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還未亡,“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流言就傳遍了

你絕對聽過不止一次這個說法。

與朋友的閒聊時、瀏覽網頁時、看影視作品時...“人類大腦只被開發了10%”,這樣的觀點無處不在。

有時,對你灌輸這種思想的,甚至可能是你一向敬佩的老師。畢竟,這也是成功學慣用的激勵方法,風靡各類培訓機構。

大清還未亡,“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流言就傳遍了

它完全迎合了人類對自身潛力的一種念想,又或是妄想。如果人類找到那個開發大腦的方法,必定能逆天改命,鹹魚翻身。“你的大腦只運用了很小一部分,潛力無限!”光聽著就讓人想發憤圖強,去探明那90%的未知之地。

電影《超體》中,斯嘉麗飾演的女主Lucy就找到了那個讓腦潛能被開發的方法——嗑新型藥物。從10%至100%,也是整個故事的主線。Lucy最終變成了那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女超人”,比打通任督二脈還要強。

大清還未亡,“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流言就傳遍了


大清還未亡,“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流言就傳遍了


這個流言的輻射範圍實在太廣了,以致於它都有了一個專屬的維基百科頁面——“Ten percent of the brain myth”,相當有排面。

只是謠傳始終是謠傳,流傳得再廣也成不了真的。《超體》的發佈會時,導演呂克·貝松就已經大方地承認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畢竟電影也不同於科研,他只是覺得這樣的設定,可以更好表達自己作品的思想。

大清還未亡,“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流言就傳遍了

那麼,這個流言究竟迷人在哪裡,竟有如此生命力旺盛?

可以確定的是,此觀點已經流傳了近兩百年之久。這可能比真正腦科學誕生的歷史,還要悠久得多。

只是關於流言的起源,卻各有說法,無法說清楚道明白。為了考證這一觀點的出處,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有學者在雜誌上刊登啟示,想查明真相了。

大清還未亡,“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流言就傳遍了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首位在美國開設心理學教程的人,也被稱為“美國心理學之父”

一般認為流言的開端,始於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人類的能量》一書。在這本書中,詹姆斯提到了:我們只發揮了自己身心資源的很小一部分。書發表的那年,正好是1907年,大清還有幾年才亡。

但這位心理學家是真的冤。他連佔比多少都未曾提及,這句話就被其他人添油加醋地借走了。

大清還未亡,“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流言就傳遍了

1936年,戴爾·卡內基的《人性的弱點》發售,繼而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二大暢銷書,第一暢銷是《聖經》。

這本書本身也沒什麼毛病的,但問題就出在為這本寫序言的記者托馬斯(Lowell Thomas)。“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認為,普通人僅運用自己潛在心智能力的10%”,成了序言中的一句話。再後來,連卡內基本人都將這句話寫進自己的書中。

大清還未亡,“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流言就傳遍了

戴爾·卡內基

於是有人猜測,正是隨著卡內基這些書的大賣,這一論斷才搭上順風車,引發熱潮。

不可否認,卡內基是最受歡迎的勵志大師之一。但沒有任何事例,這憑一句話就能引發如此廣泛的謠傳?這確實有點說不過去。

所以也有的人認為,這一說法更多的是源於對某些科學實驗的錯誤解讀。

最早的流言,來自於18世紀末德國解剖學家高爾(Franz Joseph Gall)提出的顱相學。

所謂顱相學,就是根據人的頭蓋骨來解讀出人的不同性格、智力與行為等。這本來就是一項偽科學,被譽為“忽悠西方人的摸骨看相”,早已被現代科學摒棄。

大清還未亡,“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流言就傳遍了

但在那個矇昧的年代,顱相學卻異常受歡迎。而這位解剖學家為了顯得專業,也根據人類的頭骨開始給大腦分區。

只是,當時的他只描繪出了顱相腦的10%的結構與功能。於是,人們便理所當然地認為另外90%是沒有功能的,無用的。

另外,最直接的來源則發生在20世紀初的一個著名實驗。

那個年代,我們對人腦的理解幾乎還等同一張白紙,既不知道腦的功能分區,也不清楚其運作的原理。

大清還未亡,“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流言就傳遍了

拉什利(Karl Spencer Lashley)

而在這腦科學的拓荒期,拉什利(Karl Spencer Lashley)則是腦功能整體論的支持者。

所謂腦功能整體論(Holism),認為大腦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依賴於腦的某個部位。即便損壞了某部分腦組織,剩下的腦組織也能取代原本的腦組織功能。與之對立的,便是腦功能的定位論(Localism ),指大腦的某個部分對應著特定的功能。

大清還未亡,“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流言就傳遍了

當時,拉什利就設置了一個著名的“老鼠迷宮”實驗,試圖找出大腦的記憶位置,以佐證心裡的猜想。在歷史上,拉什利也是最早期的“尋憶者”之一。

他先訓練老鼠完成簡單的走迷宮找食物的任務,然後再將其大腦不同的部分皮質切除。在這之後,他再來測試老鼠完成迷宮的成績。

結果發現,無論切除小鼠大腦的哪個部分,它們對實驗任務的記憶都是存在的,仍能完成之前學到的複雜技能。只是隨著切除的比例增大,小鼠走迷宮的效率就越低。

於是他便給出了提出了一個“均勢原理”,大腦皮層各個不同部分幾乎以均等的程度對學習發生作用。而學習和記憶的效率與大腦受損的面積大小有關,而與損壞的部位無關。這也叫做“總體活動原理”。


大清還未亡,“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流言就傳遍了


只要保留一定量的大腦皮層,老鼠就還能解決簡單的走迷宮任務。實驗到最後,大腦皮層的切除量已達到58%,但仍沒有影響小鼠學習到的技能。所以希拉里一度懷疑完成走迷宮這一任務,僅需700個神經元。

到這裡,已經有點“大腦只有一部分在運作”的意味了。可能正是對這個實驗的過度解釋與數據的誇大,才演變成了“大腦只被開發不到10%”。

即便不是實驗被過度解讀,拉什利的實驗也是存在漏洞的。因為這類迷宮任務,不單涉及記憶功能,還需要運用不同的感覺與運動能力。就算失去一項線索,小鼠也能靠其他線索來完成目標。如果失去了視覺,小鼠仍能利用嗅覺記憶來很好地完成走迷宮任務。而當初拉什利切到的小鼠大腦部分,很可能就是初級視覺皮層。

大清還未亡,“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流言就傳遍了

我們現在知道,人類負責產生記憶的部分在於腦內的海馬體。而海馬體與長期記憶的形成關係,是通過一個著名病人H.M.發現的。

該病人因癲癇而被切除雙側海馬體。從此他的記憶只能短暫存在幾秒鐘到幾分鐘,但是他的其他功能都是正常的。

大清還未亡,“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流言就傳遍了

著名病人H.M.

目前,沒有任何科研數據支撐“人類只使用了大腦的10%”。而事實上,腦神經科學家也已經給了許多有理有據的反駁理由。

首先,我們的大腦,沒有一部分是閒著的。即便一個人什麼事情都不做,大腦也仍處於工作的狀態。無論我們在做什麼,認知系統的很多功能模塊都是需要協同工作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你在做某個活動時,大腦的所有區域都是活躍的。腦成像(如PET和fMRI)將大腦活動可視化,成像的明亮程度主要與活躍的閾值有關。每一項認知任務,都會存在著主導區域,會比其他部位更為活躍。但這也不是說,其他部位就停止運作的。除非發生了腦損傷,不然大腦中的每一個部位都將有條不紊地進行。

大清還未亡,“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流言就傳遍了

而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大腦更不可能進化出這90%無用的部分。

腦子是個好東西,人類之所以能屹立於之巔,可以說是全靠智慧。而大腦,也是人類身體的耗能大戶。一般常人的大腦通常不到2.7斤重,約佔體重2%。但它卻需要消耗20%的血氧和25%的葡萄糖,主要用於數億神經元之間互相聯繫時的快速放電。

耗費如此巨大的能量,來供養一個無用的東西?這可不是在開善堂,無用的東西命運只有一個那就是淘汰。在人類和黑猩猩的祖先“分道揚鑣”之後的幾百萬年中,我們的大腦體積幾乎增大了三倍,而黑猩猩的大腦則幾乎沒有變化。

這使人們很難相信,進化居然會願意浪費如此多的資源,去建立並維持這樣一個大規模的器官卻還不充分使用它。


大清還未亡,“人類大腦只開發了10%”的流言就傳遍了


但是,美國的福克斯帕金森研究基金會曾做過一個調查,並得到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結果。美國公眾科學素養算是比較高了,也只有60%的人相信進化論。然而,相信人腦只被開發了10%的人,卻比相信進化論的人要多,有高達65%的比例。

總有一天,你還會再次遇到有人用這個謠傳來跟你侃侃而談。那時的你大可以說:我的大腦已經用了100%,而你還是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