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入局美年健康 民營體檢能否突破困局?

外匯天眼APP訊 : 長期以來民營體檢行業資本過度擴張,一味追求走量和價格戰,發展模式存在偏離,互聯網巨頭入局後能否突破困境,有待觀察。

互聯網巨頭再次盯上民營體檢這塊大蛋糕。

10月27日晚間美年健康公告稱,公司分別向阿里網絡、杭州信投和上海麒鈞轉讓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2.09億股、1.96億股、2.00億股,合計6.05億股(佔公司總股本16.16%)。次日,美年健康開盤直線拉昇至漲停,報14.97元/股。

阿里入局美年健康 民营体检能否突破困局?

其中,阿里網絡、杭州信投構成一致行動人關係,將持有公司10.82%的股份;上海麒鈞將持有公司5.34%。這也意味著,阿里巴巴一躍成為美年健康第二大股東。美年健康的控股股東俞熔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比例由37.61%下降為22.88%,公司實控人仍為俞熔。

阿里巴巴已經入股兩大民營體檢巨頭——美年健康和愛康國賓,而未來民營體檢能否突破自身發展局限,解決近年來負面纏身成為行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長期以來,民營體檢行業資本過度擴張,一味追求走量價格戰,發展模式存在偏離,轉變成健康發展模式的需求更為急切。歸根結底體檢行業仍是知識密集型行業,對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很高。

套現73億元

“中國下一個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領域。”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成員馬雲這麼說的時候,也早已帶領阿里著手佈局醫療行業。彼時醫療產業方興未艾,在國家政策和大健康的趨勢下,眾多大佬們紛紛轉舵,砸錢投資,其中不乏阿里巴巴、騰訊這類互聯網巨頭公司。

此次股份轉讓價格為12.01元/股,較美年健康10月25日收盤價13.61元/股折價約12%。以此計算,阿里網絡、杭州信投、上海麒鈞受讓上述股份需要付出的對價分別為25.10億元、23.54億元、24.01億元,阿里方面付出對價高達48.46億元。這也意味著美年健康實控人俞熔及一致行動人套現72.65億元。

美年健康方面表示,阿里網絡、杭州信投和上海麒鈞作為公司重要戰略股東和合作夥伴,能夠幫助美年健康提升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水平,構建協作創新的技術平臺。

其實早在此次入股前,阿里就和美年健康有過合作。

2017年,阿里雲曾與美年健康展開合作,雙方共建雲計算平臺,開展健康體檢、醫學影像等核心大數據分析及合作應用,並聯手打造健康大數據開放平臺。這次入股美年健康,阿里可能“蓄謀已久”。

太平洋證券分析師杜佐遠指出,阿里此次入股是對預防醫學產業的重視和看好,也是對美年行業龍頭地位的認可。

互聯網巨頭“弄潮”

前幾年,民營體檢行業還是“三足鼎立”的格局——愛康國賓、美年健康和慈銘體檢共同稱霸民營體檢市場。2014年,美年健康收購慈銘體檢27.78%股份。伴隨著美年健康的入股,民營體檢行業只剩兩巨頭——愛康國賓和美年健康。

很長一段時間,愛康國賓和美年健康不斷上演“宮斗大劇”,不斷爭奪民營體檢市場。2018年3月,愛康國賓宣佈接受阿里系的私有化邀約。2019年1月,愛康國賓宣佈完成私有化,正式改姓阿里。

然而時至今日,隨著互聯網巨頭阿里的加入,民營體檢格局再生變。

進駐愛康國賓後,阿里並沒有停下自己的野心。僅僅時隔一年不到,阿里又完成了對美年健康的進駐,兩巨頭雙雙落入阿里的口袋。

仔細看來,阿里對美年健康的入股正當其時。

從公司發佈的三季報來看,前三季度共實現營業收入62.78億元,同比增長7.89%;其中歸母淨利潤3.91億元,同比下降5.46%。第三季度單季實現營收26.36億元,同比增長2.24%;其中歸母淨利潤3.74億元,同比增長46.80%。

公司第三季度營業明顯回暖,收入利潤端增長企穩。去年,公司頻頻受各種負面輿論影響,市值曾一日之內蒸發了67.7億元。從收入端看,個檢、團檢業務均重回增長趨勢。而利潤端方面增長更加明顯,主要是因為固定成本開支相對穩定、旺季後利潤端彈性顯現。

對此,中信建投分析師賀菊穎表示:“預計去年事件影響已開始逐漸消退。今年以來美年健康強化健康體檢質量管理,上線標本管控系統提升體檢報告質量及合規運營,並在檢後報告諮詢和客戶維護上進一步提升客戶感受,這些改進措施在三季度取得明顯成效。”

從長遠來看,健康管理行業依舊是市場前景廣闊的朝陽產業。公司作為民營體檢行業的絕對龍頭,有望在未來開啟新一輪的擴張和高增長。

藉著春風,互聯網巨頭的健康佈局從未停止。

此前,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了健康中國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圍繞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兩大核心,將開展15個重大專項行動,努力使群眾不生病、少生病。同時,綱要明確指出: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超8萬億,到2030年達16萬億。康養產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

16萬億的天文數字,必定掀起一場資本的狂歡。藉著行業的春風,互聯網巨頭對健康產業的佈局從未停止過。在醫療產業方面,同為互聯網巨頭的騰訊也不甘示弱。近年來騰訊在健康產業上的投入亦不菲,包括微醫(掛號網)、好大夫在線、丁香園在內,數十家互聯網醫療企業獲得騰訊投資,金額累計近百億元。

困局待解

儘管資本狂歡、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圈,但囿於醫生資源短缺,高速擴張發展,民營體檢實際上一直以來仍問題重重,靠價格戰、過度營銷擴充體量成為痛點。

愛康董事長張黎剛也曾直接爆出體檢行業眾多黑幕,檢驗從業人員沒有相關的從業資格證書,抽血後不檢測直接倒掉出結果報告等,將民營體檢業內亂象推向風口浪尖。

美年大健康產業集團董事長俞熔也曾直言對於民營體檢機構來說,未來是跟公立醫院競爭,但民營體檢行業現在的競爭是低水平的內耗和價格戰,對未來行業的發展沒有幫助。

“廣州一個公立醫院護士的收入達到萬元,但是有民營體檢機構為了壓縮成本,實現迅速擴張,實際工資水平可能只有2000-3000元,醫生工資可能只有4000-5000元。民營體檢機構普遍存在的現狀就是人員流動性大,醫護人員以次充好。”廣州某三甲醫院體檢中心的一位主任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

目前,中國體檢市場雖公立醫院佔主導,但呈現出民營體檢機構和公立醫院並存的發展模式。民營體檢機構“賣服務”,而公立醫院體檢中心則勝在質量有保證。然而看似門檻低的體檢科同樣對醫生資質和經驗有著很高的要求,例如彩超的判斷,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醫生的經驗。而隨著互聯網巨頭入局,民營體檢戰事未來格局仍存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