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女幹部“罵”貧困戶,精神貧困的坎該怎麼過?

近日,一條題為“雲南一扶貧工作者‘罵’貧困戶”的視頻,引起廣泛關注。視頻中,一名女扶貧幹部在講話時說,“大家都是經過苦日子的人,以前吃不飽、穿不暖。現在政策越來越好,國家退耕還林還給補貼,老了有養老保險、病了有醫療保險、日子過不下去了還有低保,蓋房子了給你們補助,你們想一想,還有什麼理由不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幸福不是靠張嘴要來的,不是伸手要來的,不是在家中蹺著腳等來的。你看看那些開車、住洋房的人家,哪個是靠低保富起來的,不都靠自己雙手。”她說。

若從2015年算起,我國的脫貧攻堅戰,已經搞了4年。到現在,脫貧攻堅戰已經進入到了衝刺衝鋒階段。越是這個時候,剩下的越是難啃的硬骨頭。比如,有的貧困戶缺乏脫貧主動性等,過於依賴“等靠要”,甚至把貧困戶當成一種福利,甘於享受貧困戶身份帶來的利好,進而不願意擺脫貧困戶的身份。這樣的貧困戶,扶貧多少年,都還是依然貧困,即使脫貧,也很容易返貧。

而這種現象,也被稱之為“精神貧困”的體現。這些貧困戶只想拿錢,而不是想“真脫貧”,對“貧困”二字無所謂,最重要的是,在自我意識精神層面,缺乏積極向上和主動奮鬥的姿態,具體現實表現為聽天由命、消極無為,安於現狀、好逸惡勞,不求更好、只求溫飽等。要知道,物質層面的貧困好扶,但精神層面貧困的坎卻難過。

現在,扶貧女幹部“罵”貧困戶的事情出來,也進一步驗證了這種現象的現實性。具體來看此事,其實扶貧女幹部那並不是真的“罵”,而是一種“真情勸說”,是在結合實際情況講道理。她的目的,自然是想通過自己的演講,讓下面的貧困戶頭腦更清醒一點,明白國家脫貧攻堅的初心,明白扶貧幹部的苦心,從而能夠腳踏實地,用自己的雙手奮鬥出一番新的天地。女幹部這樣的認知和情懷,以及相應的演講舉動,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我們也要認識到,要想真正拯救一些貧困戶的精神貧困問題,並不是說勸他們兩句,給他們打打雞血,就能實現的。還是要有制度層面的設計,有更全面具體的工作推進。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強調,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加強貧困地區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加強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統籌銜接,著力解決“一兜了之”和部分貧困人口等靠要問題,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這樣的中央一號文件,是很好的指導性綱領,值得基層扶貧幹部好好領悟,認真落實。

同時,藉著扶貧女幹部“罵”貧困戶的這個機會,我們也要有相應的反思。比如,貧困戶“精神貧困”的情況,有沒有是由於扶貧工作本身的走偏和不到位給養成的?不能否認的是,現實中確實有個別地方基層政府,為了完成扶貧指標,片面追求物質脫貧,而極大程度上忽視了精神脫貧,進而助長了“養懶漢”現象。對此,還應該進行全面的摸底調查,一旦存在,要及時糾偏,迴歸到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的正路上來。

其實,精神貧困的坎也不難過,只要扶智做到位了,也能倒逼相關貧困戶的觀念轉變。而在扶智工作層面,也要學會換位思考,平等溝通,給予基本的尊重,並追求扶智工作的靈活性和多元化,追求效果的最大化,那“精神貧困”的坎,便一定能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