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上半場:十年“28星宿”的分化與理性迴歸

創業板上半場:十年“28星宿”的分化與理性迴歸

2009年10月30日上午9時25分左右,深圳市五洲賓館,28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集體笑容滿面地敲響了創業板上市寶鍾。這是創業板首批上市公司,這一天也是被記入中國資本市場史冊的一天。

如今,第一個十年過去了。2019年10月30日下午15時,創業板指收於1684.08,跌0.15%。創業板776只股票中僅有38只收紅。這一天整個大盤情況都不理想,相對上證指數與深證成指來說,創業板指屬跌幅較小的。

據choice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30日收盤,創業板規模從當初的28家增至776家,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20.85%;總市值為5.6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佔A股總市值的9.09%。創業板上市公司公司累計通過IPO募資達4040億元,再融資金額(含重組配套融資)3418億元,股權融資總額累計達7458億元。

業績增速分化

集體敲鐘的創業板首批這28家公司,也被稱為創業板“28星宿”。這十年間,它們的發展並不都是順風順水,還因金亞科技暫停上市、多公司業績下滑等問題,時常遭受輿論詬病。

但其實,時代財經通過整理數據發現,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整體主營業務情況還是持續增長的,平均收入規模由2009年的3.52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25.19億元,高於創業板公司17.9億元的平均收入,年複合增長率為24.43%。

創業板上市公司定位於具有高成長性的中小市值高新技術企業。首批“28星宿”中就有這樣一批高成長性公司。機器人、愛爾眼科、億緯鋰能、安科生物、華測檢測、硅寶科技、大禹節水……其中,機器人和愛爾眼科上市十年來,從未出現過業績下滑情況。尤其是愛爾眼科,除了2012年和2013年增長略有放緩,其他年份其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均保持著同比30%以上的增長。

不過,創業板誕生這10年來,受宏觀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產業更替及自身經營水平等因素影響,“28星宿”業績增速分化。且在2017年至2018年尤為明顯。

先來看一組數據:2017年及2018年,首批28家公司的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的家數分別有14家、16家,持續創新高。

此外,2017年以前,年度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幅度超過100%的公司只是少數,跌幅超過1000%的也僅兩次(2013年的吉峰科技,2015年的新寧物流)。到了2017年,降幅超過100%的公司增至4家,2018年,這一數字翻番至8家。同年,跌幅超過1000%的有3家,南風股份跌幅最大,為-3,525.46%。

而上市前的2008年至2018年的10年間,“28星宿”中歸母淨利潤複合增長率為負的公司為13家,最低的公司為天海防務,為-247.77%。不過,仍然有15家公司在這10年實現了歸母淨利潤的增長,複合增長率最高的為網宿科技(36.03%)。

而與業績息息相關的現金分紅指標中,自上市首日至昨日,區間現金分紅金額最高的為愛爾眼科(17.88億元)及樂普醫療(16.48億元),其也是唯二現金分紅額超過10億元的公司,年度業績也較為亮眼。愛爾眼科甚至保持每年歸母淨利潤的增長態勢。

博時創業板ETF及聯接基金經理尹浩10月29日下午在與時代財經談到創業板內部結構化的問題時表示,“創業板內部出現結構化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創業板企業業績出現了分化。隨著國內經濟增速持續回落,

股價高速增長

同樣符合創業板“高成長性”指標的,還有這些公司的市值。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上市首日的平均市值為49.99億元。到了2019年10月29日收盤,首批28家公司平均市值增加至142.82億,市值總和則是上市首日的2.86倍。這“28星宿”中有10家市值在100億以上,其中愛爾眼科市值更是高達1182.74億元,十年漲了16倍,其次是樂普醫療的522.56億元。

正是高速增長的估值,創業板曾被視為造富“神話”,創造了一批億萬身家的公司實控人、股東,一些中小投資者也從中獲益。

創業板指自從2010年6月1日推出以來,其從初始的986.02一度漲至4037.96。截至2019年10月30日,創業板指收於1684.08,相對起始價的漲幅達70.8%。

创业板上半场:十年“28星宿”的分化与理性回归

2010年6月1日至2019年10月30日創業板指數走勢圖。截圖來源:choice數據

至今,小陳都對創業板開市那段時間記憶猶新。“那時我正在實習,單位裡不少同事都是股民,每天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創業板。因為對那些明星股東好奇,我還專門找來華誼兄弟的招股書好好研讀了一番。”也就是在那時,小陳開通了股票賬戶。

10月28日,小陳向時代財經回憶:“開戶時針對創業板要專門簽署一份類似於風險告知書的文件,營業部的客戶經理還給我強調了創業板的高風險性,建議我等有一定經驗後再嘗試投資創業板。”再加上創業板當時的“三高”問題備受關注,此後兩年多時間,雖然對創業板充滿了好奇,但小陳都沒入場。

直到2012年10月,小陳才買入了第一隻創業板股票——首批“28星宿”之一的網宿科技。“在這之前其實我關注這隻股票有一段時間了,它基本面不錯,那時的估值也很低。17塊左右入手的,不過剛進去它就開始跌,到12月更是跌到13塊多。我有些失望,但又始終覺得這隻股票很有潛力,所以12月又加倉。當時賬戶裡80%左右的資金都放在它上面了。”小陳加倉的第二天,網宿科技繼續收綠,心大的她就索性“放養”了。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工作繁忙的她幾乎沒關注過自己的股票賬戶。

而這段時間,網宿科技卻發力上漲,等小陳再一次打開自己的賬戶時,網宿科技的股價已經超過了30元。之後,小陳就看著股價一路向上衝,中間幾度想拋都忍住了。“之前在網上看到有人說它能上100元,我就想看看它是不是真能上”,她笑道。2014年1月底,小陳見證了網宿科技跨入“百元股”的行列後,在108元的位置將網宿科技清倉。

而網宿科技的股價也在那之後的1個月內到達141元(不復權)的“巔峰”。事實上,按股價復權後來看,其增長態勢一直延續到了2016年,之後才開始回落。

在持有網宿科技那段時間,小陳還一度買入了同是創業板股票的智飛生物。“那段時間網宿科技漲勢喜人,我便將手中持有的大盤股全拋了,本來是打算全部投入到網宿科技。但那段時間疫苗概念挺火,我就進了一些智飛生物,將近40塊買入的,是我買過成本最高的股票,60塊左右的時候有些擔心便賣了。”

這兩隻創業板股票,為小陳帶來的收益頗豐,尤其是網宿科技,成為小陳炒股經歷中回報率最高的股票。

不過,尹浩向時代財經表示,“創業板10年確實出現了一些10倍牛股,但數量也不算非常多,775家上市(截至10月28日)企業中漲幅在10倍以上有18家。標準再放寬一些的話,漲幅在5倍以上的有69家。整體來看,一隻股票要真正走出來還是不容易。”

還有一隻讓小陳印象深刻的創業板股票,則是暴風集團。“我沒參與打新,但它上市第一天盤前我就掛單了,結果沒買進去。之後連續一個月每天掛單,它都沒破板。眼睜睜看著它的股價從個位數跳到了三位數,太瘋狂了!最後我就放棄了。”

暴風集團首發價7.14元,2015年3月24日上市首日開盤價9.43元,連續29個漲停板才破板,不到2個月時間股價最高衝至327.01元。這一度被稱為創業板“神話”。然而再提到如今面臨退市風險的暴風集團,小陳唏噓不已。

導致暴風集團處於退市邊緣的導火索,是其海外併購爆雷。實際上,在其上市那兩年,創業板的併購風潮達到了頂峰。瘋狂併購埋下的“地雷”——商譽減值也在2018年被引爆。

併購漸退潮

這一年,大額商譽減值堪稱是市場最大的黑天鵝。在宏觀經濟形勢變化、金融去槓桿的背景下出現經營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大量企業計提大額商譽致業績虧損,風險猛然襲來。

產生於併購的商譽,是指收購總價超過企業可辨認淨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部分。這一波商譽減值潮,可回溯到2014年以來的併購熱潮,商譽減值最大的原因,是被併購方業績大幅下滑。

例如華誼兄弟,在影視寒冬襲擊下,併購的影視公司“踩雷”,商譽減值之“火”連綿燃燒。2018年華誼兄弟商譽減值損失為9.73億,佔其歸母淨利潤虧損額10.93億的近九成。直到今年三季度,華誼兄弟再進行商譽減值,仍有19.47億元,同時,今年前三季度,該公司虧損6.5億元。

此外,教育行業的上市公司也是商譽減值的“重災區”。以立思辰為例,Choice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末其控股參股子公司為83家,很大部分是其併購的“成果”。2018年末,立思辰共計提商譽減值損失10.77億元,佔當年歸母淨利潤虧損額的77%。2018年,立思辰歸母淨利潤虧損13.93億元,為其上市後首次虧損。全通教育也因大量併購,鉅額商譽壓頂。

創業板併購重組自2012年起步,2014年開始活躍。因併購的遊戲、影視等輕資產增多,創業板重組溢價率持續走高,水平在2016年達到峰值(1126.51%)。

创业板上半场:十年“28星宿”的分化与理性回归

2012年至今年前三季度創業板併購完成單數、重組方案溢價率、交易金額的情況。數據來源:深交所。製圖:時代財經 何蘊虹

2016年以來,隨著監管政策導向的轉變和市場自身對於重組功能認識的不斷深入,活躍度有所下降。越來越多的公司著眼於實際發展需求,而非資本市場工具的簡單運用,更加合理謹慎地實施併購重組。此外,在市場日趨理性、IPO分流以及股價波動等因素的影響下,高溢價方案明顯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創業板一些上市公司具有“創新、中小、民營”特徵,抗風險能力有待加強,部分公司面臨經營困境、資金鍊緊張、控股股東高比例質押等多種複雜風險,需要引入外部戰略股東進行重整。

在新的市場需求和改革環境要求下,證監會於2019年6月就修改《重組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允許戰略新興行業及高新企業通過重組上市方式進入創業板。這被視為創業板歷史性改革。

改革之風繼續吹

對於創業板而言,改革的腳步不止於“允許借殼”。近年來,創業板退市制度也在持續完善。

2016年,證監會完成對欣泰電氣涉嫌欺詐發行以及信披違法違規案的調查工作,欣泰電氣成為因上市欺詐而被強制退市的首家公司,也是創業板的首家退市公司。

“28星宿”之一的金亞科技也因涉嫌財務造假於2015年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後,再連續三年虧損,在今年5月被深交所做出暫停上市的決定,樂視網和千山藥機也在暫停上市的名單之內。

其中,樂視網一直處於風口浪尖。今年前三季度,樂視網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虧損102億元,鉅虧主要原因,主要是樂視網管理層對樂視體育、樂視雲違規但保案,公司計提了鉅額債務。早在2018年,樂視網淨資產經審計為負後,就已提示股票被暫停上市的風險。

回顧創業板退市制度建立及完善的過程,退市制度推出時,與主板相比,增加了“淨資產為負”、“財務會計報告被註冊會計師出具否定意見或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股票連續120個交易日累計成交量低於100萬股”等退市指標。

此外,創業板還增加了“連續受到交易所公開譴責”和“股票成交價格連續低於面值”兩個退市標準,改進退市風險警示,並縮短資不抵債公司、成交量過低公司的退市時間,並嚴格恢復上市的審核標準。

從實際情況來看,創業板退市制度涵蓋財務、市場指標等,後續主板退市制度改革也有采納及借鑑上述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創板並試行註冊制推出後,創業板的改革呼聲再起。

資深保薦代表人王驥躍10月29日對時代財經分析:“上市門檻高、發行市盈率受限、上市後融資難、禁止借殼交易……10年後的創業板更多隻是深交所的一個上市通道而已,與上交所主板以及深交所中小板並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光沒有太大競爭優勢,反而還受到更多約束和限制。”

王驥躍認為,創業板的改革必然是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下的註冊制方向。

中國國際科促會理事布娜新也持類似觀點。布娜新29日對時代財經表示,由於上市標準的侷限,創業板市場這些年扶植的仍然是高盈利公司,而真正創新創業類的虧損公司或是存在特殊股權架構的公司在過去是無法登陸創業板的。“註冊制肯定是創業板改革大勢所趨,在鼓勵行業方面應與科創板形成有機互補。”

十年發展,創業板有成就,也有改進空間。創業板改革已迫在眉睫,應該怎麼改,改成什麼樣,會有什麼效果?這些懸念,一一待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