩和朱儁攻打潁川郡黃巾軍。

黃巾軍多是農民,不擅長戰鬥,在漢朝的正規軍的打擊下,很快失敗,南面得黃巾軍穎川,陳國,汝南的黃巾軍很快被鎮壓,盧植打得黃河以北的黃巾軍大敗,張角等人被圍困在廣宗,最後東郡黃巾軍被鎮壓,皇甫嵩北上繼續圍困困於廣宗的黃巾軍,這一年十月皇甫嵩攻破廣宗,張角此前病死,張梁被殺。十一月,皇甫嵩攻破下曲陽,張寶被殺,黃巾起義基本結束。而南陽的黃巾軍餘部很快在朱儁的打擊下滅亡。黃巾軍的起義第一批消失。

張角之亂後,黑山黃巾軍崛起,縱橫太行山。而涼州的叛亂愈演愈烈,叛亂使得漢朝政府根本無法鎮壓。勢力直逼長安所在的三輔地區。而幽州張純,張舉勾結烏桓在幽州叛亂。天下大亂,漢靈帝聽信劉焉之言,設立州牧。從此天下大亂。



人者仁義也


這是兩個問題,其中第二個問題表述的不夠準確,黃巾起義並沒有直接推翻漢王朝,不過它是漢王朝最終滅亡的導火索。接下我們就詳細的看一下這兩個問題:

黃巾起義之所以爆發,是因為老百姓活不下去了,當時的漢朝的內憂外患,也使得起義初期迅速壯

黃巾起義,漢朝末年的一次大的農民起義,之所爆發,也是因為老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了,作為普通老百姓來說,如果不是活不下去了,誰有著自己的小日子不過去起義,畢竟打仗是要死人的。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發生了什麼讓農民起義,並且迅速壯大的。

1.政局不穩,外戚專權,宦官專權,民不聊生。漢朝末年的時候,政局非常不穩定。漢武帝雖然把匈奴給打跑了,但是又有鮮卑出來了。而且因為對西羌的戰爭也持續了數十年,老百姓的徭役兵役很重。同時各地的地方豪族大地主強取豪奪,兼併農民的土地,農民種地留給自己的口糧已經養不活自己了。

2.自然災害和瘟疫的爆發使老百姓的生活愈加悲慘。史書記載在東漢末年的時候,自然災害嚴重,同時短短30年爆發了12次全國性的瘟疫,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生活悽慘,很多都家破人亡。但是當時的朝廷,奸臣當道。對老百姓不聞不問,也導致老百姓對統治階級心懷憎恨。

3.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正如前面說的,老百姓當時悽慘的生活和朝廷的不作為,讓百姓對朝廷失去了信心,失去了信任。在這個時候張角趁此機會大力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創立了太平道,得到了很多老百姓的擁護。並迅速壯大起來,當時信眾有數十萬人。

雖然起義發展的轟轟烈烈,但是很快被鎮壓

如前面所說,因為當時整個漢朝政局都是非常不穩定,內部在爭權奪利,外部又有西羌叛亂,鮮卑侵擾邊界等原因,造成了黃巾起義初期沒人去管,起義規模越來越大,一直到後來各地起義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時候,才引起了朝廷的震動,派兵去鎮壓。

漢朝末期,士兵的戰鬥力還是很強,而且統兵的將領也都非常的有指揮能力,畢竟西羌叛亂這麼多年,和鮮卑也時有交戰,整個軍隊戰鬥力還是很強的。另外就是,地方豪強們的實力從漢朝初期就一直很強,他們有自己的武裝和經濟基礎。所以雖然黃巾起義的規模很大,但最終等朝廷派兵和地方豪族組織鎮壓時,起義軍根本不是正規軍的對手。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歷時九個月就被鎮壓了。

黃巾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卻成了漢朝滅亡的導火索

黃巾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對當時還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了平定起義,中央下放軍權給地方。雖然因此鎮壓了起義,但是卻使得地方的勢力變得逐漸強大起來。很多有野心的官員和將領憑藉著這次事件,開始擁兵自重,出現了各地軍閥割據的狀況。各地軍閥為了自己的擴大勢力,開始互相攻擊,逐鹿中原,漢朝天子更被視若無物,這也是三國時代的序幕。所以雖然黃巾起義失敗了,但是他卻成了漢朝滅亡的導火索。

正如上面的分析,黃巾起義是因為自然災害,和漢朝對百姓的疾苦不聞不問,老百姓無法生存才爆發的。另外,雖然不是黃巾起義推翻了漢朝,但是因為鎮壓起義,漢朝中央集權開始分散,造成了群雄割據,最終漢朝名存實亡,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月古史話,歡迎大家一起多角度暢談歷史文化,歡迎【評論】、【點贊】、【關注】。

月古史話


東漢後期的幾位皇帝多幼年即位不能理政,其母(太后)參政後,依靠和重用外戚,造成了外戚專權。皇帝長大後,不滿大權旁落想要收回權力,能信任和依靠的只能是從小侍奉其起居的宦官。皇帝依靠宦官誅殺外戚後論功行賞,又造成了宦官專權。

無論是外戚、還是宦官,都是腐朽的利益集團,都不會為國家百姓和江山社稷考慮問題。這樣就造成了東漢末期朝政的腐敗,官吏橫徵暴斂欺壓百姓,土地兼併現象嚴重,百姓民不聊生。

加之,東漢中後期漢軍與匈奴和羌人的戰爭連年不絕,軍費耗資巨大,百姓要承擔的徭役和兵役極其繁重,致使國勢日趨衰弱。後又因全國大旱,農民的莊稼顆粒不收,而貪官汙吏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只能鋌而走險。

在這種情況下,鉅鹿人張角創立太平道,團結幫助貧苦百姓,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在貧苦農民中樹立了威望,信眾多達數十萬。最終,於公元184年(甲子年)3月5日,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發動武裝起義。起義軍用黃巾裹頭,史稱為:“黃巾起義”。

東漢政府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因國力衰弱兵力不足,不得已允許地方官吏和豪強自募兵馬。最終,在東漢官兵和地方武裝的聯合鎮壓下,黃巾起義失敗。

但地方官吏和豪強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不斷壯大勢力,逐漸不再服從中央政府的號令,形成了軍閥割據局面。所以,黃巾起義雖然沒有直接推翻東漢政府,但沉重的打擊和動搖了東漢中央政權,使其名存實亡。


林城布衣10001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有個定律,就是前期都比較政治清明,國家比較安定和諧。到了後期,積弊愈來愈嚴重,然後各種複雜因素攪在一起導致亡國,然後再如此,循環往復。

東漢王朝也是如此,早期漢光武帝、漢明帝時還好,但之後的皇帝都是小孩,小孩沒有執政能力,於是權力被宦官、外戚竊取。

東漢中後期一直是太監、宦官輪番執政。桓靈以後,朝政更是完全被宦官、外戚勢力把持。連皇帝的廢立都操縱在他們手中。

眼看著政治敗壞,人民深受苦難,一部分官僚和知識分子聯合起來,投入到反對外戚宦官腐朽勢力的鬥爭。後來遭到大規模鎮壓,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



東漢中期以後,階級矛盾也進一步激化。地主豪強到處兼併土地,大批農民失掉了土地,淪為流民。統治者對百姓任意搜刮,巧立名目,任意苛派。社會生產力嚴重受到破壞,再加上水旱蝗災連年不斷,人民更是無法生活。

通常情況下,但凡農民有口飽飯吃,也不會鋌而走險,走上起義的絕路。在毫無出路的時候,廣大農民只有起來反抗,爭取生存。於是,在184年,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爆發了。

黃巾起義和道教有著密切關係,它的首領主要有宣揚太平道的張角和五斗米教的張陵。



張角的太平道主張財富平均的言論,還提出“人無貴賤,皆天所生”的主張。這些交易在民間不斷流傳,對於流離失所,瀕於絕境的廣大農民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煽動性。張陵的五斗米教也主張平均、平等。

經過張角的努力,不久就聚集了徒眾數十萬人。因為起義軍都頭裹黃巾,所以稱為黃巾軍。他們喊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表明了鬥爭所指。

黃巾軍的主力主要集中在冀州、穎川、南陽地區,進攻矛頭直指洛陽,也就是東漢的都城。起義的聲勢不斷擴大,由於缺乏作戰經驗和軍事訓練,也先後經歷了許多失敗。



張角等領導人去世後,其他各地的太平道仍不斷堅持起義,一直把戰鬥堅持到了215年。

黃巾起義雖然失敗了,但之後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維持了20餘年後,就於220年滅亡了。

可以說,東漢末年的腐朽統治早就有了大廈將傾之勢,繼而黃巾起義給了它致命的沉重一擊,使它加速了滅亡的腳步。


林箋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多數人對於東漢末年的亂世都有所瞭解,而《三國演義》的開篇故事,正是在黃巾起義的大背景下展開的。那麼,作為導致東漢滅亡的導火索,黃巾起義為何會爆發呢?東漢王朝又為何會因黃巾起義而滅亡呢?(黃巾起義並沒有推翻漢王朝,只是漢王朝滅亡的導火索)

△黃巾起義爆發後局勢

民不聊生是黃巾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

正如《明朝那些事兒》中所說,“中國的老百姓歷來是隱忍的,無論是什麼樣的困苦災難,只要有一口飯吃,他們都會忍受著,不到最後一步,都不會走上造反這條路”。因此,歷史上每一次農民起義,幾乎都是在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情況下爆發的,黃巾起義同樣如此。

△外戚、宦官和小皇帝使東漢長期動盪

1、政局長期不穩。縱觀整個東漢歷史,“外戚”和“宦官”是根本繞不過的兩個角色,由於大多皇帝年幼,從東漢第三位皇帝漢章帝開始,外戚與宦官的爭鬥便使得這個王朝長期處於動盪之中,尤其是士大夫與外戚聯合對抗宦官的兩次“黨錮之禍”,使得這個王朝的統治根基已經嚴重動搖。漢靈帝繼位之後,更加寵信宦官,導致東漢王朝從上至下處於一片混亂之中,統治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

2、百年漢羌戰爭。東漢之初,漢光武帝劉秀便陸續將羌族遷徙於隴西、天水、扶風一帶。東漢永平元年(58年),在竇固等攻破青海境內未臣服的燒當諸部後,又將他們遷徙至關中一帶。內遷的西羌,本就與河西走廊、隴西當地的漢朝百姓時常發生衝突,再加上西北地方官的殘酷苛暴,導致西羌部落的叛亂此起彼伏,西羌人屠殺漢人,漢朝軍隊也屠殺西羌人,雙方這種惡劣的關係,使得西羌一度成為了自匈奴之後東漢的第一外患。綿延不絕的戰亂,不僅花費巨大,而且使得徭役兵役繁重,百姓早已怨聲載道。

3、土地兼併嚴重。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歷史上的王朝始終無法擺脫土地兼併這個問題,而每個王朝滅亡的原因中,也總能看見土地兼併的影子,東漢同樣如此。土地兼併的出現,也使得地方逐漸形成豪強實力,進而形成士族與寒門兩大陣營,由於士族則長期掌握著土地和權勢,自然引起了貧苦百姓和天下寒士的不滿。

4、瘟疫持續肆虐。在東漢末年的短短三十年間,僅是明確記載的全國性大瘟疫便爆發了十二次之多,曹植的《說疫氣》中說道“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可想而知當時的悽慘景象。即使有“醫聖”之稱的張仲景,他也曾悲痛的回憶道,其家族兩百餘口,竟然也因為瘟疫死去了三分之二的人。東漢的都城洛陽,瘟疫更是直接奪去了一大半人的性命。

正是由於以上種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東漢末年已是民不聊生,因而在黃巢“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言論影響之下,大量百姓揭竿而起,一場席捲全國的“黃巾起義”就此爆發。

黃巾起義後東漢王朝為何迅速分崩離析

雖然黃巾起義最終以失敗告終,沒能徹底推翻東漢王朝,但卻無疑成為了東漢滅亡的導火索。黃巾起義被平定後,各地群雄並起,東漢王朝已是名存實亡,最終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被曹魏所取代。那麼,黃巾起義後,東漢王朝為何會迅速分崩離析呢?

△13刺史部(13州)

1、三級行政制的弊端。從秦朝到西漢,朝廷普遍實行“郡-縣”二級制,漢武帝時期,為了消除地方諸侯對中央的威脅,朝廷開始推行“推恩令”,這導致一級行政區大量增加,西漢末郡已經達到了103個,而縣更是多大1587個。由於一級行政區大量增加,使得朝廷管理難度加大,因此漢武帝便在郡之上又設立了13個監察區,被稱為13刺史部(13州),由監察刺史管理,從而初步形成三級行政制度(監察刺史只有監察權,沒有兵權、財權和政權),東漢基本延續這一制度。到東漢末年,由於黃巾起義的爆發,監察刺史權力開始擴大,成為擁有兵權、財權和政權的州牧,而原本作為監察區的州則開始變成真正的行政層級,從而形成了“州-郡-縣”三級制度。州牧由於大權在握,黃巾起義後逐漸脫離朝廷控制,最終導致天下大亂。

△門閥士族趁黃巾之亂迅速崛起

2、門閥士族的崛起。前文說過,由於民間土地兼併的嚴重,掌握有大量土地的豪強開始崛起,而隨著這些豪強家族成員逐漸進入朝廷,進而形成了門閥士族,這些門閥士族不僅掌握有一定全力,擁有大量土地的他們更是掌握了一定私有財權。隨著黃巾起義的爆發,很多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和財富,便開始私自招募兵馬,逐漸形成一股獨立的地方勢力,並在黃巾起義之後成為割據一方的獨立勢力,從而脫離朝廷控制。

3、朝廷統治力喪失。黃巾起義爆發之後,由於朝廷無力平亂,為了儘快平定戰事,只能將軍權下放至地方,此舉雖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黃巾起義的蔓延,減緩了東漢王朝覆滅的危機。但同時也讓地方官員勢力大漲,尤其是本就擁有政權、軍權和財權的一方州牧,更是趁機大量招募士兵,最終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

正是由於這三方面因素的影響,黃巾起義雖然最終被平定,但地方勢力卻已經趁勢崛起,中央政權再也無法有效控制地方勢力,直接導致了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央朝廷軟弱無力的亂世局面。可以說,黃巾起義平定之後,東漢王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一步步走向了滅亡。


香茗史館


一、黃巾起義的爆發體現了東漢末期農民對朝廷的嚴重不滿!

皇帝漢靈帝親小人,遠賢臣,重用阿諛奉承的宦官,打擊敢於諍言的賢臣。實施黨錮政策,就是無端的禁止一些士大夫階級的官員參政議政,造成十常侍等宦官把持朝政的現象。

而宦官們廣泛的培養自己的親信,這就導致了從朝廷到地方都有宦官的勢力,社會極其黑暗,王法蕩然無存,民眾苦不堪言。

連堂堂的皇帝的老媽董太后都和宦官們一起蠱惑靈帝去腐敗,還專門設置了西園這個部門去收刮老百姓的錢財供自己享樂。尤其是這個時期東漢政權還在與西羌進行著持續十來年的戰事,花費巨大。

倒黴的底層老百姓又要被朝廷抓壯丁,徭役兵役繁重,又要向朝廷繳納稅款,經濟壓力實在太大,個個積壓著一股對統治階級、地主階級的怒火。

於是這個時候教主張角出來宣傳一下,事半功倍,加上他又給人治病又給人宣傳一些宗教信仰,於是就得到了農民群眾的廣泛擁護,跟著他去造反,每佔領一個地方就燒燬當地的官府,殺死貪官汙吏,還去打劫那些有錢的地主,將他們的錢財分給貧窮的老百姓,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了起義的隊伍中,於是黃巾起義愈演愈烈!

二、黃巾起義並沒有成功推翻漢王朝,而是失敗了。

雖然在這場起義中張角贏得了一部分農民群眾的擁護,但是還是失敗了。

因為在漢靈帝在目睹這場黃巾動亂時對自己的政權能否繼續統治下去產生了憂慮,在官員的建議之下他廢除了黨錮的政策,這就促使了當時的各方群雄得以與朝廷軍隊聯合起來打擊這次起義活動,因為群雄們與朝廷都是代表著地主階級的利益,而黃巾軍是威脅他們利益的。

而且黃巾軍的首領們沒有謀略智慧,不能及時的招納賢才,對自己的起事沒有清晰的戰略目標,沒有穩固好自己的根據地,打仗胡來,軍隊紀律也不嚴明。而面對的群雄帶領的朝廷部隊沒有能力打敗人家,黃巾軍相對於朝廷的正規軍隊來說就是一夥烏合之眾。

再加上黃巾軍內部混亂,時常會出現諸如內奸向朝廷高密的現象,導致自身總是暴露於朝廷的監視之中;內部指揮又不夠統一,老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至於被朝廷各個擊破。還有就是不懂戰術,只知道正面剛,而不知道採取以弱勝強的戰術,例如游擊戰、運動戰等。

這些缺點加在一起,黃巾軍焉能不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