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為什麼出現地光?

石間煙霞


我是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在地震將要發生的時候,處於地震區域或者邊緣地帶的人們,用肉眼能夠發現天空會出現或帶狀、或柱狀、或片狀的閃光,顏色以白裡發藍居多。這在科學上稱之為“地光”,一般這種現象發生在較大規模的地震前。

為什麼會出現地光呢?地光的產生原因,目前科學界說法不一,如今尚無定論,不過大多數人認為,這是由於地震前地磁異常,使大氣粒子放電發光所致。具體來說,就是遭遇大地震時,地面出現裂縫,就會有一股巨大的剪切力,地層岩石被迅速切開,出現破裂、斷裂情形,在這個過程中,岩石間會產生高度的摩擦滑動,溫度迅速升高,產生了電磁效應作用,一些電荷沿著裂縫會被帶到地層表面,電荷越聚越多,在低空中產生大氣電離,引發發光現象。

地光在空中的持續時間很短,一般為數秒,時間長的能持續幾分鐘。地光距離地表的距離也不大,一般為十米到幾十米不等。由於小型地震發出地光的可能性很小,所以當看到有地光時,預示著大的地震很可能馬上就要來臨了,所以要充分利用這很短的時間,抓緊採取必要的防避措施,有條件的話有序組織相關人員撤離到安全避難處,努力把生命財產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地震前的發光現象,早有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 6世紀《詩經》中對陝西岐山大地震(公元前780年)的記述:

燁燁震電,不寧不令。

百川沸騰,山冢崒崩。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燁燁震電,即地震的電光耀眼、劈啪閃爍;不寧不令,大地不停地震動,竟連一點預先的通告都沒有。國外對地光的最早記錄,出現在一世紀的古羅馬人塔西託斯(Tacitus)對公元17年小亞西亞地震的記述和9世紀日本的《三代錄實》對公元869年一次日本地震的記載中。

然而,將地震的發光現象納入科學研究的軌道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直到1705年英國人斯圖克雷,1910年加里總結了歐洲的148例,1930年武者金吉給出日本的1583例,1967年慄林亨拍攝到的地震前發光照片,以及各國科學家在現場目睹了大量的地震發光現象並做了詳細記錄後,這種前兆現象的輪廓才漸漸清晰。特別是我國的震例中還出現了地光灼傷人體肌膚、致人暈倒、燒焦植物以及在地面留下走火痕跡等等物證,這個現象的存在終於不容置疑了:7級以上大震前幾小時至幾天的極震區多有地光出現,呈現片狀或團狀的低空朦朧的閃光,除個別伴有燃氣外,均為低空大氣的放電。表現形式上,山區為多、平原為少;震時最多、震後較少;藍白為主、黃色為輔等等。

電荷的來歷

早在16世紀人類就已經發現靜電在放電的過程中會發光,磨擦放電最為典型:磨擦化纖衣服和毛衣、觸摸金屬門柄、用塑料梳子梳頭等,都會在黑暗中看到淡藍色的微光和聽到噼叭作響的放電,同“燁燁震電”異曲同工。測量表明,這時的電場強度居然可達300萬伏/米,竟同雨天的大氣放電在同一量級上,只是由於電量過小而不危險罷了。當1752年美國的富蘭克林得到雷雨帶電性質的實驗證據之後,人們已經明確:當電荷密度達到每平方米0.1微庫侖時,就能看到發光現象。所以隨著孕震過程中應力的加大,在某些岩石上就可能會以某種類似磨擦起電和電子發射的方式造成電荷的積累,電荷密度未必很高,仍能導致放電和發光。

石頭能發光,這同“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不是一樣神奇了嗎?

地球上確實有一種非常精美的石頭,它不會唱歌但會發光,且分佈極為廣泛,含量佔地殼上部化學成分的66%,是砂礫、石英岩和花崗岩的主體,其學名叫 “石英”(SiO2)。兩塊石英輕輕一碰就會撞出火花放光,俗稱“打火石”;一塊水晶受外力擠壓更會放電發光,俗稱“放光石”。水晶是更加純淨、更加精美的石頭



影藝圍觀


當來自太陽風的質子和電子撞擊地球大氣中的粒子時,它們會釋放出能量——這就是極光產生的原因。

事情是這樣發生的:想象你有一瓶碳酸飲料,你搖了搖。這就給瓶子注入了大量的能量,當你打開它時,這些能量就會以一股氣泡的形式釋放出來。


暴力o機械


由於地震活動而產生的發光現象,稱之為地光.在臨近地震時刻,出現得比較多,震前和震後一段時間內有時也可以看見.地光產生的原因尚不清楚,目前有幾種解釋:①大地震前地磁、地電場急劇地變化與大氣中電離層相互影響而產...


天泰新資訊


汶川地震那年,我們這邊有點震感,當時我還小,以為是怪獸來了

現在沒經歷過地震,也沒見過地震發的光,不好作答😉😉


王巨蛇



Liwei與您聊商業模式


我記得目前還沒有權威的地光現象原因解釋,只有假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