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創新天才美國雙院士楊培東:人工光合作用望根本解決能源危機

在2019年10月31日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媒體見面會上,48歲的中國蘇州創新天才、2015年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納米材料學家楊培東表示,自己專注的人工光合作用太陽能轉化率已經達到10%左右。未來,這項技術或將根本解決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抑制全球變暖,並製造清潔能源,解決能源危機。

蘇州創新天才美國雙院士楊培東:人工光合作用望根本解決能源危機

蘇州創新天才美國雙院士楊培東:人工光合作用望根本解決能源危機

楊培東團隊構建的是一套由納米線和細菌催化劑組成的獨特系統。是一個碳中和的解決方案。人工光合作用是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把能量儲存在化學鍵當中,實現碳中和的過程,從而吸收二氧化碳。

楊培東說在10月30日的論壇主旨演講中指出,二氧化碳轉化過程可以產生氧氣或製造出更高級別的材料。可以製造成想要的各種化學物質,可以將它作為中間物,可以成為你汽車的燃料,也可以製成可分解材料,甚至製成藥品等,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這幾乎是一種全新系列的化學領域——它完全依靠光能,並且創造出的各種材料產品也僅僅依靠二氧化碳和光能,這是和傳統材料理念完全不一樣的邏輯和出發點。


2013年,楊培東團隊第一次證明了人工光合作用技術的可行性,當時太陽能轉化率為0.4%。隨後多個國家的相關實驗室在此基礎上開始進行優化探索。目前這項技術的太陽能轉化率提高了25倍,已經遠遠超過了自然光合作用的轉化率。

楊培東曾表示,在成本划算的條件下,一旦此轉化率達到10%,這項技術就能商業化,或將打造出新一代普遍使用的可再生能源。

楊培東主要研究內容為一維半導體納米結構及其在納米光學和能量轉化中的應用,包括人工光合作用、納米線電池、納米線光子學、納米線基太陽電池、納米線熱電學、碳納米管納米流體、低維納米結構組裝、新興材料和納米結構合成和操控。

蘇州創新天才美國雙院士楊培東:人工光合作用望根本解決能源危機

實驗室中的楊培東

楊培東1971年8月出生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納米材料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S.K.和Angela Chan傑出

蘇州創新天才美國雙院士楊培東:人工光合作用望根本解決能源危機

楊培東獲得博士學位時與湖南妻子王玫在哈佛大學合影

1993年楊培東獲得中國科技大學應用化學學士學位;1997年獲得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99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任教,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2001年至2004年連續獲得美國阿爾弗雷德·斯隆獎;2003年被美國“技術評論”雜誌列入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明家;2004年獲得美國材料學會青年科學家大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2007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沃特曼獎;2011年入選湯森路透集團遴選的最優秀的100名化學家榜單中第十位,同時入選了10年中最優秀的100名材料科學家中第一位;2012年4月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14年出任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2015年9月獲得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2016年5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