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孔子的長壽祕訣

假期在家看《論語》,發現孔子實在是一個妙人。

以前咱們提到孔子,腦海中立即浮現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幾個威嚴的大字。孔子的形象是高高在上的,有點刻板、有點迂腐,也有點過時。

不過《論語》裡呈現的孔子,卻是一個非常生動、有趣,且充滿生活情調的人,觀之可親。

揭秘:孔子的長壽秘訣

周潤發主演《孔子》劇照

舉幾個例子哈:

首先,孔子多才多藝。

孔子才不是什麼書呆子,他學五經、習六藝,文學、歷史、禮儀、藝術、占卜等都很精通,擱在今天就是文綜理綜藝考通關達人。

另外他還會射箭、駕車,堪稱“文武全才”、”多面小能手“。

其次,孔子是個文藝男:

他跟音樂老師師襄學琴。老師教了一首曲子,他練得十分入迷,根本停不下來。連老師都問他,你已經熟悉了 曲調,懂得了內在規律,為啥還練呢?不料孔子回答“我還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

如此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神情莊重,四體通泰,好似變了人樣。孔了說:“我已經體會到音樂形象了,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

師襄聽罷,大吃一驚!臥槽,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並未對孔子講過。

厲不厲害?

第三,孔子也愛美女:

孔子去見大美人南子,回來後,學生子路非常不高興。為什麼呢?因為南子名聲不大好,孔子不是老教人守禮嘛?怎麼自己管不住自己了呢?

孔子急得對子路賭咒發誓:我是不是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讓老天譴責我吧,讓老天譴責我吧!

原文是: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大家品品,是不是有點羞惱的意思?

揭秘:孔子的長壽秘訣

電影中孔子見南子畫面

另外,孔子還是個段子手。

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子路沒搭理他。孔子知道了以後,就對子路說:你可以這樣描述我嘛——夫子這個人,認真起來廢寢忘食,樂而忘憂,連自己老了都不知道。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呵呵呵,老夫子我認真起來,簡直連自己都害怕啊!

皮不皮?

但最有趣的是,孔子還是個養生達人。

《論語》記載孔子生活在動盪的春秋時期,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很不得志,並且政治和生活的紛擾不斷,但孔子卻能活到73歲高齡(這在古代已經是相當長壽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嘛)。

孔子如此高壽,得益於他一肚子養生心得。

今天我們來聊孔子是如何養生的,也順便借鑑到咱們現代的生活中來。

揭秘:孔子的長壽秘訣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要幹大事的人,沒有好的身體怎麼行呢?

孔子就非常注重身體健康。

他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吃的糧食加工得越精細越好,吃的肉也要切得細細的才好。此外,他還強調“食不語,寢不言”,就是說吃飯和睡覺的時候要專注,不要說話。

這兩點是孔子從生活質量、生活習慣上提出的要求。放在咱們今天,都可以找到合理的科學依據。

揭秘:孔子的長壽秘訣

食物要“精細”,不能馬虎了事,不要吃垃圾食品

;同樣,吃飯是不說話是為了幫助消化,而睡覺是不說話是為了使自己靜氣寧神,才能安然入睡。

推廣一下就是:好的身體,來源與生活的點滴細節。現在生活節奏快,大家對吃和睡不是不上心,而是普遍想走捷徑。飯來不及好好吃,沒事,多吃點複合維生素。知道熬夜不好,但又忍不住不熬夜,怎麼辦,花大價錢買最好的床墊和枕頭。

這種補償心理說白了,就是既想隨心所欲地造,又希望身體好。

子曰:想得美!

孔子的養生主張在於,日常生活中,好的習慣、好的狀態要點滴積累。既不急功近利,也不心存僥倖。

養生嘛,最重要的是循序漸進!

揭秘:孔子的長壽秘訣

“勞逸結合”

“勞逸結合”是現代人工作的理想狀態,因為這樣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促進身體健康,而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意識到了這一點。

據《禮記 ·雜記下》記載,孔子曾教育子貢說:“……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只工作不放鬆,人的體力和精力都會受不了;只是休息不知道抓緊時間,就會碌碌無為;只有協調好工作和休息的時間,張弛有度,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才能達到完美結合。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職業病”、”過勞死“,什麼原因 ?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繃得太久了,長期超負荷工作,身體上、精神上的那根弦給徹底崩斷了。

推薦創業的小夥伴們,把”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像”淡泊明志“、”天道酬勤“一樣,用大字副掛在辦公室裡,用孔子的智慧,來時刻提醒自己:勞逸結合,張弛有道!

揭秘:孔子的長壽秘訣

孔子的身體健康,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孔子謹慎地對待疾病

《述而》篇記載“子之所慎:齊、戰、疾。”

孔子對疾病的重視是與齋戒禮和戰爭並列的,可見孔子對疾病的謹慎。此外孔子在疾病的治療上表現出謹慎和實事求是的態度。

《論語 ·鄉黨》中記載“康字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達,是瞭解,知曉的意思。孔子首先相信得病需要藥來醫,這就比古代相信巫婆神漢治病救人的思想要先進的多。再者他不是病急亂投醫,而是不通曉藥理就不貿然使用。

這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而且非常理智的態度。

之前看過一個報道,說小孩燙傷了,家裡老人用土方子,把草木灰撒在孩子的患處,結果造成二次感染,險些釀成大禍。

這說明什麼?無知有時候比壞,更可怕!

像孔子這樣,不懂就不懂,把問題留給真正懂得人解決,是不是風險就小得多?

揭秘:孔子的長壽秘訣

現在醫學廣為人知得一個理念就是:保持心情愉悅,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這一點,2500多年前的孔子,簡直玩得不要太溜哦!

孔子的養心秘訣是一個字“樂”。

孔子有多種方式來保持自己平和達觀的心態: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看,孔子多會給自己找樂子!

學習樂一樂,交友樂一樂,親近自然樂一樂,有所感悟樂一樂。每天都樂一樂,而且這樣的樂是細小的又是無處不在的,無時不有的,根本不花錢。

揭秘:孔子的長壽秘訣

笑一笑,十年少

可這樣的“樂”放在我們的生活裡,往往讓人樂不起來——學習是枯燥的,朋友來了就要花錢,出去旅遊不是人看人,就是被景點宰。

還樂,不是阿Q是什麼?

看,這就是凡人和聖人的區別!

孔子的智慧正在於他懂得“化腐朽為神奇”,從平淡無味的生活中挖掘美麗的東西。有一位著名的攝影師說過:”人的眼睛只能看到他想看到的東西。“

快樂是可以由人選擇嗎?某種程度上,還真是!你去放大這件東西快樂的一面,感受快樂,獲得快樂,這就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學習會有所得,讓一個人智慧,為樂;

有朋自遠方來,帶來一些新鮮的消息和老朋友的問候,所以樂;

親近自然,自有一份大胸襟,思想得到淨化,高尚的精神油然而生,是為樂。

孔子的生存態度決定了他快樂的心態,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看起來孔子的一生簡直到處在撿彩蛋,活得久就撿得多,能不長壽嘛?

揭秘:孔子的長壽秘訣

另外,孔子還是一個自我認知明確,知足常樂的人。在與學生們談理想的時候,小夥伴們都有宏圖大志,只有曾皙希望自己能 :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甭管別人多宏圖大志,驚豔寰宇,你做好自己,就是快樂!

甘於平淡,不讓外界的浮華,沖淡自己內心的安寧。”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瞭解我,那也沒關係,我還是踏踏實實地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我是個快遞小哥,我就開開心心送快遞。

我是個環衛工,我就踏踏實實掃大街。

我是個王子,我也不為聲名所累,大大方方做王子。

接納自我,熱愛自我,享受現在的狀態——看,孔子在心裡學上也很有造詣嘛。

相反,我們看到生活中有不少人整天怨天尤人,唉聲嘆氣,為什麼呢?因為別人比他好,他就難過。別人指出他的不足,他又難過。等他真的做好了,又擔心別人嫉妒他,還是難過。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學些孔子的智慧:你是誰,就是誰。是誰都快樂!

把注意力多多集中在自己身上,認世界嘈雜,多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多一份的豁達和淡薄,便多一份的快樂和禪意啊。

揭秘:孔子的長壽秘訣

揭秘:孔子的長壽秘訣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性格為什麼能決定命運呢?因為性格決定了選擇生活態度,選擇的方向,導向生命的因果。

那麼我們來看看,孔子的性格,是如何有益於長壽的呢?

孔子的許多智慧與處世態度,都離不開他的“中庸”思想。

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致矣乎!”,“師也過,商也不及”,“過猶不及”。

“中”,是折中;“庸”就是平常的意思。

孔子講究中庸之道,既不過分也無不及,這種思想的影響是由內而外無處不在的,並時時指導著他的生活習慣和處世態度,堪稱孔子養生的一大妙著。

揭秘:孔子的長壽秘訣

生活習慣上“中庸”

在生活習慣上,孔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強調物質的享受要適可而止,否則過分舒適的生活就會使人淪於享樂而不思進取。魯迅先生也曾說過“生活太安逸,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也是對這一觀點的論證。

而且現代醫學也證實,多種多樣的“富貴病”正是由於人們不知節制,貪圖口腹之慾造成的。孔子“無求飽”、“無求安”的觀點正是針對現代人慾望膨脹的一劑良藥。

《論語 八佾》記載“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欣賞《關雎》的美,是因為它快樂但不至於荒淫,悲哀但不過分。大喜大悲都於身體不好,醫者有云:過喜則傷心,過怒則傷肝,過思則傷脾,而過憂則傷肺。

孔子的高妙之處在於他保有一份單純的平衡的心境,帶著哲人的大智慧,把一切都看淡了,看透徹了。“坐看雲捲雲舒,閒聽花開花落”。雲來是緣,雲去也是緣。花開是福,花謝也是福。

都好!

我們現在很多人看不起“中庸”,覺得是“和稀泥”之道。事實上,中庸是一種平衡之道。我們會發現,生活中很多東西,並非多多益善,越富越好,而是“難得平衡”。

平衡,意味著一個多方都能接受的點,也意味著不絕對,都留有餘地。可進亦可退,生機無限。

揭秘:孔子的長壽秘訣

在人際關係上,孔子也充分運用了他“中庸”的思想。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是個內斂的不張揚的人,他非常懂得收斂鋒芒,腳踏實地地做事。這種觀點頗有些圓滑和世故,但在很多時候確實是保護自己的必要選擇。相比之下,現在的年輕人有些比較有主見,常常不服別人,爭來爭去,弄得大家都頭破血流,反而不利於問題的解決。

“仁者壽”是孔子養性的又一成功法寶。

《論語 ·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仁”在孔子一生的修養中被提到很高的高度。

“裡任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常處樂。任者安仁,知者利任。”“苟志於仁矣,惡也。”

“仁”是什麼?

是無差別的、深深的理解與寬容!

仁者愛人,仁義之人,心中無彼此,輕敵我,看到的是眾生。善念會滋養自己,也會收穫他人的尊敬和愛戴,層層疊疊帶來回響,最後收穫世界之愛,如此才是健康的良劑。

揭秘:孔子的長壽秘訣

結語:

孔子的養生之道是非常簡單、低碳,但又充滿智慧的。他的養生是面面俱到的,不僅注重身體的健康,還看到心靈的愉悅和好的性格對養生的重要作用。

既養身,又養心養性,三者緊密相連。應該說正是這些因素科學而和諧地綜合起來,才共同成就了孔子的長壽奧秘。

所以,接下來,我們的養生之道,除了保溫杯裡泡枸杞,健身跑步勤運動外,是不是還要加一項——多讀《論語》呢?

揭秘:孔子的長壽秘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